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河

大理河

大理河,大理河在《水經注》中稱為平水,后又有大力河、大里河等名,元代始稱大理河,一稱大名川。黃河支流無定河第二大支流。在陝西省北部,榆林地區南部。源於靖邊縣中部白于山東延的五台山南側喬溝灣。全長159.9公里,流域面積3904.24平方公里,下游沿河兩岸地勢低平,土壤肥沃,為農耕集約糧食產區,素有“米糧川”之稱。

幹流概況


河道走向

大理河,源於靖邊縣中部白于山東延的五台山南側喬溝灣。東南流經青陽岔於新莊茆東折向東北入橫山縣,經石灣、魏家樓。在麒麟溝東南入子洲縣,又經馬岔、三眼泉、馬蹄溝,在子洲縣城西復折東南,經苗家坪、於中溝南入綏德縣,經石灣、張家砭,在綏德縣城東北注入無定河。全長159.9公里,流域面積3904.24平方公里,高差503.3米,比降3.16‰。 (一說全長170公里,總流域面積3906平方公里,河道比降2.56‰ )。其中:
在靖邊縣,為河源段,大理河幹流源頭位於縣境內白于山東麓的喬溝灣鄉城子坑和屈家圪,經石峁子溝,紅河子與北來的清水河匯流於雙城鄉大台,至青楊岔與西來的小河、卧牛城溝水彙集后始稱大理河,流於園子溝出境入橫山縣。境內流長37.5公里,流域面積828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16.3%。
在橫山縣,大理河發源於靖邊白于山東坡,前稱平水,元始今名。由靖邊縣中青灣入境自西南向東從縣境南部流過至寧州關,縣內流程39公里后經子洲、綏德縣入無定河。
大理河子洲縣馬岔鄉段
大理河子洲縣馬岔鄉段
在子洲縣,是過境河,屬其中下游段,西從子洲縣馬家溝岔鄉麻灣村入境,東至苗家坪鄉高家砭村出境,境內長60公里,有較大支流8條,流域面積1385平方公里。1985年本縣境內沿河共有乾渠3條,可灌溉土地2.15萬畝,橋樑23座(包括攔河壩、滾壩、過水行人橋、公路橋)。
在綏德縣,大理河從子洲縣高家砭向東流入縣內石家灣鄉李家崖,然後向東南流,經石家灣鄉、張家砭鄉、名州鎮,至保障砭折向東北流,至雲岩向西北繞城,到白家灣向東流,於月宮山(綏德縣城西北——清水溝村河口)注入無定河。縣內流長23.6公里(佔全長13.85%)。縣內流域面積174.25平方公里。

河道特徵

魏家樓以上,河道穿行於侏羅系直羅群、安定群及白堊系志丹群砂頁岩層,魏家樓以下,穿行在三迭系延長群砂頁岩層中,沿岸黃土深厚,溝蝕,水土流失嚴重。石灣以下河谷略開闊,河道變寬,階地發育。沿河兩岸地勢低平,土壤肥沃,為農耕集約糧食產區,素有“米糧川”之稱。

主要支流


該河有小理河、槐樹岔溝、駝耳巷溝等11條主要支流,河道平均比降2.56‰。一級階地沿河斷續分佈,前緣高出河水面8~10米,階面寬50~300米;二級階地不發育,前緣高出河水面25~30米,組成物質具二元結構,因遭後期破壞,多呈條楔狀。
小理河,古有小力河、小里河等名稱,它發源於橫山縣艾好峁鄉色草灣和塔灣鄉蓬子坬,由西向東流經高鎮、水地灣、電市等鄉鎮,至三眼泉鄉巡檢司村匯入大理河,全長69公里,總流域面積820.8平方公里,是大理河的一條主要支流。橫山縣內長度43公里。從水地灣鄉石垛坪村入子州境,至三眼泉鄉巡檢司村入大理河,子州境內長24.5公里,縣境內有長5公里以上支溝5條(老石磕、四合坪、磨石溝、龍尾峁、半溝),流域面積196平方公里。河床寬約30米,溝道比降3.71‰。多年平均流量0.97立方米/秒,最大流量640立方米/秒。近代最大洪水發生在1931年8月11日,洪峰最大流量達2500立方米/秒,水位高達21.65米。子州境內河上1985年有乾渠1條,橋涵3座。據在橫山縣李家河觀測,1959~1971年均流量每秒1.16立方米(最大1.59,最小0.52),1972~1985年均流量每秒0.7立方米(最大1.06,最小0.42)。1968年8月22日最大洪水出現時流量每秒640立方米,在1971、1972、1973、1974、1976年枯水時5次斷流。河流比降平均為每千米3.87米,一般河寬2米,水深0.2米。1959~1971年均輸沙900萬噸,1972~1985年均輸沙700萬噸。凍冰遲於無定河早於大理河。水質是重碳酸類硫酸鹽水(鈣鎂型)。
馬尾河,因口岸有馬尾城舊址,故名。發源於橫山縣雙城鄉鄱寨山下,自西向東流於縣境南部至瓦窯渠入大理河,全長30公里。
岔巴溝河,大理河的主要支流之一。它發源於本縣李孝家河鄉劉新窯村,自西北向東南流經西庄、三川口鄉,於雙湖峪鎮高家渠村匯入大理河,全長26.6公里,有長5公里以上的支溝11條,全流域面積205平方公里,縣境內185平方公里。溝道比降7.57‰,河床寬約10米,多年平均流量0.34立方米/秒,實測最大流量1520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總量1072萬立方米。
槐樹岔溝河,也叫大堡岔溝河或大堡峪河,是大理河主要支流之一。它發源於子長縣南草灣,由西南向東北流至崖窯坪又正北流去,經槐樹岔鄉至馬家溝岔鄉大堡岔村匯入大理河,全長20公里,流域面積117平方公里。縣境內長18公里,流域面積為100平方公里。溝道比降10.8‰,河床寬3~8米,多年平均流量0.2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總量631萬立方米。
高家坪溝河,也稱小堡岔溝河或小堡峪溝河,是大理河主要支流之一,它發源於高家坪鄉范家溝村全山,向北流至馬家溝岔鄉吳岔村匯入大理河,全長18.5公里,流域面積47平方公里,溝道比降8.4‰,多年平均流量0.09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總量為284萬立方米。
磚廟溝河,又叫小溝子河或三眼泉溝河,是大理河主要支流之一,它發源於高家坪鄉狼牙刺灣村。自西南向東北流經磚廟鄉至三眼泉鄉樓砭村北匯入大理河,全長21.2公里,有長4公里以上支溝3條,全流域面積142平方公里,溝道比降10.6‰,河床寬3~5米,多年平均流量為0.24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總量757萬立方米。
小河溝河,也稱三皇峁溝河,系大理河主要支流之一,它發源於瓜園則灣鄉路普山南麓,自西北向東南於三皇峁柴家圪南流入大理河,全長18.5公里,流域面積61平方公里。溝道比降10.3‰,河床寬3~5米,多年平均流量為0.11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總量347萬立方米。
駝耳巷溝河,發源於磚廟鄉陽坬村莊窠灣,穿流駝耳巷鄉,至苗家坪鄉香水坪匯入大理河,全長32公里,是大理河的主要支流之一。它有長5公里以上的支溝三條,全流域面積為235平方公里。溝道比降9.67‰,河床寬約3~5米,多年平均流量為0.39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總量為1230萬立方米。近年最大洪水發生在1964年9月11日,洪峰最大流量達252立方米/秒。
周家圪溝河,也稱南豐寨溝河,它發源於杜家灣鄉上王家山,由南向北流至苗家坪鄉南豐寨村北匯入大理河,長12公里,它有長5公里以上的支溝兩條,流域面積55平方公里,溝道比降11.5‰,河床寬約3~5米,多年平均流量為0.10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總量315萬立方米。
磨石溝河,上游又叫石窯溝河,它發源於橫山縣石窯溝鄉師家墕村趙家畔,由西北向東南流經石窯溝從李孝家河鄉郭家新鷹入境,至電市入小理河,全長29.5公里,總流域面積194平方公里,系小理河主要支流,縣境長J2公里,流域面積71平方公里,有長5公里以上支溝4條,溝道比降8.52‰,河床寬約3~5米,多年平均流量0.32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總量1009萬立方米。
馬家崖溝河,發源於磚廟鄉美谷界,向東北流至郭家畔折向正東,於馬家崖匯入駝耳巷河,全長16.5公里,流域面積115平方公里,系大理河主要二級支流之一。它溝道比降2.56‰,河床寬約2~4米。
雙陽河 發源於王家灣鄉走馬梁村東,流經高龍山、麥地灣、石峁、陰山峁、王家灣、高川6個村,于靖邊縣青陽岔鎮店家城村入大理河。全長16.4公里,境內流長10公里,流域面積89.6平方公里。屬大理河支流,河寬3米,流量0.03立方米/秒,平均流速0.6米/秒,屬常流河。

水文特徵


流域屬中溫帶,年均降水量494.6毫米,夏秋降水量佔81.7%,河流多年平均徑流量1.83億立方米,平均流量5.8立方米/秒,夏秋流量占看徑流量的71.6%。每年11月上旬結冰,12月上旬封凍,次年3月解凍,平均封凍89天,最大冰厚0.77米。年輸沙量4550萬噸,含沙量328公斤/立方米。水質混濁,屬高礦化水。其中:
在靖邊縣,年徑流量3622萬立方米,最大為5717萬立方米(1964年),年輸沙量1110萬噸,最大為2680萬噸。最大洪流量1140立方米/秒,最小0.034立方米/秒,平均洪流量為1.15立方米/秒(1959~1970年)。
在橫山縣,據在青陽岔觀測,1959~1971年平均流量每秒1.12立方米(大1.81,小0.7)。1964年7月21日最大洪水出現時流量每秒1140立方米,1969年10月17日枯水時間最低流量每秒僅8公升。河流平均比降每千米4.23米。河床一般寬2米,水深0.2米。1959~1971年平均輸沙800萬噸。1972~1985年平均輸沙600萬噸。水溫一般與無定河相同,結冰遲於無定河1月。水質是重碳酸鹽水(鈉、鎂型)。
在子洲縣,河床寬約75米,流速0.4米/秒,常年流量2.05立方米/秒,最大流量245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04立方米/秒。地表水資源為21956萬立方米(包括客水14684萬立方米)。近代最大洪水發生在民國八年七月十一日(1919年8月6日),洪峰流量7000立方米/秒,較平日高出十數米,沿河莊稼都被沖沒,淹沒人畜無數,當時雙湖峪街市全浸泡在洪水中,窯洞水深達二、三米。
在綏德縣,年平均徑流量4.947立方米/秒,年徑流總量1.563億立方米,年輸沙量6,530萬噸。實測年最大徑流量2,450立方米/秒,發生在1977年8月5日。實測最小流量為零,發生在1972年8月8日。本流域共有48條支毛溝的水流注入大理河,徑流總量143.18立方米/秒,佔大理河年平均流量的2.9%。

自然災害


穆宗同治八年(1869),六月十一日靖邊縣下暴雨,大理河川淹沒人畜無數,冷窯子(今龍腰鎮)平地起洪水。
乾隆十六年(1751)六月十二日,綏德州水(指大理河)衝進子州縣南門入市。七月五日懷寧河溢,漂沒民房。
嘉靖三十六年(1557),水(指大理河)漲入城市,害禾稼。乾隆十六年(1751)6月20日,大理河水沖至南門入市。同治三年(1864)7月,大理河水大漲入銀川門(西城門,今城關派出所附近)不及城垛者數尺。1919年7月21日,大理河水漲至“天下名州”4字處,最大流量9,500立方米/秒,圪凸居民被水淹沒,沿河500多公里的莊稼、樹木及房屋被沖毀。

開發治理


蓄水工程

主要支流有小理河、卧牛城溝、馬尾溝、岔巴溝、駝耳卷溝等。在支流建有庫容百萬立方米水庫19座,引水工程1處,可灌農田0.16公頃。
紅河子水庫,位於大理河主源流上游、靖邊縣小河鄉雷岔,西北距縣城40公里。水庫由靖邊縣水電隊設計。1975年動工修築,1979年竣工。工程總投資58萬元,其中國家投資36萬元。投入19.2萬個工日,完成土方量128.4萬立方米,石方500立方米。水庫主建築為水庫土壩,高55米,長237米,頂寬12米。附建築為磚砌混凝土9級卧管1座;輸水洞及暗管1條,最大泄流量每秒1.3立方米。水庫控制流域面積77.5平方公里。總庫容221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980萬立方米,死庫容1230萬立方米。1984年測量,水庫總淤積量1390萬立方米,水位高程1447米,蓄水144萬立方米。
大理河靖邊縣小二型水庫簡略情況表(1984年)
水庫名稱 所在地 水系
清水溝龍州鄉大理河
張家溝小河鄉大理河
黃家畔小河鄉大理河
古峁小河鄉大理河
總關口青楊岔鎮大理河
黑王溝青楊岔鎮大理河
高石殼畔溝鄉大理河
大掌畔溝鄉大理河
花園溝畔溝鄉大理河
徐家灣喬溝灣鄉大理河
寺嘴喬溝灣鄉大理河
村界喬溝灣鄉大理河
李家城子喬溝灣鄉大理河
大台青楊岔鎮大理河
王樓澗喬溝灣鄉大理河
鄭家峁喬溝灣鄉大理河
賈崾小河鄉大理河
北河溝青楊岔鎮大理河
園子溝青楊岔鎮大理河
張家溝青楊岔鎮大理河
班界溝畔溝鄉大理河
馬旦溝△青楊岔鎮大理河
馬營坬△青楊岔鎮大理河
麥家溝△青楊岔鎮大理河
東溝小河鄉大理河
杜家峁小河鄉大理河
林灣小河鄉大理河
清水河龍州鄉大理河
草溝龍州鄉大理河
電市水庫,位於本縣小理河支流石窯溝溝口趙峁村,控制流域面積188平方公里,屬中型水庫三等工程,是本縣唯一的中型水庫。壩為均質土壩,高39.5米,壩頂高程997.7米,壩頂長320米,寬8米;壩底設泄水涵洞,為石砌半圓拱形,長250米,斷面寬1米,高1.5米;採用台階式卧管放水,斜長46.17米,出水量1立方米/秒,為無壓流。寬淺式溢洪道設在壩右岸,長232米,最大泄水量1150立方米/秒。水庫總庫容1625萬立方米,有效庫容890萬立方米,死庫容130萬立方米,滯洪庫容605萬立方米。年總蓄水量約700萬立方米,可保證下游3750畝水地灌溉用水,水庫中還養了魚。此工程的土壩、泄水建築物是1973年9月動工,1974年9月建成。1975~1979年,組紈勞力開挖砌築溢洪道(溢洪道安全標準按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土壩加高培厚,改涵洞圓球閘放水為台階式卧管放水。1980年全部竣工投入正常使用。本水庫累計總投資189.2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09.2萬元。

灌溉工程

青楊岔渠,1963年建成於青楊岔公社陳家砭至龍腰鎮大隊,引大理河水灌溉兩岸農田。渠道依山傍水,穿溝跨澗劈砭而過,長13.5公里,灌地2500畝。
大坪渠,1968年建成於青楊岔公社店家城大隊,引大理河水灌溉農田。渠長7公里,灌地1500畝。
石灣渠,是由一二兩條幹渠組成。一乾渠於1958年由榆林地區水利局勘測設計,亦負責技術施工。渠首位於靖邊縣青陽岔鎮高石窯村,引大理河水灌溉石灣、魏家樓兩鄉鎮的土地6149畝及子長縣的41畝,共計6190畝。原設計引水量0.6立方米/秒,乾渠長16公里,支渠一條1公里。1959年建成,投資111.78萬元。
后因河水供應不足,縣決定修築第二條幹渠。二乾渠首位於石灣鎮旋水灣村,乾渠長20公里。設計灌溉面積3410畝,進水流量0.6立方米/秒。1972年由縣水利局負責技術施工,1973年基本完成配套工程,投資147.22萬元。石灣兩渠總設施灌溉面積9600畝,實際灌溉面積7700畝,未能達到設計能力,其主要原因仍然是水量不足。為了緩解這一矛盾,縣決定由縣水利局負責設計施工,在石灣小水溝村於1985年已修築成一座庫容量為230萬立方米的小型水庫,其作用主要是給石灣渠補水。
子洲縣大理渠二乾渠
子洲縣大理渠二乾渠
大理渠,位於大理河中游的川道地區,涉及橫山、子洲2縣5個鄉(鎮)的34個村民委員會。由一乾渠(橫洲渠)和二乾渠(周家渠)組成。一乾渠從橫山縣石灣鄉拐峁攔河壩引水,至本縣馬岔鄉大堡岔村止,長19.3公里,設計引水流量0.8立方米/秒;二乾渠從本縣馬岔鄉馬岔攔河壩引水至本縣三眼泉鄉郭家墳村止,長20.7公里,設計引水流量1.0立方米/秒。全灌區總灌溉面積1.24萬畝。分7條支渠,長13公里,有重點建築物412座此渠道屬小(一)型四等工程,1955年7月由陝西省綏德水利工程處設計施工,渠道斷面為梯形,1956年11月建成引水。運行20多年,經過兩次較大維修:1972年對一乾渠渠道攔河壩進行了加固維修;1982年對二乾渠攔河壩和一乾渠攔河壩進行了加固維修。截至1985年國家共投資284萬元。1966年前由於重視管理,有效灌溉面積達到設計面積。“文化大革命”以來有效灌溉面積大幅度下降。近年又有所回升。1985年實灌面積0.91萬畝,總引水量800萬立方米,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36%;渠系有效利用係數40%,灌水定額310立方米/畝,收費標準2元/畝。
子洲渠,位於大理河中、下游川道地區。全灌區涉及電市、三眼泉等5個鄉(鎮)的95個村民委員會。本灌區分兩條幹渠:一乾渠從小理河的電市鄉廟坪攔河壩引水至馬蹄溝鎮姜家崖止,原名小川渠,1952~1953年5月修成引水,長12.6公里,設計引水流量0.3立方米/秒,灌溉面積3290畝;二乾渠從三眼泉鄉巡檢司攔河壩引水至苗家坪鄉焦渠村止,1958年5~12月修成引水,長26.4公里,設計引水流量0.8立方米/秒,灌溉面積5910畝。全渠設計面積0.92萬畝,有效灌溉面積0.85萬畝。分6條支渠,渠上共有大小建築物182座。1985年實灌面積0.6萬畝,總引水量470萬立方米,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38%,渠系有效利用係數42%,灌水定額310立方米/畝,收費標準2元/畝。本渠道屬小(一)型四等工程。截至1985年,國家共投資112萬元。
綏惠渠,1952年3月動工,1954年1月竣工,國家投資58.27萬元,是本縣興建最早的渠道。它起於張家砭鄉五里灣村,止於辛店鄉郝家溝村,全長14公里。渠首樞紐於大理河上建重力式滾水壩1座,沖刷閘和進水閘各1孔,渠道沿大理河東下,繞縣城再沿無定河轉向東南,途經張家砭鄉、名州鎮、辛店鄉的17個村莊。沿渠建有渡槽、涵洞、排洪橋等渠系建築物62座。渠道設計引水流量為每秒0.5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5,000畝,設施灌溉面積4,950畝,有效灌溉面積4,300畝,1989設施面積為4,900畝,有效面積減為3,607畝。因夏季水源不足,1965年在縣城東門灘增建抽水站1處,裝40千瓦電動機和55千瓦柴油機各1台,抽水流量為每秒0.3立方米。該渠澆灌多為縣城附近的蔬菜地。
石家灣渠,1965年5月動工,1969年3月竣工,原名躍進渠。起於子洲縣苗家坪鄉苗家坪村,止於綏德縣張家砭鄉五里灣村,全長24.5公里。渠首樞紐於大理河上建重力式滾水壩1座,沖刷閘、進水閘各1孔。渠道沿大理河東下,進入本縣石家灣鄉,繼至張家砭鄉,途經17個村(其中本縣的15個村)。沿渠建有渡槽、倒虹、涵洞、排水橋等渠系建築物共235座。渠道設計引水流量為每秒0.45立方米,加大流量每秒0.5立方米,設計和設施灌溉面積均為6,112畝,有效灌溉面積5,800畝(其中子洲縣的40畝)。

防洪工程

1970到1977年,綏德縣動員群眾在無定河、大理河兩岸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壘石幫畔護岸工程的群眾運動。該工程國家投資100多萬元,群眾投工104萬多工日,補助口糧50多萬公斤。但由於“左”的思想的影響,工程只重進度,而輕視質量,特別是對洪水的衝擊力量估計不夠,結果工程還未竣工,便被1977年的兩次大洪水沖毀了大部分護岸,保留下來的護岸堤僅有38.9公里,其中大理河的29.4公里,無定河的9.5公里。在保留的護岸工程中,增加土地1,350畝,改造沙石灘地800畝,防護被沖農田5,000畝。到1989年,兩河護岸堤僅餘19公里,保護耕地2,900畝,保護人口14,000人。

生態保護


2008年,陝西省將從靖邊縣小河鄉到綏德縣名州鎮沿大理河至大理河與無定河交匯處,包括大理河河道、河灘、泛洪區及河道兩岸1km範圍內的人工濕地,確定為榆林大理河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