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經濟綜合體

地域經濟綜合體

經濟地域綜合體是指在一定的區域範圍內的各經濟部門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按一定的比例協調發展的有機體,它是以城市為核心,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以交通運輸及商品流通為脈絡的不同層次各具特色的地域經濟單元。是區域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地域經濟綜合體的概念是由“生產綜合體”逐步演化而來的。

經濟地域綜合體的特徵


(1)經濟地域綜合體的主題是專業化生產部門及其相關的綜合發展部門。
(2)經濟地域綜合體的專業化生產部門是建立在區域的自然資源的分佈為依據,一般不受行政區的限制。
(3)經濟地域綜合體內不僅形成完整的生產體系,還要發展完善的為區域生產和生活服務的基礎設施,建立社會發展所需的教育、醫療、文化和住宅等部門,實現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協調配合。
(4)經濟地域綜合體是在科學規劃指導下,有計劃的建設而成的。

經濟地域綜合體的要素構成與組合方式


經濟地域綜合體是由多個要素所組成的經濟(包括社會)系統。根據功能的差異,可以把這些要素分為以下幾類:經營性要素,即主導專業化部門,它是綜合體的核心;關聯性要素,即與專業化部門有直接的投入或產出聯繫的部門;依附性要素,即利用專業化部門的廢料為原料的部門;基礎性要素,即包括生產性基礎設施,社會性基礎設施,以及結構性設施(如國家機構、教育機構、科技機構等)。有人也把這些要素分成專業化要素,輔助要素和服務要素。
經濟地域綜合體內的各要素組合方式有兩種。一是,根據生產循環進行組合,主要是經營性、關聯性和依附性要素按照某一資源或產品的生產工藝技術流程以專業化生產經營為核心相互結合起來,形成從資源開採、原材料生產、加工、製造一體化的生產循環體系。如,煤炭動能化學生產循環就包括了煤炭的開採、洗選、焦化和半焦化,煤的氫化,氨和氮肥生產,苯及其它有機合成半成品和成品的生產。二是,為滿足生產和生活服務需求,進行組合,發展基礎設施,保障生產循環的順利進行和社會進步。

經濟地域綜合體的專業化與綜合發展


專業化與綜合發展是經濟地域綜合體結構形成的基本原則。在經濟地域綜合體的部門組合中,專業化部門是指主要向區外提供產品的部門,其中,又可分為主導專業化部門和一般專業化部門。前者是指對區域經濟發展貢獻很大,產業關聯性強,代表區域經濟發展方向與水平的部門。後者是產品主要輸往區外,但在區內產業關聯性小,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有限的部門。綜合發展的部門則是與專業化部門有著前向或後向聯繫的關聯性部門,為專業化部門提供配套服務或產品的部門,以及為專業化部門正常運行服務的基礎性服務部門。專業化部門發展的主要意義在於,能夠發揮當地的資源優勢,開展區域之間的分工,確立本區域在全國或大經濟區中的地位,同時,又能形成區域的經濟組織核心,依靠專業化部門的發展來帶動和組織其它部門的發展。綜合發展的意義在於,一方面保障和支持專業化部門的發展,另一方面能夠充分利用區域內沒有被納入與專業化生產有關的資源,並滿足區域內生產和生活多方面的需要。
專業化部門的選擇依據是,有相應的資源優勢作基礎,包括自然、技術和人力等方面的資源;產品有廣闊的市場需求;有較好的產業基礎。判斷一個部門的專業化水平可以用區位商和專業化指數。區位商是區域中某部門的就業人數或產值占區域總就業人數或總產值的比重與全國該部門的同類比重之比。專業化指數是某工業部門的產值佔全國的比重與區域工業總產值佔全國的比重之比。一個部門的區位商或專業化指數越大,則專業化程度越高。在專業化部門中再選出主導專業化部門的標準是,對區域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產業關聯性最大;需求收入彈性高;技術上處於興旺階段。
專業化部門選定之後,就需要根據專業化部門發展在產品生產中的資源和原材料供給、產品利用、技術服務、生產設備供給、廢料利用等需要選擇和發展屬綜合發展範疇的部門,從而形成內部分工協作,結構有序的生產體系。

經濟地域綜合體的空間結構


經濟地域綜合體的空間結構一般是根據專業化部門與綜合發展部門的關係,以專業化部門的企業布局為中心,結合區域的資源分佈、人口分布、城鎮分佈等情況,合理布局綜合發展部門而形成的。所以,主要採用企業成組布局的方式,即把相關企業按內在聯繫集中布局在同一地區。
蘇聯學者曾提出了一個經濟地域綜合體的圈層空間結構模式。該模式認為,經濟地域綜合體的核心是工業樞紐或工業中心,各類企業圍繞它呈圈層分佈。具體是,主導專業化部門的大型聯合企業組成樞紐的核心。由此向外,第一圈分佈的是與核心企業有直接生產聯繫和利用其廢料的企業;第二圈層是為核心企業和第一圈層服務的企業;第三圈層是專門為各圈層企業的職工及家屬服務的企業;第四圈層是直接為工業樞紐服務的農業單位;第五圈層是交通和郵電業;第六圈層是為樞紐居民服務的各種非生產性機構,如商業、文化、教育和衛生等部門。顯然,這個模式只是簡單的設想或實際情況的歸納。經濟地域綜合體的空間結構遠比它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