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至湖上

曉至湖上

《曉至湖上》是清代詩人厲鶚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此詩開頭兩句,寫出城天色,寫湖上環境,實際上是作者情趣和性格的流露;接下去四句,以寫景為主,由靜景寫到動景,畫面由湖岸轉換到湖上;最後兩句是寫游湖的感觸。全詩語言雖平淡但醇美,情、景、理三者統一,將西湖晨曉“空、清、靜、虛”的特色盡寫無餘。

作品賞析


此詩寫曉霧中的西湖。
開篇點題:湖水在經過白天遊客的喧騰煩器后,正處於靜謐的安睡之中詩人面對一碧萬頃的西湖,心田也如水一般明澈、平靜,水寒天冷,不久湖上就生出了白霧,一霎時瀰漫開去,慢慢地籠罩了整個湖面,而與遠天相接。這是前四句所寫境界,迷濛、蒼茫、寒冷、幽靜,是冬日西湖晨景。前人寫西湖,以秋、夏之景為多。“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是連金人都諳熟的秋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是不同於四時的夏景詩人這一首詩,專就西湖冬景落墨,寫得幽峭清冷。蘇東坡詠西湖云:“欲將西湖比西子,淡汝濃抹總相宜”只可惜歷來寫“淡妝”者少,而寫“濃抹”者多,此詩可算是西湖的一隻別調。詩人厲鶚,“少孤家貧”,其為人“孤瘦枯寒”(全祖望《厲樊榭先生基碣銘》),其於仕途,亦贈命達故其詩風“溪徑幽微,取材新則有獨得之奇”(汪韓門《樊榭山房集跋》)詩人這四句“西湖曉色”,就突出地體現了這種風格。
詩的五至八句,由靜景寫到動景,畫面由湖岸轉換到湖上。“折葦斷有聲,寫詩人離岸登舟。小舟,大概就系在岸邊的蘆葦盪里,詩人解纜放舟,不可避免地會折斷冬日脆硬的蘆梗,於是一根根蘆梗斷裂之聲就打破了西湖的寧靜人在湖上,放眼遠山,其為濃霧所罩,只能看到一點淡淡的輪廓,而見不到真實的影子漸漸地,旭日從湖上升起,西湖卸去了濃霧裹罩的妝,重又展開了她那水光激灧、一碧萬頃的迷人風姿,湖面上排列著三三兩兩的小船,寧靜的西湖驟然熱鬧起來。這裡的“舴”是指小船,是前面詩中所指出的厲鴨詩中愛用替代字的又一類例子,前人用此例甚多,如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兩兩三三舴錳舟”,李清照《武陵春·春晚》“只想雙溪舴艋舟”等,厲此句,純由張詞化出。以上四句寫泛舟游湖,由霧中的遠山寫到初日下的遊船,作粗筆勾勒。
最後兩句是寫游湖的感觸。詩人游湖,除上面見到的寒霧、蘆葦、遠山、初日、舴等景物以外,就是這兩句寫到的“野”,即野鴨,它們是初日湖面上最有生機的物象了。它們正在水中“泛泛”(浮遊無定的樣子)而游,一會兒浮在水面,一會兒又沉入水底,隨同波浪上下,追逐影子沉浮。這裡的野鴨形象,實指人世間那種蠅營狗苟、隨波逐流的市繪小人。這兩句是用典,托為屈原所作的《楚辭·ト居》云:“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將泛泛若水中之鳧,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原詩是說屈子寧做氣宇軒昂的千里駒,不做跟著波浪上下,保全性命的野鴨。厲太鴻在此隱括這一典故,以一“安得”設問,其否定野鴨似的為人處世態度不答自明。詩人自己的立身行事,據同時人記載“性情孤峭,義不苟合”(王昶《蒲褐山房詩話》),完全是與詩中這種態度相吻合的。
這首詩作者通過寫曉霧下西湖的景色,展現了西湖於秋夏“濃抹風姿之外的冬日“妝”別緻,抒發了作者堅守節操,不與世浮沉的清高品質。全詩語言雖平淡,但醇美,情、景、理三者統一,深得陶(淵明)詩三昧。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清代康熙五十七年(1718),在一個曉色初開、晨光曦微的冬日,詩人信步走出城郭,即景抒懷而作。

作者簡介


厲鶚(1692年—1752年),字太鴻,又字雄飛,號樊榭、南湖花隱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詩人、學者,浙西詞派中堅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