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文化館
山東省文化館
山東省文化館成立於1957年,2007年經省編辦批准同意加掛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牌子,是山東省人民政府設立的公益性文化事業機構,隸屬於山東省文化廳,國家一級文化館。
建館初期,僅有一棟1600平方米二層磚木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綜合業務樓;原館址坐落於濟南市市中區桿南西街27號,1998年12月,翻建的5500平方米的業務樓投入使用。新館是在原山東省博物館的基礎上改造完成的,2012年4月批准立項,2012年5月開工建設, 2013年改建完成,建築面積14200平方米。
截至2018年12月,山東省文化館為社會藝術水平考級機構。
山東省文化館成立於1957年,2007年經省編辦批准同意加掛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牌子,是山東省人民政府設立的公益性文化事業機構,隸屬於山東省文化廳,國家一級文化館,是全省重大群眾文化活動組織指導策劃中心、公共文化輔導培訓中心、群眾文藝作品創作及群眾文化理論研究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擔負著對全省各級文化館(站)業務指導,組織開展全省導向性、示範性群眾文化活動,組織開展全省各級文化館(站)業務幹部和業餘文藝骨幹輔導培訓,傳播普及文化知識,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挖掘整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職能。山東省文化館始建於1957年,建館時為山東省群眾藝術館,1965年更名為山東省文化館,1971年更名為山東省藝術館,2007年經省編辦批准同意加掛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牌子。2013年更名為山東省文化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建館初期,僅有一棟1600平方米二層磚木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綜合業務樓;原館址坐落於濟南市市中區桿南西街27號,1998年12月,翻建的5500平方米的業務樓投入使用。新館是在原山東省博物館的基礎上改造完成的,2012年4月批准立項,2012年5月開工建設, 2013年改建完成,建築面積14200平方米。
山東省文化館
新館位於濟南市經十一路十四號,與名勝千佛山毗鄰,交通便利。建築外觀雄偉,配置了多媒體藝術燈光系統,藝術氛圍濃厚。在主樓中間、平台之上設立了40多平方米的LED屏幕,舉辦活動時可作為舞台背景,平時可播放有關的宣傳視頻。主樓大廳設有大型壁畫《齊風魯韻、盛世群星》,東西兩側設計了《稷下爭鳴》和《杏壇六藝》鍛銅浮雕壁畫,凸顯了現代群眾文化和齊魯文化的相互融合。室內劃分為群眾文化活動區、專業研究和辦公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展示區三大區域,設有多功能廳、各專業藝術門類排練廳、輔導培訓教室、書畫展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廳和精品陳列廳、群星舞台、圖書資料室、電子閱覽室、視聽體驗室、群星畫廊等群眾文化活動場所20餘處。室外劃分為群眾文化廣場區域、東庭院區域和中庭院區域三個區域。其中,群眾文化活動廣場佔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能夠舉辦1000餘人中小型文化活動;東庭院區域為中老年活動廣場,面積500平方米,建有小型演齣戲台;中庭院區域為少兒活動區,面積720平方米,中間建有青少年讀物書報亭,四周建有環廊,可組織少兒書畫展覽等。
機構設置
山東省文化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各藝術門類齊全,擁有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美術、攝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等一批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員,設有辦公室、保衛科、物業管理部、老幹部科、活動策劃部、創作演出部、輔導培訓部、美術攝影部、展覽陳列部、調研編輯部、數字文化部、社會文化服務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辦公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部14個職能部科室。
榮譽稱號
山東省文化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始終秉承"面向公眾,服務基層,服務社會"的辦館宗旨,為推動山東群眾文化的繁榮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獲得了許多榮譽。榮獲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籌辦組織工作先進集體並記集體二等功,被國家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國文化先進集體",全國文化文物系統先進黨組織,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集體;被國家民政部、文化部、殘疾人聯合會評為愛心助殘先進單位;連續13年保持省直機關精神文明單位稱號。7人次獲文化部頒發的"文藝志書編纂成果獎",一人享受國務院津貼待遇並被文化部授予特殊貢獻個人獎,兩人被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一人被文化部評為"群文之星"並被省政府授予先進工作者稱號,兩人被文化部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個人,19人次榮立一、二、三等功。
業務成果
◆組織承擔多項全國及全省性大型群眾文化活動,大型群眾文化活動獲文化部第十四屆"群星獎"服務獎 近年來,承擔並圓滿完成了國家和省委、省政府多項重大公益活動,2007年大型群眾文化活動榮獲文化部第十四屆"群星獎"服務獎,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故事--祥雲小屋"文化展示活動獲北京奧組委和國家文化部"最受歡迎獎",2009年承擔第十一屆全運會開幕式儀式前演出活動、國慶60周年天安門廣場遊行山東彩車的設計製作活動,2010年上海世博會山東活動周的迎賓演出、沿街巡遊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區展示活動以及兩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等;
◆成功舉辦了"歌頌新中國,喜迎全運會系列群眾文化活動"、山東省農村文化藝術節、文化廣場、文化"四進社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文化齊魯、和美山東"全省少年兒童大畫廊、"文明山東從我做起"少年兒童美術書畫大展等全省性、導向性、示範性群眾文化系列活動和文化惠民項目。
◆公共文化輔導培訓不斷創新,"齊風魯韻"傳習大課堂獲第十五屆"群星獎"項目獎;
◆重點打造培訓品牌"齊風魯韻"傳習大課堂,共舉辦各類培訓班200餘期,2010年獲第十五屆"群星獎"項目獎;
◆創新基層公共文化輔導培訓方式,以省館為龍頭,以市館為骨幹,以縣(市區)館為基礎,建立並完善為基層服務的長效機制,創建了"山東省百個基層文化輔導示範點網狀輔導體系建設",2012年被評為全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優秀實踐獎";
◆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手段,利用網路和文化資源共享工程開展公共文化服務,製作的《教你學國畫》等課件在文化資源共享工程播放;
◆加大免費開放力度,常年舉辦各類免費文化藝術培訓班,培養基層文藝骨幹,並組建了"山東省群星藝術團"、"夢之翼女子合唱團""少兒書畫院"、"少兒歌舞團"、"夕陽紅藝術團"、"管弦民族樂團"等文藝團隊;
◆社會文化藝術考級工作規範有序,規模不斷擴大,曾多次被省文化廳評為藝術考級先進單位。
◆強化精品意識,群眾文藝創作及理論研究成果斐然
多年來,業務人員創作了大量優秀文藝、美術作品,僅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展演的就達上萬件,獲"群星獎"、"蒲公英獎"等國家政府獎項30多件,獲省級政府獎百餘件;
編輯出版了《民間音樂概論》、《文化站長業務手冊》、《群眾文化論文集》等上百部群眾文藝研究、輔導類專著,發表數百篇學術論文、幾十部長篇小說和十幾部戲劇作品。
承擔著組織、指導全省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及理論研究,傳播普及文化藝術知識,輔導培訓各類文化藝術骨幹;承擔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整理、研究和保護工作。
新館是在原山東省博物館的基礎上改造完成的,2012年4月批准立項,2013年改建完成,建築面積14200平方米。室內劃分為群眾文化活動區、專業研究和辦公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展示區三大區域,設有多功能廳、各專業藝術門類排練廳、輔導培訓教室、書畫展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廳和精品陳列廳、群星舞台、圖書資料室、電子閱覽室、視聽體驗室、群星畫廊等群眾文化活動場所20餘處。
室外劃分為群眾文化廣場區域、東庭院區域和中庭院區域三個區域。其中,群眾文化活動廣場佔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能夠舉辦1000餘人中小型文化活動;東庭院區域為中老年活動廣場,面積500平方米,建有小型演齣戲台;中庭院區域為少兒活動區,面積720平方米,中間建有青少年讀物書報亭,四周建有環廊,可組織少兒書畫展覽等。
開放時間:上午9:00-11:30 下午2:00-4:30 展廳周一休整
場館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一路14號
乘車路線:公交64路、152路、K68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