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心法

清王常月著作

《龍門心法》(或《碧苑壇經》),清王常月述,經弟子整理成書。王常月為全真派一代宗師,龍門派“律宗”創始人。

作者簡介


王常月(1522一1680),明末清初著名高道,道教律師。據道書載:"王真人,名常月,號昆陽。原名王平,山西潞安府長治縣人。生於明嘉靖元年(1522)。年甫弱冠,慨然有出塵之心,即遍歷名山,參求大道。博覽三教典籍,研修仙道多年,參師20餘位。中年師事全真龍門派第六代律師趙復陽,師見其學道誠懇,便密於天壇王屋山王母洞告盟天地,授以戒律心法。並囑之:"成道甚易,然亦難,必以苦行為先,種種外務,切須掃除,依律精持,潛心教典,體道德自然之元奧,探南華活潑之真機,方為穩當。"王常月後來在九宮山,再次見到其師趙復陽。趙復陽問他:"邇來應物持心,何得何失?”王常月以玄風頹敗、求師振拔為對。趙復陽告訴他:"君子窮於道之謂窮,通於道之謂通,道備吾身,何患宗風不振耶?"遂以《天仙大戒》密授之。王常月別師之後,隱棲華山拜斗台。清順治皇帝入關之始,王常月即北上掛單於靈佑宮。順治十三年丙申(1656)三月望氏奉旨主講於北京白雲觀。先後三次登壇說戒,度弟子千餘人,並受賜紫衣三次,康熙皇帝曾從其受方便戒。使道風大振,后被譽為全真龍門派的中興之祖。康熙庚申(1680)九月九氏以衣缽授弟子譚守誠,留頌而解。住世159年。康熙皇帝聞之,賜號"抱一高士"。生前撰有講稿《心法正言》,後代弟子整理為《龍門心法》(又本《碧苑壇經》)。他曾言:"戒是全真第一關",強調要皈依三寶,懺悔罪業,斷除障礙,定心守意,清靜身心,最後功德圓滿。他還認為,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修,仙道遠矣。

作品目錄


《心法真言》《懺悔罪業》
《皈依三寶》《斷除障礙》
《舍絕愛緣》《戒行精嚴》
《忍辱降心》《清靜身心》
《求師問道》《定慧等待》
《密行修真》(卷上)《報恩消災》
《立志發願》《印證效驗》
《保命延生》(卷中)《闡教宏道》
《濟度眾生》《智慧光明》
《神通妙用》《了悟生死》
《功德圓滿》(卷下)《碧苑壇經》
《參悟玄機》

內容簡介


王常月是道教里“全真教”派的支派“龍門”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全真教在13世紀左右曾一度非常興盛,其中一位很有名望的人物丘處機創立了龍門派,使這一派在元朝廣泛流傳。但是丘處機死後,道藏被毀,大批道家經典徹底失傳,北方以這一派為代表的道教就開始衰落了。直到17世紀,王常月重新改革了這一派別,又使它維持了一段時間的興旺。
在近二百年的順康雍乾嘉朝沒有一個崇道的皇帝,這在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現象,過去道教賴以貴盛的上層路線被堵死,道教失去了挾君威以振仙道的起碼條件。皇帝對諸如婁近垣和王常月也只是利用。即便是這樣,皇 帝都公開宣稱“此舉非崇奉道教以祈福祥也”生怕粘上“崇道”的惡名,可見,在清初皇帝和一般社會政治家們的眼中“崇道”就意味著“亂政”明皇帝的崇道失國的教訓歷歷在目,這實際上宣告正統道教在政治上已經“死’了。正統道教高度“內斂”道教無力實現自我更新,道教的整體性衰落已經不可避免。
王常月(?~1680)為清初著名龍門派道士。王常月在順治和康熙朝偶得皇帝好感,在北京白雲觀開壇講座,激起了龍門派復興教風的雄心,王常月更是以振教為己任,著 《龍門心法》又名《碧苑壇經》在傳統的道教教義中,聖人、佛陀和神仙是比肩齊等的,神仙是道教信仰的核心和標誌。但是,在清朝,道教的社會地位和社會文化影響力每況愈下,其合法性存在都受到了威脅,更惶論發展了,針對這一情況,王常月竭力以道附會儒釋,千方百計為道教爭取社會存在的合法性。在他的“心法”中,處處以儒釋的觀點為權威,引經據典,說明他的“心法”絲毫不異於聖人教誨,完全同於佛門妙理。他說:“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未修,仙道遠矣。儒門曰:先齊家,而後可以治國。齊家猶人道,治國猶仙道。家不能治,豈能治國乎?釋氏曰:須盡凡心,別無聖解。這凡心乃三綱五常之理,如依此行完,即人道全,而修仙不難矣。雖不能成聖成真成佛,也容易的了”。王常月這一“三教合一”論,實際上是“三教混同”論,目的在於假儒釋以方便道教之自強。
他曆數過去全真道之弊,說:“為何大道不行,教門哀薄?諸子,只因本教全真 '不能度己,只要度人',這八個字的大罪根,自壞全真教相的公案也。諸子,你闡教的,自己不能依教奉行,先要勸人依教奉行,誰肯信服呢?怎見得全真不能度已,諸子嗄,度眾生者,度自己之眾生也。”“先度己”成了王常月振興龍門派的基本出發點。而所謂“先度己”的真正含義,實際上是要求道教徒以初真戒、中極戒和天仙大戒“三大戒”自律,順應時勢,精修心法,見聖賢仙佛之心,明聖賢仙佛之理,悟聖賢仙佛之法,行聖賢仙佛之事,成聖賢仙佛之身,遠離旁門左道,以正玄風,振興教門。王常月一再強調“心法”的重要性,處處流露他對“道化頹靡,黃冠失教”的切膚之痛,實際上,王常月是要求教徒放棄過去的“白日飛升”及“肉體成仙”神仙觀,他將過去道教的各種仙術歸為“小道”他說:
或以烹鉛鍊汞為出世的法,便行功朝屯暮蒙,退符進火,幾曾見玉液七返,金液九還,拿住賊,放了賊也。或以存思觀想,默朝上帝於三天。或以鍊度濟幽,超拔幽魂於九地。或以呼神召將,佩符籙以號真人。或以提氣開關,運精氣而稱妙道。或諷誦經文而勤勞禮拜。或炮製丹藥而救病醫瘡。或煉服食以望飛升。或效陰陽而行採取。或鼎器中橐龠呼吸,以神運真鉛延生接命。或鼎爐內砂火抽添,以煉茅根,立功布施。或以身體哀殘,抱金丹之道而待傳於有福。或以因緣淺薄,行難行之行而撒手於懸崖。種種昧卻自性,為幻修行,俱是旁門。
王常月的“心法”本質上是全真道“性命雙修”主張的進一步發展,但是王常月走得太極端,他希望藉助於佛教的“戒律”而成就“心法”希望打破道教理論和道法的封閉性促進道教走向社會,通過自律提高道教的素質,他的新神仙觀,是對全真道“性命雙修”觀的新闡釋,蘊含著“修性”至上的傾向,對道教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與明朝的張宇初的《道門十規》對正一道的發展影響一樣,其結果,道教正一道和全真道都通過民間化走上了民俗化的不歸路。
清初婁近垣和王常月仍然試圖通過走上層路線而求得道教的發展,然而時過境遷,他們的成功不過曇花一現。由於清初皇帝普遍不通道,在政治上對道教嚴加限制,使道教的任何創新都難以為繼,所以,婁近垣和王常月的得寵具有偶然性和個體性特徵,道教適應清王權的政治努力失敗,清朝道教整體性的衰落已經不可避免。

碧苑壇經


《龍門心法》與《碧苑壇經》二書篇目相同,但編次與字數並不完全一致。《龍門心法》分為上、下2卷,《碧苑壇經》則分為卷首、卷上、卷中、卷下、卷末等5卷。《龍門心法》卷首題為:王常月傳、詹太林(龍門派第九代)校、唐清善(龍門派第十代)演,說明此本曾經唐清善擴充。原系抄本,後於同治十年(1871)由北京白雲觀出資印行,方才流傳開來。《碧苑壇經》卷首題為:龍門第七代王常月演第八代施守平纂、第十一代閔一得訂,應是施守平整理之本,后經閔一得修訂,並編入其所輯《古書隱樓藏書》之中。儘管兩種傳本有所不同,然其內容、宗旨大體一致,均能體現王常月所倡"律宗"的基本思想,因而并行於世。相比之下,《龍門心法》流傳較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