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韻

隋代陸法言所著韻書

隋代陸法言著。書成於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共5卷,收1.15萬字。分193韻:平聲54韻,上聲51韻,去聲56韻,入聲32韻。唐代初年被定為官韻。增訂本甚多。《切韻》原書已失傳,其所反映的語音系統因《廣韻》等增訂本而得以完整地流傳下來。現存最完整的增訂本有兩個,一為唐寫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二為北宋陳彭年等編的《大宋重修廣韻》。《切韻》原本已佚,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藏有敦煌唐寫本切韻殘卷三種,是目前所存最古老的、與陸法言編撰《切韻》最相近的版本。

內容簡介


《切韻》是現今可考的最早的韻書,是在隋文帝開皇(公元581—600年)年間,陸法言的父親陸爽在朝廷作官時,由陸法言執筆把劉臻、顏之推、盧思道、李若、蕭該、辛德源、薛道衡、魏彥淵這八個當時的著名學者到陸法言家聚會時討論商定的審音原則記下來,於隋文帝仁壽元年(公元601年)編寫完成的。
《切韻》原書久佚,近世也陸續有該書的殘本出土,得以與《廣韻》相印證。全書以韻目為綱,共分193韻;韻又按聲(參見四聲)歸入平、上、去、入四部分。同韻的字又以聲類、等呼排序。於是同音字全被歸在一起。每一音前標以圓圈(稱為韻紐),頭一字下以反切注音。每字均有釋義。

切韻音系


綜述

學界普遍認同,《切韻》反映了當時漢語的語音。這一語音系統完整的保存在後來的《廣韻》,甚而《集韻》等書中。因此將依據后兩者復原出來的語音系統稱為「切韻音」,作為中古漢語的代表。但這個「切韻音」應該如何理解呢?有學者認為,它就是當時某地,譬如洛陽的實際語音(學界主流一般認為,切韻代表了南北朝晚期金陵、洛下兩地士族所使用的語音)。但也有學者認為,陸法言是河北人,顏之推是山東人。陸法言《切韻序》又說:「因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選精切,除削疏緩,蕭顏多所決定。」如果僅是記錄實際語音,何須討論決定呢?因推「切韻音」起碼是折衷了南北的音系(所謂南北音系主要應當是指同出於洛陽舊音一系的金陵、洛下兩支當時的官音。而非今日的南北漢語方言)。
《切韻》開創了韻書修撰的體例,從隋唐至近代一直沿用不廢。而其歸納的語音體系,經《唐韻》、《廣韻》、《集韻》等等一脈相承的增補,一直是官方承認的正統。

聲母

1、與三十六字母的比較:
三十六字母
五音全清次清全濁次濁
唇音重唇音幫p滂pʰ並b明m
輕唇音非pf敷pᶠʰ奉bᵛ微ɱ
舌音舌頭端t透tʰ定d泥n
舌上知ʈ徹ʈʰ澄ɖ娘ɳ
齒音齒頭精ts清tsʰ從dz心s邪z
正齒照tɕ穿tɕʰ床dʑ審ɕ禪ʑ
牙音見k溪kʰ群g疑ŋ
喉音影ʔ喻j曉x匣ɣ
半舌音來l
半齒音日ȵʑ
《切韻》聲母
五音全清次清全濁次濁
唇音重唇音幫p滂pʰ並b明m
舌音舌頭端t透tʰ定d泥n
舌上知ʈ徹ʈʰ澄ɖ娘ɳ
齒音齒頭精ts清tsʰ從dz心s邪z
正齒二等庄tʃ初tʃʰ崇dʒ生ʃ俟ʒ
正齒三等章tɕ昌tɕʰ船dʑ書ɕ禪ʑ
牙音見k溪kʰ群g疑ŋ
喉音影ʔ
雲ɣi
以j
曉x匣ɣ
半舌音來l
半齒音日ȵʑ
2、與現代普通話聲母比較:
【1】濁音清化:並b、定d、澄ɖ、從dz、邪z、崇dʒ、俟ʒ、船dʑ、禪ʑ、群g、匣ɣ
【2】唇音分化出f
【3】知徹澄、庄初崇生、章昌船書禪合併為tʂ、tʂʰ、ʂ
【4】影、於、以、疑、明母合口三等字和日母少數字合流為零聲母
註解:古漢語中“並”和“並”是兩個不同的字,不是簡單的簡體字與繁體字的關係;且“並”是清不送氣音〔p〕,即聲母屬於幫母,而“並”是濁音〔b〕,即聲母屬於並母

韻母

1、總特點:分韻多
韻頭:一等、二等的開口沒有介音,合口有u介音;三等開口有i介音,合口有iu介音。
韻腹:一等韻腹是後母音,二等低、次低母音、四等前母音、三等有i介音。
韻尾:陽聲韻有鼻韻尾m、n、ŋ;入聲韻有塞音韻尾p、t、k;陰聲韻有零韻尾、i、u韻尾。
2、與普通話韻母系統的比較:
《切韻》的韻母比普通話的韻母多,發展至今,合流是主流。
【1】通、梗、曾攝合併為一個韻部
【2】江、宕攝合併為一個韻部
【3】臻、深攝合併為一個韻部
【4】山、咸攝合併為一個韻部
【5】遇攝、效攝、果攝、流攝內部各自合併為一個韻部。
【6】止、蟹、假攝有分化有合併
【7】韻尾的重要變化:咸、深攝的m韻尾變為n韻尾;入聲韻的塞音韻尾p、t、k消失,入聲字變為陰聲韻。

聲調

與現代普通話比較:
《切韻》:平、上、去、入
普通話:陰平、陽平、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