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宇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周洪宇,男,漢族,1958年1月出生,湖南衡陽人,博士研究生,二級教授。1996年5月加入中國民主促進會。1976年9月參加工作。

現任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教育研究院院長,民進中央常委、民進湖北省委會主委,全國人大代表

人物履歷


周洪宇
周洪宇
1976年09月至1978年03月,湖北省荊門縣姚河公社知青
1978年03月至1981年12月,華中師範學院歷史系歷史學專業學習;
1981年12月至1993年06月,華中師範學院教育科研所助教、講師、團支部書記(其間:1985年09月至1988年06月,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習;1988年09月至1991年06月,華中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歷史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學習);
1993年06月至1996年10月,華中師範大學教育科研所副教授;
1996年10月至2000年09月,華中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其間:1997年06月至1997年11月,香港中文大學訪問教授);
2000年09月至2001年11月,華中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其間:2000年12月至2001年06月,美國哥倫比亞教育學院高級訪問教授);
2001年11月至2002年06月,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副區長,華中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
2002年06月至2004年06月,民進湖北省副主委,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副區長,華中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
2004年06月至2006年03月,民進湖北省副主委,湖北省武漢市教育局副局長;
2006年03月至2007年05月,民進湖北省副主委,湖北省教育廳副廳長;
2007年05月至2007年12月,民進湖北省主委,湖北省教育廳副廳長;
2007年12月至2008年01月,民進中央常委、湖北省主委,湖北省教育廳副廳長;
2008年01月至2013年01月,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進中央常委、湖北省主委;
2013年01月至今,湖北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進中央常委、湖北省主委。
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湖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主席團成員。

任免信息


2018年1月29日,湖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選舉周洪宇為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2020年1月11日,湖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預備會議通過主席團名單,周洪宇名列其中。

社會兼職


主要學術兼職有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教育史學科組成員、國家教育督導團專家組成員、教育部教師教育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校設置委員會成員、海峽兩岸關係與國共兩黨關係史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史分會副會長、全國地方教育史志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湖北省高等教育研究會副會長、湖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委員、中國陽光教育研究院院長等職。

研究領域


周洪宇
周洪宇
周洪宇教授的研究領域主要是教育史和教育現實問題,其科研項目和研究成果也集中反映在這兩個方面。在教育史研究方面,他近年來先後承擔了教育部“八五”重點課題“中國近現代教育思潮與流派研究”、“九五”重點課題“中國近現代教育實驗史研究”、“十五”重點課題“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史研究”、“教育史學理論與方法研究”等,出版了《中國近現代教育思潮與流派》[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中國近現代教育實驗史》[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等著作。他在學術上的貢獻,主要是倡導“整體史學觀”,打通近代、現代、當代,提出“現代中國教育史”的新概念,構建了與以往研究不同的中國教育史研究新體系,並在“元理論研究”上,建立了教育史學理論與方法研究的新框架,促進了教育史學科的學科建設。

學術成果


2006年——2010年的主要成果有:
周洪宇
周洪宇
專著《開拓與創建--陶行知與中國現代文化》(山東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陶行知生活教育學說》(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陶行知大傳:陶行知的四個世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陶行知畫傳》(山東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人民之子陶行知》(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學術新域與範式轉換---教育活動史研究引論》(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教育的信念與追求》(武漢出版社2007年版)、《教育公平是和諧社會的基石》(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教育公平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教師教育論》(北京師大出版社2010年版)、《中部教育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樂為教育鼓與呼》(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怎樣做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怎樣寫人大議案》(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等。
主編《陶行知研究在海外》(新編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教育活動史研究與教育史學科建設》(山東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教育大創新》(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陽光教育對話錄》(華中科技大學2006版)等。
先後承擔了教育部“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多項重點課題,在《教育研究》、《歷史研究》、《中國教育學刊》、《中國高等教育》、《人民教育》、《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美國)等中外重要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研究成果10餘次獲教育部和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二等獎。
在教育現實問題研究方面,他承擔了教育部“十五”重點課題“我國師範教育體制改革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湖北省“十五”教育科研課題“陽光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等,對基礎教育、教師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若干重要問題進行了廣泛而系統的探索,發表了《應實行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完全免費制》[《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農村九年義務教育應免費》[《人民日報》2003年3月28日]、《完全免費制應自農村始》[《中國教育報》2003年3月4日]、《農村義務教育應免費的再呼籲》[《新京報》2005年4月17日]、《農村、農民與農村教育》[原載《當代教育論壇》2005年第1期,後為《教育學》人大報刊複印資料2005年第4期全文轉摘]、《高教改革:還有多大空間》[原載《中國教育報》2004年4月7日,後為《新華文摘》2004年第15期全文轉載]、《終身教育是全面建設小看社會的必然要求》[原載《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後為《新華文摘》2003年第7期全文轉載]、《教育公平: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內容和實現途徑》[原載《人民教育》2005年第7期,後為《新華文摘》2005年第14期全文轉載]、《“陽光教育”論》[《中國教育學刊》2004年第1期]、《論“合育”》[原載《中國教育學刊》2004年第10期,後為《中小學教育》人大報刊複印資料2005年第1期全文轉摘]等,出版了《千年夢想圓於建國百年----小康社會與教育新使命》[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教育大變革---全體、全面、全程的陽光教育》

人物榮譽


周洪宇教授的研究成果多次獲得國家有關部門的獎勵。1994年,他為骨幹之一編輯出版的六卷本《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獲首屆“國家圖書獎”,1995年他任兩主編之一的《陶行知教育學說》[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獲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1998年他任兩主編之一的《中國近現代教育思潮與流派》[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獲教育部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999年他為骨幹的《從湖北看中國教育近代化》獲全國第二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0年他為主編的《邁向21世紀的中國教育科學》獲湖北省第三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01年他的《生活教育運動的歷史及對當代教育的影響》[《教育研究》1997年第10期]獲湖北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3年他的《從世界師範教育的發展歷程與趨勢看未來中國師範教育的發展走向》獲武漢市第八屆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2004年他的“小康社會教育發展指標體系與對策研究”和“陽光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分獲獲武漢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和三等獎。

海外交流


周洪宇教授曾多次赴海外和港台地區從事教育學術交流,與海外學術界聯繫密切。1997年赴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做高級訪問學者,1998、1999年赴台灣從事學術交流。2000年底至2001年6月赴美國“常青藤大學”之一的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做高級訪問學者。2003年、2004年、2005年又先後赴澳大利亞、紐西蘭、法國、德國、奧地利、盧森堡、比利時、荷蘭、義大利、美國、加拿大等國進行教育考察和交流。由於其“教育上的傑出貢獻”,2005年被美國聯邦政府教育部授予榮譽證書。

著名建議


建立教育公務員制度、吸引優秀人才當教師
周洪宇
周洪宇
2010年3月3日,針對日前徵求意見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洪宇建議:我國可以參照日、韓等國做法,建立獨立的教育公務員制度,修改教師法或對公務員法做出補充規定,將取得教師資格證書並獲得教師職位的公辦教師的身份確認為教育公務員,從法律上保證公辦教師的各種待遇與公務員一致,提高教師職業的吸引力和社會地位,進而提高其整體素質,推進城鄉、區域教育均衡發展。鑒於我國教師隊伍的發展現狀,我國可以參照日、韓等國的做法,建立獨立的教育公務員制度,明確其“公務性”與“專業性”的雙重身份,使其享有與公職身份相應的權利和義務。建立教育公務員制度,明確“公務性”與“專業性”的雙重身份,要確保教師的專業地位與特點,切忌將教師當成一般的公務員來管理,完全使用行政手段,對教師也搞行政本位,特別是要防止“官本位”,防止對教師專業化帶來的不良影響。
建議設立國家級教師最高獎
2012年3月13日,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周洪宇向全國人大會議提交主題為“建立國家教師榮譽制度,設立國家級教師最高獎”的建議。
周洪宇提出:建立教師榮譽制度,設立國家級教師最高獎,鼓勵教師終生從教,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造就一流教育家的迫切需要,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呼聲所在。目前我國還沒有國家層面的教師榮譽制度,現有的教師榮譽制度框架體系也尚待規範和完善,而科技領域則設立有國家最高科技獎等。從國際上看,美國設有“國家年度教師”、英國設有“皇家空軍年度教師獎”、澳大利亞設有“教師國家成就獎”、新加坡設有“總統教師獎”等,以“陶行知教育獎”命名國家級教師最高獎最為合適。

人物成就


1999年,周洪宇教授被評為湖北省高等學校跨世紀學科帶頭人;
2000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008年12月,被中國教育電視台、中國教育新聞網等評為“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風雲人物’”;
2009年1月,被教育部《基礎教育參考》和中國教育宣傳網等評為“紀念改革開放30年基礎教育影響力人物30人”。
2012年1月,被《檢查日報》評為2011年全國有影響力的十位人大代表之一

2021兩會建議


南方供暖既有必要性也有一定可能性

南方城市供暖不是新問題,現在北方有集中供暖,南方沒有,但南方供暖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經濟收入增加,南方供暖既有必要性也有一定的可能性。周洪宇說:“我幾年前就曾在全國兩會上提出這個問題,不少北方或者更南地區的同志認為不需要,但很多長江流域等地方的同志認為,南方城市的冬季供暖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調研結果顯示,目前南方90%以上的城市家庭擁有分戶取暖設備。此外,合肥、武漢、貴陽等城市已在部分城區實行集中供暖,南昌、襄陽、畢節等一批城市正在規劃建設集中或區域式供暖工程。“按照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遠景目標,到2035年我國人均GDP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隨著人民收入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屆時南方城市將釋放出大量供暖需求。”
周洪宇指出,南方城市擁有豐裕的可再生能源(如地熱、江水源、太陽能、污水源等)和清潔化能源(天然氣、電、工業餘熱、清潔化燃煤等),適宜通過多能互補和冷熱聯供,發展低能耗、清潔低碳的供暖模式。以貴陽為例,該市“未來方舟”項目採用水源、污水源熱泵等技術為居民提供冷熱聯供,相比傳統供暖模式,每年可節約燃煤量1.26萬噸標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萬噸、二氧化硫排放207噸、煙塵排放120噸,並節省30-40%的成本。
此外,南方居民熱負荷波動大,在應對低溫寒流時易形成電力和天然氣負荷高峰,引發能源供應缺口,如2008年和2020年我國南方多省的“拉閘限電”現象,這些均與極端天氣有關。如果在南方發展多能互補、冷熱聯供的清潔低碳供暖系統,可有效提高能源系統韌性,保障能源安全。

建議推行免費婚檢

我國出生缺陷預防體系尚存在一些不足,需要繼續完善。首先,應該由國務院修改《婚姻登記條例》,將國家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項目列入婚姻登記前置程序,將婚檢納入公共衛生服務範疇,由政府支付婚檢基本項目費用,由民政部聯合衛健委實施,將婚檢率由目前的61.1%提升至100%。其次,國家財政部在“十四五”期間不妨增加婦幼保健和計劃生育公共服務支出。第三,取消建立孕產婦健康檔案的時間限制,即自確診懷孕之日起即可建檔。最後,由國家衛健委牽頭,指導地方組建省、地級區域性的產前診斷中心,建立統一資料庫。

建議代表發言不能跑題

周洪宇建議全國人大議事規則應當增加規定,明確要求代表發言應當圍繞會議議題,由此確保代表的發言能做到有的放矢、更有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