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新鄉

雲南省龍新縣下轄鄉鎮

龍新鄉位於龍陵縣中部,東經98度41分至57分,北緯24度29分至40分,東西跨徑約25公里,南北跨徑約23公里。北與龍江、鎮安,東與碧寨、天寧,南與象達,西北與龍山相鄰,正西與德宏州潞西縣接壤。

基本概況


龍新鄉呈東高西低中間凹的不規則圓形山地。鄉政府所在地龍新村距縣城26公里,海拔1835米,年降雨量2200毫米以上,年平均氣溫13.3℃,絕對最低溫-5℃。鄉內有較為平緩開闊的小壩子5個,即黃草壩、勐冒壩、繞廊壩、雪山壩和蚌渺壩。全鄉總面積326平方公里,有11個村委會,214個村民小組。

人口情況


根據《龍陵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龍新鄉2020年常住人口為27836人。

教育狀況


龍新鄉有2所初級中學,11所村完小,現有在校學生3970人,教職工278人。學校辦學條件逐步提高,兩所中學正在籌建多媒體教室,11所村完小均已設置遠程教育播放點,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歷史文化


龍新鄉鄉政府
龍新鄉鄉政府
龍新鄉勐冒中學的霞光
龍新鄉勐冒中學的霞光
龍新有著悠久的人類社會發展歷史,在明朝以前就居住著傣、佤等少數民族,迄今保存的“賴土舍疆域碑”是龍陵最早的史實碑刻文字。龍新是傈僳族“上刀山,下火海”絕技的發源地,傈僳族風情迷人,被保山市首批命名為傈僳族刀桿藝術之鄉。龍新還是龍陵縣最大的僑鄉之一,華僑主要分佈在緬甸、泰國、法國等國家。龍新抗戰歷史文化豐富,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遠征軍宋希濂將軍的指揮部就設在勐冒廖家寨,抗戰遺址遺跡遍及全鄉,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珠聯璧合,相映生輝,龍新是鑲嵌在祖國西南邊陲上的璀璨明 珠。

交通情況


龍新鄉交通便利,320國道穿境而過,黃南縣際油路貫穿全鄉5個村,龍天公路已全線鋪築彈石,鄉內11個村已村村通公路,正在建設的保龍高速公路在黃草壩村小米地建一出口,將成為全縣人流、物流、商品流的集散地。

資源條件


水資源

龍新鄉自然風光
龍新鄉自然風光
龍新鄉年產水量7.16億立方,年徑流深1360.8毫米,年量徑流4.5億立方,地下徑流量1.95億立方。全鄉分屬兩大水系,以勐冒徐家寨—龍新,火石場—蚌渺火夾灣為分水嶺,其中黃草壩村、荊竹坪村、蚌渺村、勐冒村的部分為伊洛瓦底江流域水系,佔總面積的20%左右,其餘村組為怒江流域水系,馳名全市的蘇帕河發源於此,茄子山水庫全積水面積在龍新鄉境內。
龍新的假金沙江
龍新的假金沙江

森林資源

龍新鄉森林資源極為豐富,它以全鄉半山區雨量充沛,土層深厚,坡度平緩等特點,以灌木林和工程林形成了全鄉的森林屏障,綠化、美化了環境,保持生態平衡和水土流失,是造福子孫後代的千秋大業。全鄉共有林業用地面積18518.7公頃,其中,荒山林地14093.1公頃,灌木林地1672.3公頃,未成林2753.3公頃,森林覆蓋率達61.2%。

地熱資源

龍新鄉地熱資源分佈廣,有黃草壩、茄子山溫泉、三關溫泉等。全鄉共有8處,其中80度以上有1處(蚌渺上硝現被茄子山水庫淹沒),60——79度有4處(達龍田、黃草壩、三關、黑山)。

礦產資源

龍新鄉礦產資源豐富,金屬、非金屬種類多,儲量大,品位高,分佈廣。省、市地質專家經常到境內考察、探測。

民族風情


龍新鄉學校全景
龍新鄉學校全景
龍新鄉學校全景
很早以前,龍新鄉是人類生存的一快樂土。傈僳、卡佤等少數民族一直在此繁衍聲息,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民族民間文化。明朝以後,隨著中原漢族的不斷遷入,漢文化和地方傳統文化相互交融,使龍新鄉的民族民間文化更加多資多彩。
在龍新民族民間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傈僳族的“上刀山、下火海”活動以及打歌(傈僳族稱“刮欠”)活動。龍新響鼓社和小米地社的“刀桿”表演曾多次到縣城並應邀到上海、海南、武漢、昆明等地和緬甸表演,深受觀眾喜愛。龍新鄉民間擁有大量的自製樂器,有二胡、笛子、三弦、葫蘆笙口弦、大號、小號等。打歌曲譜主要有傈僳族的《平歌》、《啊密來來刮欠來》、《括吃粑粑左一勒》等。

自然風景


龍新鄉一角
龍新鄉一角
龍新鄉一角
龍新旅遊資源豐富,有幽深神秘、讓人嘆為觀止的小黑山原始森林和全縣最高峰大雪山,有風光秀麗的蚌渺湖及湖畔農家樂園,已建成蚌渺農家樂、碧頤山莊、水泊山莊等旅遊接待點;有祛病除塵的黃草壩、茄子山、三關等多處熱礦泉;有體現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的文明新村;有極富觀賞性的千畝生態梅園和四季盛開的百合花。

特色產業


龍新鄉在1995年開始大面積種植核桃。另外,龍新鄉有茶園11154.55畝,分佈於全鄉11個行政村。可採摘面積9424畝,2006年生產187噸,年產值145.95萬元。佔全鄉經濟總收入4903.5萬元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