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國日
日本2月11日的節日
公元前660年2月11日是日本建國紀念日,也是一個屬於國民的節日。所謂“建國”並不像美國獨立紀念日有其歷史的意義,其本意是根源於古時神武天皇的即位傳說。相傳初代天皇—神武天皇是在2月11日這天即位,於是視這天為日本國的開始,也就是定這天為日本建國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此節日無歷史根據為由而廢止,然而到了1966年後又再度復活,並一直持續到今天。
1873年1月,日本從傳統舊曆,也就是基於月亮的圓缺制定的陰曆,轉變成公曆紀年法。那時,人們把日本的第一任天皇——神武天皇登基的日子作為國家節日,命名為“紀元節”。按照日本最早的敕撰史書《日本書紀》中的日期對照表計算,決定將陽曆2月11日作為登基的日子。(然而許多歷史學家認為,《日本書紀》中所描述的神武天皇登基並不是一個歷史事實而只是民間傳說。)
二戰之前,全日本的政府機關和學校在建國紀念日這天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但是二戰後,這一節日由於各種原因被取消了。仍然有許多人對它的逝去表示遺憾,所以在1966年,這一天又再一次被確定為建國紀念日,成為國家法定假日。
2月11日的日本建國紀念日,是曾經的紀元節祝日。紀元節是為了紀念日本的初代天皇,神武天皇即位的日子,1872年被正式確定。1948年時,根據祝日相關法律,廢除了這個紀念日。1951年前後紀元節又開始被使用,1957年2月13日,自由民主黨的議員們提案制定【建國紀念日】。但是,當時的在野第一黨,日本社會黨指出提案里的【建國紀念日】的日期,從歷史上和史學上,沒有足夠證據判斷是神武天皇即位的年月,並提出了一系列的批評,雖然此提案在眾議院內得到通過,但是在參議院中最終廢止。
在此之後,【建國紀念日】的設定法案,反覆的提出了9次,但是沒有一次最終確定。
日本國位於太平洋西岸,是一個由東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島國。西隔東海、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與中國、朝鮮、韓國和俄羅斯相望。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其他6800多個小島組成,故日本又稱“千島之國”。日本陸地面積約37.78萬平方公里。日本地處溫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櫻花是日本國的國花,每到春季,青山綠水間櫻花爛漫,蔚為壯觀。日本境內多山,山地約佔總面積的70%,大多數山為火山,其中著名的活火山富士山海拔3776米,是日本最高的山,也是日本的象徵。日本地震頻發,每年發生有感地震約1000多次,是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國家,全球10%地地震均發生在日本及其周邊地區。
人口 約1.28億人(截至2005年10月1日)
人口
首都 東京(Tokyo),首都東京是一座在1254萬人口的現代化大都市。東京1月平均氣溫3℃,8月氣溫為25℃。
公元四世紀中葉,日本開始成為統一的國家,稱為大和國。公元645年發生“大化革新”仿照唐朝律令制度,建立起以天皇為絕對君主的中央集權國家體制。12世紀末,日本進入由武士階層掌管實權的軍事封建國家,史稱“幕府時代”。19世紀中葉,英、美、俄等國家迫使日本簽訂許多不平等條約,民族矛盾和社會矛盾激化,實行封建鎖國政策的德川幕府統治動搖,具有資本主義改革思想的地方實力派薩摩和長州兩藩,在“尊王攘夷”、“富國強兵”的口號下倒幕。1868年實行“明治維新”廢除封建割據的幕藩體制,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恢復了天皇至高無上的統治。明治維新后,日本資本義發展迅速,對外逐步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1894年,日本進入昭和時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對外發動侵略戰爭,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成為戰敗國,戰後初期,美國對日本實行單獨佔領。1947年5月,日本實施新憲法,由絕對天皇制國家變為以天皇為國家象徵的議會內閣制國家,天皇為日本和日本國民總體的“象徵”。現任天皇明仁1989年即位。
如今天皇在日本已經不再被認為是神了,但仍是國家的象徵。天皇的生日作為國慶日的傳統保持不變。
日本的節日名目繁多,連企業也可以自己規定一個公司慶祝日,在民間最受重視的當屬元旦和盂蘭會。國慶日只是意味著一天的假期,當然,也有人會去參拜神社。
日本建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