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伍連德的結果 展開

伍連德

中華醫學會首任會長

伍連德,男,1879年3月10日出生,字星聯,祖籍廣東廣州府新寧縣(今廣東台山市),出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醫學博士,中國衛生防疫、檢疫事業的創始人,北京協和醫學院及北京協和醫院的主要籌辦者,193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候選人,是華人世界的第一位諾貝爾獎候選人。

指揮撲滅了1910年的東北鼠疫,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例以科學防疫專家實踐與政府行為相結合、有效控制的大型瘟疫。他親手實施了中國醫學史上第一例病理解剖,成為世界上提出“肺鼠疫”概念第一人;設計“伍氏口罩”,讓中國人第一次用口罩預防傳染病,提倡分餐制。之後,又分別組織撲滅了1919年、1920年、1926年、1932年在東北、上海等地爆發的肺鼠疫和霍亂。參與發起創建十多個科學團體,包括中華麻風救濟會,中國防癆協會,中國公共衛生學會,中國微生物學會,中國醫史學會,中國科學社等。2019年《柳葉刀》設立威克利·伍連德獎。

1960年1月21日在馬來亞的檳榔嶼逝世,享年82歲。

大事件

1879-03-10

出生

1879年3月10日出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

1902

在吉隆坡醫學研究院從事熱帶病研究

1902年在英國利物浦熱帶病學院、德國哈勒大學衛生學院及法國巴斯德研究所實習、研究。后返回原馬來西亞,在吉隆坡醫學研究院從事熱帶病研究。

在吉隆坡醫學研究院從事熱帶病研究
1910-12

撲滅東北鼠疫,發明口罩

1910年12月任東三省防鼠疫全權總醫官,成功撲滅了東北鼠疫,還發明了中國第一款口罩——“伍氏口罩”。1911年5月因消滅鼠疫獲清廷勳章。

撲滅東北鼠疫,發明口罩
1915

建立中華醫學會

1915年建立中華醫學會,任書記併兼任《中華醫學雜誌》總編輯。

1927

獲得“鼠疫專家”稱號

1927年獲得日內瓦國際聯盟衛生組織(今WHO前身)頒發的“鼠疫專家”稱號。

1960-01-21

逝世

1960年1月21日在馬來亞的檳榔嶼逝世,享年82歲。

逝世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879年3月10日出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今馬來西亞的一個州)。

教育經歷

1896―1899年留學英國劍橋大學伊曼紐爾學院(Emmanuel College, Cambridge)。
1899―1902年考入聖瑪麗醫院實習。
1902―1903年在英國利物浦熱帶病學院、德國哈勒大學衛生學院及法國巴斯德研究所實習、研究。后返回原馬來西亞,在吉隆坡醫學研究院從事熱帶病研究。

工作經歷

“海峽華人三傑”
1904年在馬來西亞檳榔嶼開設私人診所。行醫之餘,他一直在華人社會積極從事社會改革運動:反對抽鴉片和賭博;主張男子剪髮辮;積極推動興辦學校,包括提倡女子教育,鼓勵青少年從事體育健康活動等等。為此,他在南洋與林文慶、宋旺相一起被譽為“海峽華人三傑”。
1907年應邀赴英國倫敦參加由神學博士文英蘭主持的禁鴉片煙會議。後接受清政府邀聘回國任教,擔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副校長職)。
1910年12月東北發生鼠疫大流行,清政府任命伍連德為東三省防鼠疫全權總醫官,到哈爾濱進行調查、防治。成功撲滅了這場東北鼠疫,還發明了中國第一款口罩——“伍氏口罩”,並提出旋轉餐盤倡導分餐制。
萬國鼠疫研究會議
1911年4月出席在奉天(今瀋陽)召開的萬國鼠疫研究會議——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舉行的國際學術會議,有中、美、奧、法、德、英、意、日、墨、荷、俄11國專家學者參加,任會議主席。各國代表對中國能在短時間內控制鼠疫大流行留下深刻印象。他與各國專家共同完成了長達500頁的《1911年國際鼠疫研究會會議報告書》。這個《報告書》成為後世國際流行病學上的一部經典之作。
1911年5月,攝政王載灃代表宣統皇帝在紫禁城接見伍連德博士,賞藍頂戴,賜進士出身,授二等雙龍肩章。醫務人員獲此殊榮,在中國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
1912年在哈爾濱籌建東三省防疫事務總管理處及附屬醫院。
1915年建立中華醫學會,任書記併兼任《中華醫學雜誌》總編輯。
1916年任黎元洪總統特醫及京漢、京張、京奉、津浦四條鐵路總醫官。當選為中華醫學會會長,併兼任公共衛生部委員。
1918年任北洋政府中央防疫處處長、北京中央醫院(今位於白塔寺的北京醫科大學人民醫院分院)院長。
1919年1月代表外交部到上海監督焚燒鴉片。哈爾濱流行霍亂,伍連德利用防疫醫院收治2000餘名病人。
1920年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進修學校衛生和公共衛生。
1922年受奉天督軍張作霖委託,在瀋陽創建東北陸軍醫院。
1923年作為第一次中日交換教授到日本九州、京都、東京各帝國大學講學。
1923―1924年獲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學位、上海聖約翰大學名譽科學博士學位、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名譽醫學博士學位、蘇聯科學院名譽院士及蘇聯微生物學會外國會員。
1926年創辦哈爾濱醫學專門學校(哈爾濱醫科大學前身),任第一任校長。
1927年國際聯盟衛生處聘伍連德為該處中國委員,並授予鼠疫專家稱號。出席國際聯盟在印度召開的第七次遠東熱帶病學會,被選為副主席。
1930年任上海全國海港檢疫管理處處長、技監,兼任上海海港檢疫所所長。
1931年代表南京國民政府衛生署劉瑞恆署長出席國際聯盟衛生會議。在上海主持召開第一屆檢疫學術研究會。
1935年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候選人,是華人世界的第一位諾貝爾獎候選人。
1937年4月任中華醫學會公共衛生學會會長。八一三事變,舉家重返馬來西亞,定居怡保市,開設私人診所。
生平概況
伍連德,字星聯,祖籍廣東廣州府新寧縣(今廣東台山市)。其父伍祺學系開設金店的僑商,與當地華僑女子林彩繁結婚後,生了5子6女,伍連德是第四個孩子。伍連德於1879年3月10日出生於馬來西亞北部的檳榔嶼(今馬來西亞的一個州,比愛因斯坦大4天)。他7歲考入當地英國人設立的檳榔嶼公學,接受10年制教育,學習成績優異。1896年,考取英國女皇獎學金,留學英國劍橋大學意曼紐學院學醫。他勤奮刻苦,在大考中獲得“基本學者”的名銜,並多次獲獎金和獎章。1899年6月,獲得劍橋大學文學學士學位,並考取聖瑪麗醫院獎學金,入該院聽課和實習三年,成為該院的第一個中國實習生。1902年,取得劍橋大學醫學士學位,得到了母校資助的研究獎金,每年150英鎊。他先後在英國利物浦熱帶病學院、德國哈勒大學衛生學院及法國巴斯德研究所進修與研究。他曾得到英國生理學家兼醫史學家福斯特、腦神經生理學家謝林頓、生理學家阿勒布特和戴爾、法國巴斯德研究所俄國動物學家兼細菌學家麥奇尼訶夫等著名學者的指導。1903年,他以有關破傷風菌的學術論文,出色地通過了劍橋大學博士考試后,被授予醫學博士學位。此後,他接受了意曼紐學院所頒給的研究生獎學金,到新成立的吉隆坡醫學研究院從事了一年的瘧疾和腳氣病的研究工作。1904年底,他回到檳榔嶼,在珠烈街開設私人診所,並積極參加華僑社會服務,致力於社會改革,如反對吸毒和賭博。他主張男子剪髮辮,提倡女子教育,鼓勵少年男女開展體育運動及創辦文學會等。
1907年,他接受了清政府直隸總督袁世凱的邀聘,回國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副校長職),不久被派赴倫敦、柏林考察軍事醫學。伍連德由於早年缺少學習中文的機會,回國后深感不便,到天津上任伊始即聘請教師學習中文,很快就學會了用普通話講課。他在與梁啟超、辜鴻銘、嚴復、胡適、施肇基、辜鴻銘等人的交往中,對中國古籍也逐步有了了解,加深了對祖國歷史的認識,並搜集了不少古文物。伍連德的6個舅舅相繼在大清水師服役,二舅是北洋水師宿將林國祥,三舅林國裕乃鄧世昌手下,在甲午海戰殉國,伍連德妻子黃淑瓊的三叔黃乃模為致遠艦二副,亦於甲午一役殉國。
在193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候選人的名單中,伍連德(Lien-Teh Wu)的名字赫然在列。在伍連德的介紹資料中,“國家”一欄中,填寫的是“CHINA”。
伍連德回馬來西亞后,繼續保持活躍於社會,儘可能地對故鄉的發展做出貢獻。伍連德一直鼓勵故鄉的年輕人多讀書。他花費了三年時光來籌劃建設怡保的圖書館。
晚年的伍連德過著怡情養性、樸實無華的生活。70多歲時,伍連德開始動筆寫作。從1951年開始,伍連德前後費了七年工夫以英文來撰寫自己的一生經歷。這部自傳自1910年中國東北鼠疫寫起,記載了伍連德的一生,特別是他在中國30年的經歷。全書共24章,50萬字。他將這部自傳命名為《鼠疫鬥士——一個現代華人醫生的自述》。該書於1959年在伍連德的母校劍橋大學赫飛父子出版社出版。
人物事迹
劍橋大學醫學博士
1896年,伍連德以女皇獎金選拔考試第一名的成績入劍橋大學意曼紐學院,是該校第一位華人學生。1899年6月畢業后考取聖瑪麗醫院獎學金,成為該院的第一位華人實習生。博士期間主攻破傷風菌研究,1903年被劍橋大學授予醫學博士學位,是首位獲得此學位的華人。在國際、國內一些重要場合,伍連德博士均著劍橋大學博士服。他向世人展示:中國人很聰明,有智慧,一樣能夠站在知識和科學前沿。
清廷抗疫非第一人選
1910年10月,東三省爆發鼠疫,伍連德並不是清廷擬委派領導防治鼠疫的第一人選。最初,清廷擬選派謝天寶前往哈爾濱主持防疫工作。外務部右丞施肇基的自傳里記載此事:謝天寶同意去,但有個條件——希望朝廷撥一筆安家費,好讓他安心前去防疫。謝天寶當過京師大學堂衛生學教員,懂得鼠疫的深淺,此去哈爾濱,雖然不能算九死一生,也是要冒著生命危險,而且一旦真的死了,為了預防傳染,是不會馬革裹屍還的,肯定隨便找個地方埋在東北了,這是一個有可能屍骨無存的差事。對此施肇基表示理解,要多少銀子?具體數字沒有被記錄下來,謝天寶開出了一個朝廷無法接受的數目。既然不能滿足他的條件,他便只能謝絕了這項任命。後來,伍連德擔此重任並被任命為防疫總醫官,與施肇基、錫良等密切配合,在四個月內力挽狂瀾,成功消滅東北鼠疫,創造了世界防疫史上的奇迹。
控制肺鼠疫和霍亂
控制肺鼠疫
1910年12月,肺鼠疫在東北大流行。疫情蔓延迅速,吉林、黑龍江兩省死亡達39679人,占當時兩省人口的1.7%,哈爾濱一帶尤為嚴重。當時清政府尚無專設的防疫機構,沙俄、日本均以保護僑民為由,要求獨攬防疫工作,甚至以派兵相要挾。迫於形勢,經外務部施肇基推薦,清政府派伍連德為全權總醫官,到東北領導防疫工作。1911年1月,伍連德在哈爾濱建立了第一個鼠疫研究所,並出任所長。當時他年僅31歲,但熟諳細菌學、流行病學與公共衛生學,堪當重任。他不避艱險,深入疫區調查研究,追索流行經路,並採取了加強鐵路檢疫、控制交通、隔離疫區、火化鼠疫患者屍體、建立醫院收容病人等多種防治措施,並在外務部右丞施肇基、東三省總督錫良等人的支持和配合下,不久便控制了疫情。伍連德以其豐富的學識,嚴格按科學辦事的精神與卓越的組織才能,受到政府的信賴和國際醫學界的讚賞。在當時疫情嚴重的局勢下,不到4個月就撲滅了這場震驚中外的鼠疫大流行。清政府為表彰其功績,授予陸軍藍翎軍銜及醫科進士。伍連德一時被國內外譽為防疫科學的權威。
1932年,中國全國各地霍亂大流行,全國24個省中,23個出現霍亂。366個大城市中,312個出現霍亂病例。全國一共記錄了95000個霍亂病例,死亡31000人,病人死亡率之高令人“聞霍色變”。在伍連德的帶領下,上海地區中國的醫療人員在霍亂大流行中夜以繼日地救治霍亂病人,穿梭於上海的大街小巷進行霍亂的宣傳和防治,進行了上百萬人的疫苗接種。這次霍亂大流行中,其中北平病人死亡率最高,接近80%。而在爆發源頭的上海,上海不僅總病例數只有以往流行時的1310,而且病人死亡率為全國最低,僅7.4%。同樣是在上海,英法租界的病人死亡率均為30%。這是繼1919年和1926年哈爾濱兩次霍亂流行中,伍連德指揮東北防疫總處以數倍低於日本和蘇聯醫院的病人死亡率而傲視遠東后,再一次大幅度領先洋人醫院,而且遠遠低於國際先進水平,這被視為當時全世界大城市流行病控制的最出色的行動。
中國首例有記載病理解剖
伍連德在領導抗擊1910年的東北鼠疫期間解剖的一例屍體,是中國第一例有記載的病理解剖。當時中國對現代醫學完全是一片蒙昧狀態。在中國人的觀念中,解剖屍體無疑是對死者的大不敬,不但面臨著社會風俗的壓力,從法律層面來講,也是不被允許的,所以伍連德只能秘密進行。後來,在伍連德等人的推動下,1913年11月22日,北洋政府公布了關於屍體解剖法規的總統文告,隨後頒發了詳細規則,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官方准許屍體解剖的法律性文件。由此可以想見,伍連德當時要承受多大的壓力。
到疫區第六天發現人傳人
在瘟疫病菌試驗室,伍連德醫生對這些臟器的切片進行了觀察。在顯微鏡下,他很快發現了鼠疫桿菌。可以肯定是鼠疫。但重要的是必須探清它的傳播渠道。三天後,營養液培養的樣品便出現了大量的鼠疫桿菌團。伍連德醫生又對疫屍的各個器官進行了進一步研究,發現死者血液中存有鼠疫桿菌。同時,伍連德醫生得到了土撥鼠的活體樣本,進行解剖后,醫生在土撥鼠的體內發現了大量的鼠疫桿菌團。伍連德醫生立刻致電施肇基,報告哈爾濱流行的是鼠疫,而這種鼠疫病菌是通過呼吸和唾液進行傳播的。這一發現是在伍連德醫生到達哈爾濱瘟疫區的第六天。
提出“肺鼠疫”遭抵制
伍連德發現,這一次發生的疫情顯然與以往對鼠疫的認知有很多衝突。在伍連德到達哈爾濱前,日本醫生北里柴三郎的學生,解剖了幾百隻老鼠,卻沒有發現一例帶鼠疫菌的。伍連德到達哈爾濱的第三天,得知傅家甸一女人死於瘟疫,他決定解剖屍體——這是中國第一例有記載的病理解剖,在貝克顯微鏡下,伍連德清楚地看到了一種橢圓形的疫菌——毫無疑問,流行在傅家甸的正是鼠疫。基於種種事例,伍連德大膽提出,在傅家甸流行的鼠疫無需通過動物媒介,而可以通過呼吸之間的飛沫傳染,他將此命名為“肺鼠疫”。但是,伍連德人際傳染的“肺鼠疫”理論,遭到了同行的抵制:發現鼠疫桿菌的日本著名學者北里柴三郎的學生堅持說,他已經在哈爾濱解剖了幾百隻老鼠。並請伍連德醫生觀看他解剖老鼠的樣本,果斷地說,我沒有從一隻老鼠身上發現鼠疫桿菌。因此,我可以證明,此地流行的不是鼠疫。中東鐵路醫院的主治醫師、28歲的哈夫金(Haffkine)——其叔叔沃爾德瑪·末底凱·哈夫金是著名鼠疫專家,曾主持過印度孟買的鼠疫防治工作——的傳染病房並沒有設置隔離區,醫務人員也沒有任何防護性措施,因為哈夫金篤信鼠疫是不可能通過人際之間傳播的,直到沒有戴口罩並診斷了4名傳染者而被感染的法國醫生梅斯尼(Mesny)在3天後去世,才改變了這一切。
隔離是最有效的防疫
1911年1月2日,首批增援人員趕到哈爾濱,但是只有1個人,這個人就是北洋醫學堂首席教授,法國人麥斯尼。麥斯尼到了哈爾濱之後,經過考查,他認為應當在該地區大力滅鼠。而某些當地官府也在採取滅鼠的方式企望阻止病源。麥斯尼對伍連德醫生說,毫無疑問,這場瘟疫是由老鼠引發的,我是鼠疫專家,你必須聽我的。伍連德醫生依據自己的試驗,向麥氏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說,哈爾濱的冬天異常寒冷,不可能有大量老鼠出來活動,按說,疫情應當越來越少,但事實正相反,不僅沒有減少,而且越來越嚴重。現在,每天死亡的人數已經高達數十人,這說明,這場瘟疫一定是另有傳播渠道。我認為必須把病人與健康人進行隔離,這才是最有效的防疫方式。但是,伍連德醫生的說法與提供的試驗數據,並沒有說服麥斯尼醫生。
百餘年前的“健康碼”
東北鼠疫時還規定了當地居民的行動規則:每區人民必須在左臂佩戴政府之證章,該證章分為白、紅、黃、藍,以分別一、二、三、四區居民。佩戴證章之人,可以在本區內行動。如欲前往他區,必須申請特別准證。軍人亦施行同一規律。凡城外士兵,非有許可證不得進入或離去城市。城外一千二百兵士,城內六百警察,均為推行此項規則而工作。並嚴禁假紫貂皮及皮貨販賣者進入哈爾濱地區。此行動規則及證章類似如今的“健康碼”。
這期間,吉林西北路道於駟興因“防疫不力”被革職,濱江廳分防同知章紹洙也因“防疫不力”被撤職。
發明“伍式口罩”
在控制鼠疫中發明的“伍氏口罩”
東北鼠疫期間,伍連德強調每一個老百姓都必須帶口罩。他親自發明了一種防護口罩,令每一個參與防疫救護者必須帶。這種老百姓稱之為“呼吸囊”的口罩被後人稱之為“伍氏口罩”。這也是中國第一個為防止疾病傳染而改造發明的醫用口罩。在東北的鐵嶺,政府下令每個人都得帶,如有不遵守者,即以違警論處。這一措施不僅在哈爾濱得到了執行,全國也一律強勢推行此種防控辦法。如果說,在中世紀黑死病盛行的歐洲,由於肥皂的發明,使其感染幾率下降,直至滅絕,那麼“伍氏口罩”也同樣有效地降低了鼠疫感染的途徑,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時至在今日,在公共衛生防疫領域,帶口罩防止病菌侵入,依然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最佳防護方法。
首次大規模焚燒疫屍
由於棺木緊缺,大量的疫屍因無棺木而無法下葬。停放在露天的疫屍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傳染源。伍連德再次上報朝廷,請求火葬這些無法深埋的疫屍。在中國傳統殯葬習俗當中,死者入土為安,是民眾恪守的傳統之道德。伍連德提議燒掉這些疫屍,風險巨大。在施肇基的極力遊說之下,朝廷破例批准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大規模焚燒疫屍的奏報。正式開始焚燒疫屍是在1911年1月31日,中國春節的大年初一。據統計,到這一天止,傅家甸地區的中國人口為24000人,已被瘟疫奪去生命者達四分之一,亦曝有兩千多具疫屍無法下葬。疫屍在傅家甸墳場實施火葬。防疫人員將疫屍分為22堆,每堆100人,分別倒上煤油后,開始焚燒。伍連德令所有的文武官員都必須前來觀看。前來觀看的老百姓亦不計其數。這是一次中國歷史上從未發生過的集體火化之殮,為死者,亦為生者。疫屍共焚燒了三天。
自全面焚燒疫屍之後,全城死亡人數急速下降,感染者亦越來越少。1911年3月1日,哈爾濱達到了鼠疫零死亡和零感染。
設計旋轉餐台倡分餐
1910年,鼠疫在中國肆虐時,伍連德就提倡分餐制,並設計了旋轉餐台,以避免交叉感染。這一設計沿用至今,也就是現在各個飯店裡必不可少的旋轉餐桌。
之後,伴隨每一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流行性傳染病暴發——如20世紀80年代初的肝炎流行、2003年的非典和2020年末的新冠肺炎疫情等——分餐制都會被大力倡導,人們也越來越意識到分餐制是科學衛生的用餐形式,也凸顯出伍連德提倡的分餐制對於科學預防傳染病的重要性。
主持萬國鼠疫研究會
萬國鼠疫研究會紀念章
1911年4月,在奉天(今瀋陽)召開了有日本、英國、美國、俄國、德國、法國、義大利、荷蘭、奧地利、墨西哥和中國11個國家的34位醫學專家參加的萬國鼠疫研究會議,伍連德當選為主席,北里柴三郎為副主席。會上,他系統地介紹了中國這次防治鼠疫的經驗,與會的各國專家交流了各國的研究成果。會後,伍連德被中國政府委任為外交部醫官,同時仍保留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職位。
東三省防疫管理處長
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在哈爾濱設立東三省防疫事務總管理處,該處隸屬外交部,伍連德任處長兼總醫官。他奔走海關、遊說當局,籌集資金充實設備,敦聘專家,銳意經營,使東三省防疫事務總管理處成為當時頗具規模與實力的研究機構。該處主要技術人員多為早年留學國外的南方人,並聘有德國、奧地利、俄國醫學專家參與工作。伍連德在哈爾濱、滿洲里、齊齊哈爾、拉哈蘇蘇設立了四所直轄醫院,平時應診,疫時防治。1918年北洋政府在北京設中央防疫處,伍連德任處長。一向被忽略的防疫工作,至此被作為國家的一項事業而重視起來。
提升中國防疫水平
1919年,哈爾濱流行霍亂,當時有13.5萬人口的城市,死亡4808人。伍連德利用直轄醫院收治了近2000名霍亂病人。1920年,東北再次鼠疫大流行,伍連德採取了一系列防疫措施,使疫情得到控制,但仍死亡萬人左右。1926年,全國霍亂大流行時,伍連德領導東北的防疫機構人員再次投入各地防治工作。由於有了防疫總處及其所屬醫院多年積累的工作經驗,伍連德領導的東北三省防疫事務總處全力防治,均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此時中國的防疫水平已超過日本和俄國。
東北鼠疫防疫結束后,伍連德便開始為收回國境衛生檢疫權而奔走呼籲,經過十數年努力,1930年海港檢疫管理處成立,正式從洋人手中收回海港檢疫權。他不計個人名利,慨然出任海港檢疫處處長。在中央政府經費分文沒有落實、基礎極為薄弱的條件下,只用了1年時間,中國港口衛生檢疫便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到1937年抗戰爆發以前,中國國境衛生檢疫已經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收回中國海港檢疫權
中國海港檢疫始於1873年,但半個世紀中海港檢疫權與海關主權一併控制在帝國主義者手中,由外籍醫生擔任檢疫醫官,為外國人服務。辛亥革命后在愛國、民主運動的推動下,伍連德多次呼籲“自己辦檢疫”,並以其領導的東三省防疫事務總管理處屬下陸路與海港檢疫所的技術業務為基礎,向有關當局提出收回檢疫主權、統一全國檢疫事宜的主張。1923年前後,伍連德派鄧松年、史緯華醫師赴安東(今丹東)檢疫所,派李大白醫師赴滿洲里檢疫所,主持陸路檢疫工作,這些均為中國收回檢疫主權之前奏。1924年,泛太平洋保存食品會議在檀香山舉行時,伍連德力陳海港檢疫改革之必要。1926年,伍連德再次倡導檢疫主權應歸屬中國政府衛生署,由中國人擔任檢疫醫官的主張。1929年12月,國際聯盟衛生處派調查團來華調查檢疫,中國伍連德、金寶善、蔡鴻三位博士參加該團。伍連德等向南京國民政府提交收回檢疫主權的書面報告,經交涉與該團達成協議。隨後,國民政府衛生署派伍連德負責收回檢疫主權事宜。
1930年7月1日,上海成立了全國海港檢疫管理處,直屬南京國民政府衛生署管轄,伍連德任全國海港檢疫事務管理處監督,接管了外國控制的海港檢疫機構,為中國衛生事業開拓了新的境界。上海為中國對外貿易樞紐與首要通商口岸,為此,成立了上海海港檢疫所,並由伍連德兼任所長。
全國海港檢疫事務管理處成立之後,陸續接收了各沿海、沿江口岸的檢疫機構。中國海港檢疫事業能夠收回主權、統一號令、開展業務,與伍連德堅持不懈的辛勤努力是分不開的。
創建學會雜誌社團等
中華醫學會
早在1910年,伍連德即曾在報上登啟事倡導組織醫會。1914年4月,顏福慶、俞鳳賓、伍連德等7人聯名發起組織醫學會。1915年2月,伍連德、顏福慶等21人在上海集會宣告中華醫學會成立,並選舉顏福慶為首屆會長,伍連德為書記。伍連德還受命負責創刊《中華醫學雜誌》,並任總編輯。1916年2月,在中華醫學會第一屆大會上,伍連德建議會議用國語,此次大會他被選為會長,並連任了兩屆。在此期間他儘力發展會員並促進醫學學術活動。1937年,中華醫學會公共衛生學會成立,伍連德任首屆會長,該會成為中華醫學會最早成立的12個分科學會之一。1933年,他還與顏福慶等發起建立了中國防癆協會,伍連德任常務理事。還參與發起創建了10餘種科學團體,包括中華麻風救濟會,中國公共衛生學會,中國微生物學會,中國醫史學會,中國科學社等。
創建醫院及檢疫所等
1916年,伍連德被委任為北洋政府黎元洪總統的特醫及京漢、京張、京奉、津浦四條鐵路總醫官。鑒於北京較完善的醫院皆為外國人所設,伍連德倡議自行建設中央醫院,獲得政府同意,除財政部撥款外,大部經費由募集得來。院址選在阜成市場(位於白塔寺東側),於1916年奠基,1918年1月27日開院,命名為北京中央醫院,伍連德為第一任院長,工作了四年,該院院址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人民醫院分院。
伍連德先後主持興辦檢疫所、醫院、研究所共20處,共計床位2387張。除上述北京中央醫院外,主要的還有:1912年在東北各地建立的防疫醫院;1922年受奉天督軍張作霖委託建立的東北陸軍醫院;1930年以後在全國海港檢疫事務管理處下設的各口岸建立的檢疫醫院等。
創建哈爾濱醫科大學
20世紀初的東北,由於各種傳染病的威脅,迫切需要大量的西醫師。東三省防疫事務總管理處醫官林家瑞提出辦醫學校的建議。伍連德接受這一建議遂利用東三省防疫事務總管理處所屬濱江醫院的臨床設備和技術力量,邀聘了在哈爾濱的名醫,並獲得東三省特別區長官公署及哈爾濱海關等的資助,於1926年9月8日創建哈爾濱醫學專門學校,伍連德為第一任校長。這是中國東北邊陲最早由中國人自辦的醫學校,以後發展為哈爾濱醫科大學。當年辦醫學校時,伍連德並沒有多少錢,為此,他還找朋友借錢。別人不解地問:“你的家並不在那裡,為什麼還要在那兒建?”伍連德很樸實地回答:“想為當地老百姓做點事情。”朋友很感動,為學校捐了錢。
系統建立公衛體制
1912年11月,北洋政府在哈爾濱設立東三省防疫事務總處,成為中國最早的現代防疫機構組織。伍連德任總醫官,中國開始有系統地建立起公共衛生體制。
他還曾任東方事業上海委員會委員、禁煙委員會委員、南京國民政府衛生署技監、軍政部陸軍署軍醫司長、編輯館細菌免疫學名詞審查委員等職務。
國際學術交流
國際交流
伍連德的學術論著頗豐,曾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論及公共衛生、傳染病、流行病、醫學教育、醫藥管理、海港檢疫、中西醫問題等方面。他重視防疫工作,力促發展現代醫學,但認為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衛生制度。他為本世紀初中國現代醫學的發展做出了可貴的貢獻。伍連德多次代表中國出席國際學術會議。1911年出席在奉天(今瀋陽)召開的萬國鼠疫研究會議,並任主席;1912年出席在倫敦召開的國際醫學大會;1912年末出席海牙第二屆麻醉藥會議;1916年出席在上海召開的國際醫學聯合會第三屆會議,任主席,並連任兩屆;1924年出席在檀香山召開的泛太平洋保存食品會議;1927年應國際聯盟衛生處邀請,視察20多個國家,並代表中國出席國際聯盟在印度召開的第七次遠東熱帶病學會,並被選為副主席,國際聯盟衛生處聘任伍連德為該處中國委員,並授予鼠疫專家稱號;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衛生署派伍連德代表署長劉瑞恆出席國際聯盟衛生會議,會上,他提出了中國三年衛生計劃。
愛國主義思想
伍連德出生在國外,接受的是外國的教育,但他有炎黃子孫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與愛國思想。1915年,日本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激起全國人民的憤怒。在哈爾濱一次群眾抗議集會上,工人張泰沉痛講演,刺腹血書“誓死報國”。伍連德深受感動,當即將其收容在他領導的濱江醫院親自救治。1919年,他代表外交部到上海監督焚燒鴉片1200箱。1925年,哈爾濱市群眾聲援上海“五卅慘案”受難同胞,組織募捐義演,伍連德作為社會名流應邀登台表演贊助,獲得盛譽。在愛國、民主運動推動下,伍連德力爭收回海港檢疫主權並促其實現。
1931年九一八事變,伍連德不與日本合作,憤然出走,由哈爾濱赴大連途中被日軍誣為間諜在瀋陽拘留,后經英國領事斡旋保釋南下赴滬。1937年七七事變,日軍踐踏我大片國土,伍連德被迫離開上海全國海港檢疫事務管理處,舉家返回馬來西亞,定居怡保市,並開設私人診所。當地顯貴多次勸說他出任政府職務,他都以年邁為由謝絕。
撰英文《中國醫史》
1916年前後,伍連德讀到美國醫史學家嘉里遜(Garrison,1870-1935年)所著《醫學史》,全書有關中國醫學的內容介紹尚不足一頁,且有謬誤。他致函作者質詢,復函說,既然中國醫學有很多有價值的東西,為何中國人自己不向人們宣傳介紹?伍連德震動很大,深感必須研究中國醫學史,並將中國在醫學方面歷代的發明創造向中外廣為介紹。於是他與王吉民合作以英文寫成《中國醫史》。該書於1932年出版,並再版多次,成為早期介紹中國傳統醫學的英文著作,受到國外醫學家的重視。
迫切改革舊醫體制
正是這一次與鼠疫的遭遇戰所積累的經驗教訓,讓伍連德深深意識到在中國改革舊醫的現實迫切性,他在自傳中寫道:“人們已經看到1910-1911年鼠疫大流行時,受過西方教育的醫師取得了值得稱讚的業績,因而開始是清政府,後來是民國政府都鄭重地嘗試改革上千年的舊醫體制,正式承認新體系最有利於國家的需要。”
舊醫成為進步絆腳石
在1929年的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上,陣容強大的委員們通過了《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而伍連德正是這18位醫界領導人之一。伍連德認為“雖然古老的中醫文獻存在某些帶有進步性質的理念,但諸多因素已促成其功效與創新日漸式微,舊醫愈加衰朽,猶如中世紀的歐洲,對古代信仰和傳統的過度尊崇,成了繼續進步的絆腳石。”伍連德的一生,舉凡創建醫學會,東北狙擊鼠疫,建立檢疫制度,推進醫學教育等等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唯有參與廢除舊醫這一事,未能達成所願,甚至直到他倡議創建的中華醫學會成立后的第100年,在中國取得醫學諾獎零突破的2015年,有關中西醫論爭居然仍在繼續,倘若這位國士在天有靈,恐怕也只能徒嘆奈何了。
出自傳《鼠疫鬥士》
伍連德是中國防疫、檢疫事業的先驅,傑出的社會活動家。由於他知識廣博、敏於觀察,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組織才能,因而在防疫、檢疫、興辦醫院和醫學教育,創建中華醫學會,促進對外交流等諸多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他的各項業績中都閃耀著炎黃子孫的赤誠。他大半生的活動豐富多彩,在國內和國際醫學界都享有盛名。他晚年雖遠居海外,但仍眷念為之奮鬥一生的祖國。他在1959年出版的自傳《鼠疫鬥士》一書序言中寫道:“我曾將大半生奉獻給古老的中國,從清朝末年到民國建立,直到國民黨統治崩潰,往事在我腦海里記憶猶新。新中國政府的成立,使這個偉大的國家永遠幸福繁榮……”

個人生活


家庭生活

父親:伍祺學;
母親:林彩繁;
二舅:林國祥,北洋水師名將;
三舅:林國裕,在甲午海戰中與鄧世昌一起殉職;
夫人:福建愛國僑領黃乃裳的女兒黃淑瓊(1937年),逝世前未能完成她“四大美女小說”中的最後一部——《貂蟬》;
妻姊:黃端瓊;
連襟:林文慶,前廈門大學校長;
伍連德與黃淑瓊共育有三子:
長子伍長庚(1906年-1942年),出生在檳榔嶼,清華大學畢業,后留學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和英國:1932年完成在耶魯的公共衛生學博士論文——《美國各縣衛生狀況與經濟因素之關聯性的統計分析》,又獲羅切斯特大學醫學博士學位,之後又申請到洛克菲勒獎學金赴英國學習六個月的熱帶醫學。回國後任北平第一衛生區衛生事務人口統計負責人。1937年6月19日,在司徒雷登的主持下,伍長庚在北平協和醫學院禮堂舉辦婚禮。在指導北京霍亂免疫活動時染病,1942年病逝於伍連德在北平的住所東堂子大街55號。
次子伍長福於1909年出生,16歲死於肺炎感染,給伍連德夫婦很大的打擊;
三子伍長明於1911年出生在天津,而在出生不到六個月便夭折了,當時正是伍連德在東北防疫之時。
第二任夫人:李淑貞;
伍連德與李淑貞所生子女都學有所成――伍玉玲獲美國夏威夷大學榮譽博士學位,是一位語言學家。其他子女均在馬來西亞長大與接受教育。次女伍玉珍曾在馬來西亞的怡保擔任教師;長子伍長生曾留學劍橋大學,為新加坡著名律師;次子伍長員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
外孫:艾倫

健康狀況

1960年1月21日在馬來亞的檳榔嶼逝世,享年82歲。

個人作品


主要論著
1伍連德.醫學之取締及挽救商榷書,中華醫學雜誌,1915,1(1):8―12.
2伍連德.論中國當籌防病之法及實行衛生之方.中華醫學雜誌,1915,1(1):13-23.
3伍連德.陸海軍參用中西醫論.中華醫學雜誌,1916,2(1):1―3.
4伍連德.傳染病之預防.中華醫學雜誌,1916,2(2):9―12.
5伍連德.尊重醫德芻言.中華醫學雜誌,1916,2(3):14―15
6伍連德,鼠疫之流行及御防總論,中華醫學雜誌,1929,15(3):217―250.
7伍連德.中國公共衛生之經費問題.中華醫學雜誌,1929,15(4):351354.
8伍連德(徐民謀節譯).伍連德自傳.新加坡:南洋學會,1960.
人物傳記
《國士無雙伍連德》,王哲 著,世界知識出版社,2020年;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 2007年;
《國士無雙伍連德》,王哲 著,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20年;
《發現伍連德——諾貝爾獎候選人華人第一人》,禮露 著,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年;
《鼠疫鬥士:伍連德自傳》,伍連德 著,程光勝、馬學博 譯,湖南教育出版社,2020年8月;
《鼠疫鬥士:伍連德自述》(上下),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年;這是52年前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作者英文自傳的第一個完整的中文譯本。

後世紀念


國際學術研討會
1995年6月,紀念中華醫學會成立80周年暨伍連德博士國際學術研討會於1995年6月8~10日在上海召開。
誕辰120年紀念會
1999年3月10日,哈爾濱醫科大學舉行伍連德誕辰120周年紀念大會。3月13日,在北京首都兒科研究所舉行了紀念我國現代醫學先驅伍連德博士誕辰120周年座談會。
伍連德講堂
1999年9月1日,伍連德講堂揭幕儀式於在北京醫科大學人民醫院科教樓隆重舉行。
2007年4月,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伍連德講堂”隆重舉行了紀念伍連德誕辰128周年、歸國100周年儀式暨《國士無雙伍連德》首發式活動。此活動由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和福建教育出版社聯合舉辦。
《國士無雙伍連德》
伍連德(1879-1960)祖籍廣東,出生於馬來西亞,著名公共衛生學家,我國檢疫、防疫事業的先驅。從1907年到1937年的30年間,他為中國現代醫學的建設做出了非凡的貢獻。在1910年東北鼠疫中,他作為清政府的全權總醫官,率領東三省防疫人員,在不到四個月時間徹底消滅了這場百年不遇的烈性傳染病的流行,拯救了千萬人的生命。伍連德還是中華醫學會的創建人之一和第二、三任會長,他主持創辦了20多所醫院或醫學院校,力主收回港口衛生檢疫權。梁啟超回顧晚清到民國五十年歷史,發出這樣的感慨:“科學輸入垂五十年,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伍星聯(即伍連德)博士一人而已!”伍連德也是福建的驕傲,他的夫人是福建愛國僑領黃乃裳的女兒,他與前廈門大學校長林文慶是連襟。伍連德的6位舅舅都先後到福建船政學堂學習,並參加了清朝海軍。其中林國裕在甲午海戰中犧牲。成立於1931年的廈門海港檢疫所,是當時國內除上海檢疫所外的第二大檢疫所,伍連德經常親臨悉心指導。
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國士無雙伍連德》,也飽含著福建對伍連德先生的特殊感情。《國士無雙伍連德》,是國內第一本伍連德傳記,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韓啟德作序。作者王哲是一位以宣傳伍連德事迹為自己歷史使命的旅美醫學博士。
《回憶伍連德博士———鼠疫鬥士》大型畫冊
1996年,伍連德博士的女兒伍玉玲來到她的出生地哈爾濱,向時任省政協副主席的哈醫大心血管教授傅世英贈送《回憶伍連德博士———鼠疫鬥士》大型畫冊。
伍連德紀念館
伍連德紀念館由哈醫大心血管教授傅世英在耄耋之年發起和籌建。1998年由傅世英等人組織,由哈醫大老校友共29人聯名向哈爾濱市政府建議在哈市原濱江醫院舊址建立一所伍連德紀念館。1998年12月16日,哈爾濱市政府批准該舊址為市級文物保護建築。1999年1月,被黑龍江省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年11月,哈醫大派遣傅世英赴新加坡會見伍玉玲女士,徵詢成立伍連德紀念館意見,並決定由哈醫大主辦、哈醫大附屬第一醫院承辦建立伍連德紀念館。2006年9月8日,哈醫大80周年校慶舉行紀念館奠基典禮。當天,第二屆伍連德思想及業績研討會在哈醫大一院召開。
哈醫大伍連德紀念室
2001年9月8日,哈爾濱醫科大學75周年時,哈醫大在校本部設立了伍連德紀念室,並在圖書館前塑立了伍連德銅像。
黑龍江伍連德紀念館
2008年9月8日,黑龍江伍連德紀念館開館。

獲得榮譽


時間獲得獎項頒獎機構
2007年諾貝爾獎候選人諾貝爾基金會
1983年入《流行病學詞典》
1927年鼠疫專家日內瓦國際聯盟衛生組織(今WHO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