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南方都市報發起並主辦的傳媒評選的電影獎項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是由《南方都市報》於2000年發起並主辦的傳媒評選的電影獎項,該獎聯合中國多家有影響力的媒體,是國內唯一將內地、香港、台灣三地公映的華語片進行共同評選的電影獎,該獎由來自兩岸三地的知名電影文化工作者共同參與評審,是為了表彰在電影藝術上勇於創新,在表現人性上深度發掘的作品及其創作人員。
華徠語電影傳媒大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新導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新演員9個獎項。
舉辦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旨在通過兩岸三地電影人及影評人的交流,為電影文化架築一個獨立健康、視野開闊的平台,促進電影評論與電影生態的良好互動。華語電影傳媒大獎以“深度開掘、銳意進取”作為評選宗旨。
自2017年起頒獎典禮改名為“2017電影之夜”每個獎項都從“最佳XX”改為“年度專業推薦XX”,主題從競爭評選改為表彰推薦。
該獎聯合中國30多家實力媒體,目的在於“集合南方影評的力量,利用南方的學術影響,為電影文化架築一個獨立健康、視野開闊的平台,是中國惟一將公映的華語影片全部納入視界的電影獎項,促成電影評論與電影製作及傳播的良好互動”。
第15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舉辦地-廣州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12位評審均為國內較有影響的影像工作者,是一個由傳媒和影評人評選的純粹獎項,因而獎項的評定更偏重於影片的思想深度,以及對新銳影片的關注,凸顯傳媒對電影犀利、敏銳的觸覺,以其評委的權威性和媒體獨有的專業眼光,在華語電影界確立了廣泛的影響力。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在中國電影獎項中特立獨行,成為一種響亮、獨立的聲音,一股清新、勃發的力量,它不僅引起華語界電影人的高度關注,更讓媒體矚目。
在同行媒體心目中,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是一個新興的評獎系統,一方面是強勢傳媒充分調動媒體資源,從而對自身優勢的主動鞏固和強化;一方面也是第一次把民間影視人的專業精神、專業素養,推向國內電影評獎標準的前台。
1、凡在當年度期間(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在當地(內地或港台)地區公映的影片,均自動成為華語電影傳媒大獎入圍影片。
2、華語電影傳媒大獎入圍影片必須是以華語為主要對白和以中文字幕為主的影片。
3、放映影片必須是片長60分鐘以上,一星期售票放映不少於5場。
4、入圍影片須符合下列其中三項條件中的兩項:
1)導演是在中國(內地、港台)住滿七年或持有中國(內地、港台)身份證的中國居民;
2)出品公司是在中國(內地、港台)合法註冊的公司;
3)影片幕前及幕後工作人員至少有三分一為中國(內地、港台)居民。
5、最佳新導演資格認定:
1)候選人必須是中國公民,無年齡限制;
2)候選人曾執導並公映過的影片不超過兩部(含提名影片),其候選電影必須於參選年度內在內地、香港、台灣三地之一的影院公開售票公映,且滿足“三、入圍條件”中的所有規則;
3)候選人此前沒有在其它影展、電影獎上獲得過最佳導演獎項,或者本獎項的最佳新導演獎;
4)候選人執導之電影須為個人導演作品,聯合導演不可參選,合導電影不會計算在符合資格的兩部電影內;
5)候選人同時有資格參加最佳導演的評選。
6、最佳新演員資格認定:
1)候選人無年齡以及國別限制;
2)候選人在參賽年度之前,未在任何一部公映過的電影中擔任主角,或者只在兩部影片(含提名影片)中擔任配角;
3)候選人沒有憑藉其上一部電影中的表演獲得其它電影展、電影獎的演員獎項;
4)候選人同時有資格參加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的評選。
每年初,由內地、香港、台灣三地評委分別對上年當地公映的華語片進行投票討論,在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新導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新演員9個獎項中提出3個候選者,即初選內地、香港、台灣三地各有一份提名名單,綜合即為首輪提名結果;第二輪評委在每個獎項的首輪提名中選出3個候選者,得到終審候選名單;第三輪評委負責從二輪評審結果中選出每個獎項最終的獲獎者。
自2012年開始,各項提名名單由原來的三個增為五個。
徠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由來自內地、香港及台灣的知名電影文化工作者和影評人共同參與評審,華語電影傳媒大獎不採取一般電影獎項通用的報名參選方式,而是規定凡當年公映的所有華語電影作品均自動入圍當屆候選作品。
該獎每年年初在中國各地舉行七場以上評審討論會,並將評審投票討論結果公開刊布,對待評審流程相當審慎。
第一輪評審細則
1、最佳獎項部分提名由內地、香港、台灣三地評審團成員組成第一輪評審團,經討論后投票選出本地區提名名單,得票最高的前三名進入第二輪評選。
2、評選方式:組委會召集各地評委,分別在香港、台灣、廣州、北京、上海召開第一輪評審會,向出席評審討論會的評委發放專門的初選表格,一人一份,多填、複印、遺失、不出席討論會議者均視為無效投票。
3、內地評委從2008年1月1日到2008年12月31日所有在內地公映的入圍影片中,投票選出年度華語電影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編劇、最佳新導演、最佳新演員提名各3個;在內地公映的港片或合拍片按香港公映版進行評選,如香港公映版分為普通版和加長版,則以組委會指定為準。
4、香港評委從2008年1月1日到2008年12月31日所有在香港公映的入圍影片中,投票選出年度華語電影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編劇、最佳新導演、最佳新演員提名各3個。
5、台灣評委從2008年1月1日到2008年12月31日所有在台灣公映的入圍影片中,投票選出年度華語電影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編劇、最佳新導演、最佳新演員提名各3個。
6、各地區提名名單原則上不超過3個,可以少於此數目,如有成績特別突出者,可以向當屆主席申請增加一個名額。
7、在提名名單內發現有不符合資格候選者,取消其提名資格,空缺由下一位得票最高者補上;
8、綜合內地、香港、台灣的提名,即為第一輪提名結果。年度華語電影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編劇、最佳新導演、最佳新演員9個獎項的第一輪名單各有9個提名。
終審評審細則
1、從2013年度起,由組委會邀請成立終審評委會,每年從終審評委會邀請評委,組成該年度終審評審團,人數不少於七人;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評審-香港金像獎主席文雋
3、評審團主席由各評審互相推選,得票最高者出任;
4、評審順序:最佳新演員、最佳女配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主角、最佳編劇、最佳新導演、最佳導演、最佳影片,共評選出九個獎項最佳名單;
5、監票人員核對每位評委身份證明,證實無誤后宣布評審開始;
6、每個獎項討論完畢后開始投票;評委在“第一輪”欄目中填寫該獎項的個人投票結果,監票人員收集並統計各評委選票,當場統計並公布各獎項候選提名得票數;
7、如出現未過半數的情況,則淘汰得票最低者再進行重新討論,討論完畢各評委在“第二輪”欄目中填寫投票結果,選出獲獎者;
8。如未出現上項情況,擅自填寫“第二輪”投票結果者,其填寫的“第二輪”內容視為無效;
9、每項投票評出之後,不可修改自己的投票內容;
10、每個獎項只能評出一項最佳結果,不設空缺,評委不可棄權;
11、評委可提出臨時動議,但該動議必須獲得過半數評委同意方得成立並進行討論。如評委的動議涉及增補某一獎項的提名人或提名影片,則該動議必須獲得超過三分之二評委同意方可成立。再投票採取即席舉手方式進行,此項投票只進行一輪,獲過半票數支持者獲獎,否則視同無效;
12、上項過程由公證人員做筆錄,並由提出臨時動議的評委簽名證實。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獎盃
歷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回顧 | |||
第1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 第2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 第3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 第4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
第5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 第6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 第7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 第8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
第9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 第10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 第11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 第12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
第13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 第14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 第15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 第16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
第17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 第18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 第19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 第20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
歷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影帝影后及導演 | ||||
年份 | 屆數 | 影帝及作品 | 影后及作品 | 導演及作品 |
2001年 | 第01屆 | 梁朝偉《花樣年華》 | 張曼玉《花樣年華》 | 李安《卧虎藏龍》 |
2002年 | 第02屆 | 葛優《大腕》 胡軍《藍宇》 | 呂麗萍《誰說我不在乎》 梅艷芳《男人四十》 | 寧瀛《夏日暖洋洋》 楊德昌《一一》 |
2003年 | 第03屆 | 姜文《尋槍》 黃秋生《想飛》 | 黃素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 李心潔《見鬼》、《想飛》 | 田壯壯《小城之春》 張作驥《美麗時光》 |
2004年 | 第04屆 | 葛優《卡拉是條狗》 劉德華《大隻佬》 | 章子怡《紫蝴蝶》 張柏芝《忘不了》 | 路學長《卡拉是條狗》 杜琪峰《PTU》 |
2005年 | 第05屆 | 方中信《旺角黑夜》 | 劉若英《天下無賊》 | 田壯壯《德拉姆》 |
2006年 | 第06屆 | 梁家輝《黑社會》 | 張靜初《孔雀》 | 顧長衛《孔雀》 |
2007年 | 第07屆 | 富大龍《天狗》 | 金雅琴《我們倆》 | 寧浩《瘋狂的石頭》 |
2008年 | 第08屆 | 張涵予《集結號》 | 余男《圖雅的婚事》 | 許鞍華《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
2009年 | 第09屆 | 范偉《耳朵大有福》 | 周迅《李米的猜想》 | 許鞍華《天水圍的日與夜》 |
2010年 | 第10屆 | 陳文彬《不能沒有你》 | 惠英紅《心魔》 | 戴立忍《不能沒有你》 |
2011年 | 第11屆 | 葛優《讓子彈飛》 | 湯唯《月滿軒尼詩》 | 姜文《讓子彈飛》 |
2012年 | 第12屆 | 劉青雲《奪命金》 | 葉德嫻《桃姐》 | 杜琪峰《奪命金》 |
2013年 | 第13屆 | 梁家輝《寒戰》 | 顏丙燕《萬箭穿心》 | 高群書《神探亨特張》、 |
2014年 | 第14屆 | 張家輝《激戰》 | 章子怡《一代宗師》 | 杜琪峰《毒戰》、 |
2015年 | 第15屆 | 秦昊《推拿》 | 趙薇《親愛的》 | 婁燁《推拿》、 |
2016年 | 第16屆 | 馮小剛《老炮兒》 | 呂中《闖入者》 | 侯孝賢《刺客聶隱娘》、 |
2017年 | 第17屆 | 許冠文《一路順風》 | 周冬雨《七月與安生》 | 萬瑪才旦《塔洛》、 |
2018年 | 第18屆 | 段奕宏《暴雪將至》 | 惠英紅《血觀音》 | 陳凱歌、《妖貓傳》、 |
2019年 | 第19屆 | 王景春《地久天長》 | 宋佳《風中有朵雨做的雲》 | 章明《冥王星時刻》 |
歷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獲獎之最 | |
獲最佳導演獎最多的:杜琪峰(3次) | |
杜琪峰 | 分別於2004年第4屆《PTU》、2012年第12屆《奪命金》、2014年第14屆《毒戰》三度獲得最佳導演獎。 |
獲獎最多的導演(4次) | |
許鞍華 | 2008年第8屆憑《姨媽的後現代生活》、2009年第9屆憑《天水圍的日與夜》獲得最佳導演獎,也是唯一一位蟬聯兩屆最佳導演獎的導演,而且是一名女導演,同時還於第9屆獲得百家傳媒致敬電影人獎,2018年第18屆《明月幾時有》獲得最佳影片獎。 |
獲獎最多的男演員(5獎) | |
葛優 | 2002年於第2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憑《大腕》獲最佳男主角獎,2004年在第4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憑《卡拉是條狗》第二次獲得最佳男主角獎,2011年在第11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頒獎典禮上憑《讓子彈飛》第三次獲得最佳男主角,其中還於第4屆憑藉《卡拉是條狗》獲得了最受歡迎男演員金獎、2011年獲得第11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百家傳媒年度致敬電影人獎。、 |
獲得最佳女主角最多的女演員:章子怡(2次) | |
章子怡 | 先後於2004年第4屆《紫蝴蝶》、2014年第14屆《一代宗師》兩度獲得最佳女主角獎。 |
惠英紅 | 2010年第10屆憑《心魔》獲得最佳女主角獎,2018年第18屆憑藉《血觀音》再度拿下最佳女主角獎 |
獲獎最多的跨界電影人:徐靜蕾(4次) | |
徐靜蕾 | 2004年第4屆憑《我和爸爸》獲得最佳編劇、最佳新導演、內地最受歡迎女演員銀獎三項大獎,、同時還獲得本屆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提名;在此之前還於2003年第3屆憑《我愛你》、《開往春天的地鐵》內地最受歡迎女演員金獎,堪稱大滿貫獲得者。、 |
獲得三次獎項的女演員 | |
惠英紅 | 2004年第4屆憑《妖夜迴廊》獲得最佳女配角獎、2010年第10屆憑《心魔》獲得最佳女主角獎,2018年第18屆憑藉《血觀音》再度拿下最佳女主角獎。 |
獲得兩次獎項的女演員 | |
陸弈靜 | 2007年第7屆憑《深海》、2010年第10屆憑《一席之地》兩獲最佳女配角獎。 |
陳沖 | 2008年第8屆憑《色戒》獲得最佳女配角獎,同時還獲得百家傳媒年度致敬電影人獎 |
湯唯 | 2008年第8屆憑《色戒》獲得最佳新演員獎、2011年第11屆憑《月滿軒尼詩》獲得最佳女主角獎。 |
趙薇 | 2004年第4屆憑《玉觀音》和《綠茶》獲得最受歡迎女演員金獎、2015年第15屆憑《親愛的》獲得最佳女主角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