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銘新

前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仁濟醫院院長

黃銘新,內科學家。廣東惠陽人。1934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1936年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學習,曾獲醫學科學博士學位。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934年畢業於聖約翰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
1936年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深造,獲科學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1939年回國后,歷任聖約翰大學醫學院教授、上海同仁第二醫院院長。建國后歷任上海第二醫學院教授、醫學系主任、附屬仁濟醫院院長,上海市免疫研究所第二所長等職。
1980年起任上海高教局學術資格晉級委員會委員,並曾擔任中國醫學科學學位評審委員會委員、衛生部科學委員會委員及醫學教材編審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1978-1985年任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仁濟醫院院長,上海市免疫研究所第二所長、名譽所長,還是上海市消化病研究所和風濕病研究所的創始人之一。
1982年被美國密蘇里大學醫學院聘請為名譽教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53年首先在國內完成鏈球菌抗“O”抗體的測定;
1954年協助蘭錫純教授成功地完成了我國第一例二尖瓣分離手術,還是最早研究心向量圖及心動衝擊圖者之一。
1956年提出垂體前葉功能減退是血吸蟲病侏儒症的主要發病機制,並發現有銻劑治療真血吸蟲病後,患者仍可繼續生長發育的現象。
1958年闡述了銻劑引起嚴重心肌中毒的發病機制,和應用阿托品治療的良好效果。
自50 年代起,他著重研究了血吸蟲銻劑嚴重心肌中毒的機制、大劑量阿托品治療銻劑所致的阿—斯綜合征以及晚期血吸蟲病的臨床診治等血防工作中的難題,研究成果被著名的《Manson熱帶病學》收錄。
1982年,他首創的賽璐勞—聚乙二醇法腹水濃縮靜脈回輸治療頑固性腹水,榮獲衛生部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國內首創應用卵磷脂膽固醇醯基轉移酶測定,對比觀察晚期血吸蟲病和慢性肝病患者的變化,得到聯合國衛生組織熱帶病部的通報稱讚。

論文著作

黃教授發表了“抗鏈球菌溶血素“O”的製造與臨床應用”、“銻劑所致心肌中毒的發病及阿托品治療”等論文100餘篇,主編了《晚期血吸蟲病》《肝臟病學進展》《內科理論與實踐》《血吸蟲及血吸蟲病學》等專著。

獲得榮譽


1985年國務院授予他金質獎章,並頒發記大功的獎狀。

社會任職


1978年至1988年當選第五、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社會活動


1955年起任全國血吸蟲病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理事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內科學會上海分會常務理事常委、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學會委員、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心血管學會副主任委員,全國血吸蟲病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美國密蘇里大學醫學院榮譽教授,民盟第四、五屆中央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