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豐鎮

福建省龍岩市永定縣下轄鎮

培豐鎮位於福建省龍岩市永定縣東北部,地處永定河上游,毗鄰新羅區,距龍岩中心城市22公里,東鄰新羅區適中鎮,西靠坎市鎮,南與撫市鎮龍潭鎮接壤,北與新羅區紅坊鎮、東肖鎮相連。行政區域面積11507公頃(2017年),常住人口26028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人口民族


總面積107平方公里。設11個行政村,常住人口26028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屬漢族,以講客家方言為主,部分自然村兼講“金子學”方言。

歷史沿革


明清時屬豐田裡。民國時為培風鄉。建國初為培坎區。1957年4月,設立培豐、田地兩鄉。1958年10月,併入坎市、田地人民公社。1961年6月,從坎市人民公社分出設立培豐人民公社。1965年3月,又併入坎市人民公社。1984年5月,屬坎市鎮。1993年6月,又從坎市鎮分出設培豐鄉,1994年12月撤鄉設鎮。

行政區劃


文溪村文東村孔夫村大排村洪源村長流村東中村振東村豐田村嶺東村上和村
鎮政府鎮黨委所在地在大排村。
洪源村位於永定培豐鎮南邊,距離集鎮區1公里,是個有著4700多人的大村,2006年被縣裡定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

自然資源


培豐鎮地下資源豐富,主產煤、石灰石、鐵、錳、鉛、鋅、鋁,已探明煤炭儲量1.5億噸,是省重點產煤鄉鎮。全鎮轄區內有培豐煤礦、富嶺煤礦、瓦窯坪煤礦三家國有煤礦、縣屬東中煤礦一家,總投資3500萬元的龍騰礦業有限公司一家,合法煤礦5家,非煤礦井13家。豐富的資源,富饒的礦產,促進了培豐鎮經濟的快速發展。
2000年,林木蓄積量19.4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70.9%。
地勢東北高、西南低。主產稻穀、煙草,是優質烤煙K3系列的主要產地之一,年產烤煙500噸以上。1988年以來,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建立1000畝的金蘋果基地、1200畝反季節蔬菜基地,烤煙3500畝。引進廈門森寶公司在文東建立肉雞養殖場、年存欄肉雞15萬隻,出欄90萬隻。全鎮百頭以上規模瘦肉型豬場15個。文溪村有50畝鰻魚養殖場,經濟效益良好。

旅遊資源

培豐鎮名山勝景,景色秀麗,以燕仔岩、紫雲山、田地水庫釣魚度假村、東和山等為龍頭的旅遊業正蓬勃發展。同時充分發揮培豐鎮與龍岩中心城市毗鄰的優勢,積極發展近郊休閑旅遊業,培豐鎮成為市區及周邊人們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地理環境


氣候物產

培豐鎮氣候宜人,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氣候。培豐鎮依託區位優勢,圍繞“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目標,實施“農業優鎮”戰略,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進程,2008年全鎮糧食播種面積32051畝,水果投產面積4894畝,年底生豬存欄6.8萬頭,豬—沼—菜(糧果)等生態農業模式3000畝,居全縣之首。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主要經濟作物有烤煙、芋子等,水果主要有美國臍橙、板栗等。

交通


培豐鎮交通發達,四條出境公路全面鋪設水泥路面,連接龍梅鐵路、漳龍高速公路、319國道、福三線。
培豐鎮
培豐鎮
交通發達,通訊便捷。境內村村通汽車,其中文溪、文東、大排、洪源、長流、孔夫、東中、振東等村已鋪設水泥村道。通訊方面,有3個電話總機,固定電話5000多門,移動通訊基站8個,實現移動通訊村村通。坎市——田地、長流——東肖公路連接319國道、福三線,是經濟運行的大動脈。出境公路有田地——東肖、田地——龍潭、大排——坎市、長流——東肖。

社會


基礎設施

培豐鎮寨背爐水庫是培豐萬畝旱片治理的骨幹工程,總庫容132.8萬立方米,該工程於1997年11月動工,2004年1月大壩主體工程完工,共完成投資630萬元。寨背爐水庫建成后,能保證4196畝農田灌溉,為3萬人提供飲用水源。2002-2008年,培豐鎮累計投資5000萬元,完成行政村和出境公路水泥路面建設,至2008年末,通行政村及出境公路硬化率達100%。2008年,培豐鎮投資1000餘萬元完成田地水庫、長圳水庫、大坑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標準農田建設農田、基建整村推進建設、完成礦區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完成集鎮礦區人飲工程、孔夫村人飲工程、振東村人飲工程建設,解決大排、洪源、長流、東中、振東2萬餘人的生產生活用水困難。
1994年建鎮以來,按照集鎮建設規劃,通過科學規劃、分步實施,重點抓好集鎮2.5平方公里規劃區建設和文溪新村、豐田新村規劃建設,加強集鎮區的環境衛生和交通秩序管理。投資1000多萬元,興建高位水池、培豐水廠、寨背爐水庫、修復黃崗渠道培豐支渠。完成農村電網改造,鋪設有線電視光纜。

社會事業

培豐鎮大力實施“科教強鎮”戰略,基礎教育全面加強,素質教育紮實推進,鎮內建有初級中學2所、小學11所,在校師生4364人,培豐、培才兩所中學被評為“素質教育合格學校”,2006年11月培才中學以高分通過龍岩市第一批示範性初級中學驗收。2008年培豐中學、培才中學在初中升學考試中爭取考入永定一中龍岩一中的學生數共計75名,穩居全縣鄉鎮前列。籌資100多萬元改善了培豐中學、培才中學、培豐中心小學辦學條件,優化了育人環境。多方籌集資金150多萬元資金,設立“培豐教育基金”,為教育創設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穩定計生政策,保持低生育水平,擴大“少生快富”扶貧工程試點,繼續實行農村部分計生家庭的獎勵扶助制度,使計生工作得到紮實鞏固。深入開展“平安培豐”建設,強化群防群治網路建設,加大對違法犯罪的打擊力度,使培豐鎮治安明顯好轉。加快鎮衛生院和村居衛生所改建,全面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確保全鎮100%農民享受新型合作醫療保障,全面提高全鎮疾病預防控制能力。

文化


人文歷史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培豐是永定蘇區的組成部分之一。1928年7月,培豐的文溪、孔夫等地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參加了“太平暴動”。
新中國成立以來培豐人才輩出,至今令人矚目的上海出版社總編郭志坤;福大教授、博士生導師簡文彬;博士后簡兆權;留美雙博士簡紅梅等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方言

“金子學”是該地群眾自譽為像金子一樣寶貴的語言。它不同於客家話、龍岩話以及閩南話,是自成一家地帶閩南腔的方言。

經濟


撤鄉建鎮以來,培豐鎮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很大發展,培豐鎮成為永定縣較富有的鄉鎮之一,2008年,實現社會總產值9.7億元,其中企業產值8.3億元,農業總產值1.4億元,財政收入4820萬元,人均純收入5420元。
培豐鎮項目開發成績顯著,2008年共引進投資項目5個,其中法拉特工業有限公司總投資2.2億元,培豐貫日房地產置業有限公司,總投資7000萬元,長流環保節能型焦項目總投資1140萬元,田地竹器廠總投資500萬元,戎星石灰廠技改項目總投資500萬元,吸引了許多客商到此投資興業,培豐鎮經濟增長,財政增收,百姓就業增添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