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福神的結果 展開

福神

漢族民間信仰神祇

福神是漢族民間信仰神祇。中國民間傳統的福神、祿星、壽翁的合稱福祿壽三星。根據漢族民間傳說福神原為歲星,即木星,后逐漸人格化,一說源於太平道所祀三官中的天官,演化為天官賜福之說。一說福神為唐道州刺史陽城,因其有抵制進貢侏儒的善政,遂被尊為福神。陽城,生卒年不詳,字亢宗,唐陝州夏縣(今屬山西)人,祖籍定州北平(今河北完縣)。一生與世無爭,好學樂施,以忠義卓行稱著。民間年畫中的天官面容慈祥、五綹長須,頭戴官帽,蟒袍玉帶,其左手拿玉如意,右手打開一長幅,上寫“天官賜福”,頭上有象徵幸福的蝙蝠,或以蝙蝠為花邊圖案。以祈求幸福降臨,福運綿長。

詞語信息


【詞語】:福神
【注音】:fú shén【釋義】:中國民間傳統的福神、祿星、壽翁的合稱福祿壽三星。

角色經歷


福神
福神
進士及第后,隱居中條山
陽城自幼天性好學,至唐後期京道衰敗,生活貧困,以致無錢買書。因而,他請求為集賢院屬吏,藉此機會攻讀,晝夜閉門,堅持6年之久。進士及第后,由於不貪圖功名利祿,隱居中條山,與弟陽智、陽域相依為命,過著清貧的生活。
樂善好施,鄉里稱著
陽城由於樂施,鄉里稱著,為人所敬。山東節度使聞其忠義,派人送來縑500匹,陽城固辭不收,使者扔下便走。陽城把縑封存起來,從不打開,逢里人鄭俶無錢葬父,就全部送去。鄭俶感激不盡,請求做陽城的家奴以示報達,陽城批評了他這種行為,收鄭俶為學生,傳授他知識。陽城謙恭簡素,舍施行義,在鄉里有很高的威望,村閭中發生爭論之事,不去官府,而找陽城調解。
李泌薦舉,皇帝召見
陽城的卓行,聞名遐邇,陝虢觀察使李泌多次聘其為府僚,陽城始終不應。李泌又把他推薦給唐德宗,命為著作佐郎,李泌派參軍韓傑奉詔書謁見,陽城謝稱體弱多病,不堪奔走,謝絕詔命。李泌任宰相后,再次向唐德宗薦舉,又命陽城為諫議大夫,派長安尉楊寧帶詔書絹帛聘請。陽城無奈,只好衣粗布前柱京城謝恩辭絕。唐德宗派宦官取來朝服緋衣下令更衣召見,並賜帛50匹,促使陽城從隱居生活步入政治生涯。
居諫官8年,不爭是非
當時,在士人眼裡將諫諍官視為危途,見陽城平日灑脫不拘的風采,深知沒有善果,勸他好自為之。陽城也深知唐後期政治鬥爭的複雜性,又吸取了其他諫官論事繁瑣致使唐德宗厭倦的教訓,始終採取謹慎的態度,遇事不肯多言,並因此遭到韓愈作《爭臣論》譏刺。陽城為了避免厄運的降臨,以醉酒不言政事,居諫官8年,未曾與人爭是非,人也難測其吉凶。
不顧安危,極言裴延齡罪惡
雖然陽城居官不關心政事,但對人忠義,敢扶正壓邪,甚至不顧自己的安危。裴延齡誣陷陸贄,張滂、李充等人,欲將他們排擠出朝,以專攬大權。唐德宗受裴延齡蒙蔽,事雖不平,人莫敢言。陽城知后,主持正義,聲言我身為諫官,不可令天子殺無罪之臣。他約拾遺王仲舒守住延英閣,進去拜見唐德宗,慷慨陳辭,極言裴延齡罪惡。為了促使這件事早日得到合理解決,他天天去為陸贄等人申冤,知者無不恐懼,而陽城義氣彌堅。唐德宗大怒,召集宰臣,命陽城抵罪,在太子李誦的搭救下,經過長時期才被免罪釋放。對這件事,唐德宗一直怒氣未解,執意讓裴延齡為相,陽城在朝堂上明確提出反對,聲稱若裴延齡為相,他定要撕爛詔書,哭於朝堂。在陽城的諫爭力抗之下,唐德宗開始改變了對裴延齡的看法,取消了任其為宰相的成命。史言:“帝不相延齡,城力也。”陽城雖然因此事降職為國子司業,但終於替陸贄等人申明了積冤,使裴延齡的陰謀未能得逞,消除了民眾之苦。
極重義氣,放走薛約
陽城不僅正直,而且重義氣。朝官薛約,言事得罪,被貶到連州,后逃回隱居在陽城家。官府前來捕捉,陽城毫不恐懼,讓官吏等在門外,與薛約飲酒告別,並送往城外,執手相辭。唐德宗懷疑陽城是薛約的朋黨,下令貶陽城為道州(今湖南道縣)刺史,陽城因薛約牽連被逐出京,一不後悔,二無怨言,世人無不敬佩。
被貶之時,百官求情
唐德宗貶陽城去道州時,太學生何蕃、李償、王魯師、李讜等200餘人跪在宮外為他求情,希望皇帝能把陽城繼續留在京城。柳宗元聞知這一消息后,十分激動,給何蕃去信,對陽城貶官極為難過,對太學生的精神大加讚揚,何蕃等人跪在宮門外數日,奏書被擱置無得結果。陽城起程之日,太學生數百人為他餞行,無不涕泣,並給他立石紀德。
出任道州刺史,勵精圖治
出任州官后,陽城勵精圖治,關心民情,實行節儉,賞罰分明。史載他“治民如治家,宜罰罰之,宜賞賞之”。他自己生活非常儉樸,月俸除留足吃用外,其餘全歸官府所有,常常把官府規定給自己食用的魚肉等放在道旁,與民公享。道州出侏懦,自隋至唐,每年上貢,以成定製。陽城到任后,哀其父子離別,上奏罷除,道州從此廢除了供侏儒這一弊政,州人感激不盡,用陽城的名字給子孫命名。道州前任刺史得罪,長期被囚在獄中,其他官吏為了開脫自己,紛紛向陽城告發原來的不法之事,把罪責全推到刺史身上。陽城雖痛恨禍國殃民的貪官污吏,更看不起這種投石下井之輩,下令凡有告發和逃避責任者一律斬殺。
反對催逼租稅,棄官歸隱
唐後期,藩鎮割據,政局動蕩,賦稅不能按時上繳。觀察使派人來道州催逼租稅,百姓在重租雜徭下無以聊生。陽城對此深感內疚,在考評各州刺史政績時,揮筆給自己簽署評語是“撫字心勞,追科政拙,考下下”,表示反對官府催逼租稅的行為。之後,觀察使派判官到道州來逼租,陽城閉門不見,告訴州吏,若問他何在,就答刺史以為有罪,自囚在獄。判官逗留數日,陽城白天站在府門外,夜裡睡在館門內待罪,判官不得已而去,觀察使派人來處治此事,陽城不願身陷牢囚,在民眾的掩護下,棄官歸隱。
以教授為業,求學者絡繹不絕
當官並不是陽城的心事,他樂意的是傲一名朝外高士,所以棄官后以教授為業。在他沒入仕之前,就在中條山授業,遠近聞名,前來拜師求學者絡繹不絕。“遠近慕其行,來學者跡接於道”。陽城當時儘管食不充饑,衣不裹體,仍“講論不輟”。陽城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和辛勤培養,在學生中獲得了很高的威望。
深居簡出,與世相絕
陽城從道州隱居后,一直深居簡出,與世相絕,人難知所在。唐順宗即位后,曾下詔征陽城回京任職,但此時他已去世,卒年70歲,贈左散騎常侍,賜錢20萬,由官府安葬。

角色評價


陽城是一位不貪圖功名利祿的高潔之士,雖然非常清貧,但很樂意接濟別人,不為金錢所拜倒。這在唐後期賄賂公行,橫索暴斂的時代,是難能可貴的。他出山任職,是出於不得已,所以每天飲酒,不多言事,以避免卷進唐後期統治階級內部鬥爭的旋渦。但他仍能主持正義,與邪惡作鬥爭,尤其是任刺史以後,關心民情,杜絕弊政,奉公廉潔,反對官府催租逼債,侵漁百姓,這在封建時代是少見的。

福神年畫之說


在《尚書·洪範》中有五福之說:一壽,二富,三康寧,四攸好德,五考終命。而漢族民間最為流行的和被人們普遍認可的福神,是道教所傳“三官”神或“三元大帝”中的“天官”、“上元一品賜福縶微帝君”。
“三官”起源於金、水、土三氣,《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認為天氣主生,地氣主成,水氣主化;金為生,候天氣;土為成,候地氣;水為化,候水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