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墨累河的結果 展開
- 墨累河
- 墨累河流域
墨累河
墨累河
墨累河是澳大利亞最長、也是最大的一條河流,發源於澳大利亞東南部的大分水嶺,注入印度洋的大澳大利亞灣,2589千米,如以達令河為源,全長3719千米,流域面積100萬平方千米。它的主要支流有達令河、默倫比奇河等。河流流量不大,季節漲落變化較大,每逢冬季漲水時,從河口上溯300千米河段可通船隻;乾季水淺,河口沙洲阻礙航行。上游幹流通航起點為奧爾伯里。
墨累河
幹流全長2589km,流域面積30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90m³/s,徑流量59.5億立方米。如以最長支流達令河計算,全長3750km,全流域總面積107.3萬平方公里,徑流總量227億立方米,可開發徑流量130億立方米,地下水可開採量為60億立方米。從長度與流域面積來看,墨累河是澳洲大陸最重要的河流,也是澳洲大陸流量最大的河流,與達令河形成墨累—達令盆地。
根據2010年的資料顯示,墨累河流域接收當地降水量的58%。墨累河也許是澳大利亞最重要的灌溉區域,也是糧食的主要供應區。
米泰咪塔河(Mitta Mitta River)、凱瓦河(Kiewa River)、奧文斯河(Ovens River)、古爾波河(Goulburn River)、坎帕斯普河(Campaspe River)、洛登河(Loddon River)
Swampy Plains River、馬蘭比吉河(Murrumbidgee River)、達令河
因為墨累河的流量變化很大,所以生態系統也變化多端。棲息於墨累河中的魚類種類繁多,包括墨累河鱈(Murray cod)、黃金鱸(Golden perch)、銀鱸(Silver Perch)、鱒鱈(trout cod)、澳洲麥氏鱸(Macquarie perch)、澳洲鰻鯰(eel tailed catfish)等。除了魚類以外,墨累河螯蝦(Murray River Crayfish)、長頸龜、水鼠與鴨嘴獸也棲息在墨累河流域。墨累河流域也是赤桉(river red gum)主要的生長區域。
自從歐洲人移居澳大利亞后,墨累河的生態逐漸遭到破壞,許多獨特的生物數量逐漸減少,甚至消失。2000年至2007年間所發生的大幹旱也對赤桉的生長造成巨大的壓力。墨累河有時也會發生大洪水,例如1956年的水災就淹沒許多城鎮,並持續6個月之久。
許多外來魚類也對當地的原生魚類造成莫大的威脅,例如鯉魚、柳條魚(Gambusia)、河鱸、虹鱒與褐鱒(brown trout)。其中鯉魚被引進澳大利亞后,嚴重引響墨累河與支流的生態,鯉魚在部分地區甚至已成為唯一一種魚類。
墨累河流域河網密布,支流眾多,其主要支流有達令河和馬蘭比吉河。達令河入口以上為墨累河上游,全長1750km,流域面積26.7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68m³/s。
馬蘭比吉河是墨累河右岸的主要文流之一,位於新南威爾土州東南部。該河發源於東部高地山坡的坦坦加拉(Tantangara)水庫,流向東南至庫馬(Cooma),再轉向北流,穿過首都堪培拉直轄區,到亞斯(Yass)折向西流,在奧克斯利(Oxley)市以南約30km處接納拉克倫(Lachlan)河后在羅賓韋爾市附近注入墨累河。河流全長1690km,流域面積9.7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19m³/s。其主要支流有:庫馬(Cooma)河、羅克弗拉特(Rockflat)河,紐梅拉拉(Numeralla)河、布雷德博(Bredbo)河、納斯(Nass)河、科特(Cotter)河、奠朗格洛(Molonglo)河、古德拉迪格比(Goodradigbee)河、蒂默特(Tumut)河、揚科(Yanco)河以及拉克倫(Lachlan)河等。其中拉克倫河是馬蘭比吉河最大的支流,發源於堪培拉市以北的大分水嶺,由南向西北流,經過懷安加拉(Wyangala)水庫,繼續向西北流,進入長200km、寬30-40km的峽谷地帶,轉而向西南蓖,在布魯斯特(Brewster)湖附近接納威拉諾拉—比拉邦(WillanoraBillabong)河後進入寬闊平坦的平原地巳在奧克斯利市附近匯人馬蘭比吉河。
拉克倫河全長2388km,流域面積8.5萬平方公里,在上游大分水嶺有幾條小的支流和懷安加拉水庫。中游僅有一條支流(即威拉諾拉比拉邦河)和兩個小型水庫 一卡傑利戈(Cargelligo)湖和布魯斯特湖,下游幾乎沒有什麼支流。蒂默特河是馬蘭比吉河的另一重要支流,發源於傑岡格爾(Jagungal)山北坡,由南向北流.在崗穗蓋(Gundagai)附近注入馬蘭比吉河。
馬蘭比吉河還有亞倫戈比利(Yarrangobilly)河、古巴拉甘德拉(Goobar·rangandra)河和古爾摩(Gilmore)河等支流匯入。
達令河是墨累河最長的支流,發源於新南威爾士州新英格蘭山脈的西麓,自河源先向西流再轉向西南,穿越新南威爾土州,在文特沃思西南注入墨累河。上游幹流名叫納莫伊(Namoi)河。達令河全長2700km,流域面積65萬平方公里。由於地處亞熱帶內陸地區,流域內降水較小,而且極不穩定,大多數地區降水量在250mm以下。在梅寧迪(Menindee)附近年平均流量為102m³/s,年均徑流量為34億立方米。由於流經大面積鹽鹼草原,從支流補充的水量常少於幹流河水的蒸發量,而有些支流的河水尚未流到幹流時就消失在內陸盆地中,有些支流僅在多雨季節才形成河流。達令河支流眾多,右岸主要支流有皮恩(Plan)河、巴旺(Barwon)河、卡爾戈阿(Culgoa)河、沃里戈(Warrego)河和帕魯(Pa·roo)河等。巴旺河源流名叫塞文(Severn)河,發源於新南威爾土州東北部巴津巴(Bajimba)山西坡迪普沃特附近,上游叫德梅里克(Dumaresq)河、中游叫麥金太爾(Macintyre)河,該河全長1580km,流域面積22.5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46m³/s,有韋爾(Weir)河,圭迪爾(Gwydir)河、吉爾一吉爾(Gil Gil)河和穆尼(Moonie)河等支流匯入。卡爾戈阿河也叫比里(Birrie)河,源流名叫康達邁恩(Condamine)河,發源於昆士蘭州與新南威爾士州交界處的沃里克附近,中游叫巴朗(Balonne)河,有庫貢(Coogoon)河、馬拉諾阿(Mara—noa)河和尼拜恩(Nebine)河等支流匯人。
沃里戈河有支流尼夫(Nive)河、沃德(Ward)河、安吉拉拉(Angel—lala)河、伊拉克(Erac)河以及卡爾凱恩(Kulkyne)河等匯入。達令河左岸主要支流有:卡斯爾雷(Castlereagh)河、麥誇里(Macquarie)河、馬拉(Marra)河、博根(Bo—gan)河以及揚達(Yanda)河等。在河流下游梅寧迪附近有梅寧迪(Menindee)湖和帕馬馬諾(Pamamaroo)湖,在蓬卡里(Pooncarie)附近還有波皮塔(Popitah)湖和特拉夫勒斯(Travellers)湖。梅寧迪湖對墨累河下游的徑流起著重要的控制作用。
除達令河與馬蘭比吉河外,墨累河還有以下較小的支流匯入:吉黑河、圖馬河、科里揚(Corryong)河、卡德格瓦(Cudgewa)河、米塔一米塔(Mira Mita)河、基沃(Kiewa)河、奧文斯(Ovens)河、古爾本(Goulburn)河、坎帕斯皮河(Campaspe)、洛登(Loddon)河、阿沃卡(Avoca)河、愛德華茲(Edwards)河、沃庫爾(Wak001)河以及穆拉明(Moulamein)河等。見墨累河流域水系示意圖。
墨累河景色
澳大利亞是一個乾旱的大陸,2/3以上地區平均年降水量不足500mm,1/3地區不足200mm。雨水稀少且不穩定,長期受乾旱的威脅。河流年徑流量變化也大。墨累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僅為425mm,整個流域降水量變化較大,即從源頭一帶的1400mm降至奧爾伯里的600mm左右。在有些地區(如科羅瓦),蒸發量甚至超過了降水量。除了上游500km水流較大外,其餘河段流量較小,有些河段還經常乾涸。墨累河幹流年平均流量190m³/s,實測最大流量4400m³/s,實測最小流量(調節后)28m³/s,徑流總量59.5億立方米,徑流深為21mm。
墨累河的主要特點是河流源於降水豐富的東部高地,流經降水稀少、蒸發旺盛的廣大平原地帶,以致多數支流的中、下游,常有斷流現象,特別是乾旱年,斷流月份更長。如1920年,拉克倫河連續9個月斷流,達令河連續11個月無水。墨累河上游依靠山地降水、雪水供給,雖未斷流,但水位也很低。
墨累河是長達3750公里(2330英里)的墨累-達令流域的一部份,範圍涵蓋昆士蘭州的南部、維多利亞州與新南威爾士州,含蓋澳大利亞1\7陸地面積。墨累河的流量變化很大,在枯水期間甚至曾經完全乾涸,雖然這種情況相當罕見,歷史上的官方紀錄只有過2或3次。墨累河沿岸也有許多英國人所建立的城市,包括沃東加、阿爾伯里、伊丘卡(Echuca) 、米爾杜拉、墨累橋等。
因為墨累河的流量變化很大,所以生態系統也變化多端。棲息於墨累河中的魚類種類繁多,包括墨累河鱈(Murray cod)、黃金鱸(Golden perch) 、銀鱸(Silver Perch)、鱒鱈(trout cod)、澳洲麥氏鱸(Macquarie perch)、澳洲鰻鯰(eel tailed catfish)等。除了魚類以外,墨累河螯蝦(Murray River Crayfish)、長頸龜、水鼠與鴨嘴獸也棲息在墨累河流域。墨累河流域也是赤桉(river red gum)主要的生長區域。
自從歐洲人移居澳大利亞后,墨累河的生態逐漸遭到破壞,許多獨特的生物數量逐漸減少,甚至消失。2000年至2007年間所發生的大幹旱也對赤桉的生長造成巨大的壓力。墨累河有時也會發生大洪水,例如1956年的水災就淹沒許多城鎮,並持續半年之久。
許多外來魚類也對當地的原生魚類造成莫大的威脅,例如鯉魚、柳條魚(Gambusia)、河鱸、虹鱒與褐鱒(brown trout)。其中鯉魚被引進澳大利亞后,嚴重引響墨累河與支流的生態,鯉魚在部分地區甚至已成為唯一一種魚類。
墨瑞河這條澳大利亞最長的河流對於澳洲原住民來說有許多重要文化影響。對亞利珊卓拉湖(Lake Alexandrina)附近的原住民來說,墨瑞河是他們偉大的祖先Ngurunderi追趕墨累河鱈(Murray cod)時所留下的路徑痕迹。Ngurunderi從新南威爾士州搭乘桉樹製成的木筏開始追趕墨累河鱈,但是墨累河鱈屢次逃過他的攻擊,Nguruneri最後來到亞利珊卓拉湖畔,並在此居住。
探險家漢密爾頓·休姆(Hamilton Hume)與威廉姆·霍維爾(William Hovell)於1824年首次進入墨累河流域,殖民地阿爾伯里也在同一年成立。休姆以父親的名字,將墨累河稱為休姆河。查理斯·斯德特(Charles Sturt)在1830年抵達墨累河流域,對馬蘭比吉河(Murrumbidgee River)進行探險。斯德特將這條河命名為墨累河,以紀念英國戰爭及殖民地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War and the Colonies)墨累爵士。
徠斯德特繼續沿著墨累河下游探險,最終抵達亞利珊卓拉湖(Lake Alexandrina)與墨累河口。法蘭西斯·卡德爾(Francis Cadell)於1852年從斯旺希島(Swan Hill)駕船沿著墨累河航行1300公里。
因為墨累河沒有河口灣,所以船隻無法從海上進入內陸。然而歐洲人在19世紀時使用蒸汽船在墨累河進行商業活動,始於1853年。法蘭西斯·卡德爾(Francis Cadell)從斯旺希島(Swan Hill)駕船沿著墨累河航行,而另一位船長William Randell則駕駛瑪莉安號蒸汽船抵達莫馬。一艘載運黃金的蒸汽船在1855年抵達阿爾伯里,雖然大部分的船隻會在伊丘卡(Echuca)更換成較小的船隻再抵達阿爾伯里。
墨累河流域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幹流上游及其支流。由於河流流經的大部分地區為乾旱地區,流域水資源開發的主要目的是灌溉和供水,並為當地提供電力。
墨累河上游以東的雪河(Snowny)流域位於澳大利亞東南部大分水嶺的東側,年降水量500~3810mm,其源流大部分來自高山區域的積雪,年平均徑流深580mm,高原山頂高達3700mm。流域內主要河流有位於最高峰東側,向東南流人南太平洋的雪河及其向東北流的支流尤坎本(Eucumbene)河。本地區氣溫較低,蒸發損失較小,利於雪山蓄水,這些因素為雪河一墨累河水電開發提供了有利條件。
雪山調水工程是世界著名的跨流域調水工程之一。從1949年10月開始到1974年全部工程基本完成,工期25年,投資約8億美元。雪山調水工程包括兩大調水系統:北部的雪河一蒂默特河(馬蘭比吉河支流)調水工程和南部的雪河—墨累河調水工程。這兩項調水工程通過水庫和隧洞連成一體,成為統一的調水系統。雪山工程包括16座壩,有效庫容70億立方米;80km輸水管道,145km輸水隧洞;7座水電站,總裝機容量374萬kW;2座揚水站(揚程分別為232m和155m);幾百公里輸電線路等,工程覆蓋範圍約3200㎞²。
雪山調水工程的兩大效益是灌溉和發電。該工程調水量為23.6億立方米,其中調入馬蘭比吉河13.7億立方米,調入墨累河9.9億立方米,年發電量約50億kW·h。根據聯邦政府和新南威爾士州、維多利亞州達成的協議,雪山調水工程由雪山工程管理局負責運行管理。
墨累河發源於澳大利亞最高山脈——雪山的西側,在冬、春兩季,墨累河的一些主要支流,如馬蘭比吉河、古爾本河、米塔米塔河、奧文斯河和基沃河等得到上游地區雪水的補給。所以這些河流的洪水主要發生在冬春兩季。達令河得到幾條向西流的河流的補給,這些河流均流經分水嶺北部西坡。墨累河幹流下游大部分地區地勢平坦,氣候呈半乾燥,無地面徑流,上游的洪水需要幾周的時間才能抵達下游。在該河的中游段,大部分洪水離開主河槽,分流至眾多的河流內,形成一個很大的天然滯洪區,其容量達49.3億立方米。這部分洪水徑流在640km外的下游重新流入主河道。該分洪系統主要河流有愛德華茲河和沃庫爾河,形成一個巨大的分洪水庫,對來自上游的洪水可進行有效的攔蓄,從而減少下游洪峰流量,同時,也延長了洪水的歷時。
墨累河是澳大利亞最重要,也是受污染最嚴重的河流。在控制水質污染方面是採取監測與治理相結合的方法。墨累河流域管理局在流域的干、支流上,建立了58個水質監測站。水質監測數據和水文測驗數據都傳送至流域統一管理系統的資料庫中,作為水質預測和進一步採取治理措施的依據。
含鹽度高是墨累河最主要的水質問題。
已採取的治理方法是:
①將鹽分高的地下水抽至地面,與灌溉后鹽分高的尾水一起送入荒漠中的蒸發塘。該方法收效良好,1982~1983年旱季,引入蒸發塘的鹽達20萬噸,相當於當年上游排人河道鹽量的40%;
②放水稀釋,如發現某河段水體含鹽量過高,就由附近水庫放水加以稀釋。
③建擋潮閘在河口建擋潮閘,防止枯水季節海水入侵污染地下含水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