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學院

綜合公立大學

濟寧學院(JiningUniversity)位於山東省曲阜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准設立的一所省屬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學校。2017年,學校成為省級碩士培育建設單位。

濟寧學院前身是濟寧師範專科學校。濟寧師範專科學校溯源於1951年成立的滕縣專區幹部文化補習學校,1971年在濟寧師範學校和曲阜師範學院附中的基礎上建立,1978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日制普通高等專科學校。1998年7月,濟寧教育學院併入,2000年7月,濟寧藝術學校併入。2006年1月,學校遷至曲阜辦學。2007年3月,濟寧師範專科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更為現名。2008年11月,曲阜師範學校併入。

截至2021年2月,學校佔地1613畝,建築面積56.91萬平方米;圖書館紙質藏書187萬冊;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4億元;設有20個教學單位,50個本科專業、23個專科專業;有教職工1216人,全日制普通本專科在校生21175人。

歷史沿革


前身溯源
•濟寧地區教師進修學校
1951年3月,山東省滕縣第一工農幹部文化補習學校成立;5月,滕縣專區第二工農幹部文化補習學校建立。
1953年暑假,滕縣第一、二幹校合併,校名為滕縣專區工農幹部文化補習學校,隸屬於滕縣專區文教科領導。9月,滕縣專區、湖西專區合併,成立濟寧專區,滕縣專區工農幹部文化補習學校更名為濟寧專區工農幹部文化補習學校。
1961年,濟寧專區工農幹部文化補習學校更名濟寧地區教師進修學校。
1962年,濟寧地區教師進修學校併入濟寧師範學校。
•濟寧師範學校
濟寧學院
濟寧學院
1952年,滕縣專區教師輪訓班在濟寧市中區縣前街建立。
1953年9月,滕縣專區、湖西專區合併,成立濟寧專區,滕縣專區教師輪訓班更名為濟寧專區教師輪訓班。
1954年,濟寧專區小學老師輪訓班創建。
1955年,在原教師培訓班的基礎上創建濟寧速成師範學校。
1956年,濟寧速成師範學校與濟寧小學教師輪訓班合併,成立濟寧專區速成師範學校。
1958年,濟寧專區速成師範學校改稱濟寧師範學校,兼辦速師班。
1961年濟寧地區教育局下文撤消濟寧地區幼兒師範學校(1959年成立),校址、校舍、資產移交濟寧師範學校,教職工安排一部分到濟寧師範學校。
1970年,曲阜師範學院附中停辦,該校教職工遷至濟寧,併入濟寧師範學校,開始籌建“濟寧師範專科學校”。
1983年10月,該校收歸市教育局。
•濟寧師範專科學校
濟寧學院
濟寧學院
1958年暑假,濟寧師範專科學校建立,同年招收中文、數學、理化三個專業的學生。學生進校后即參加了當時的“大鍊鋼鐵”勞動。下半年,濟寧專區與菏澤專區合併,濟寧師範專科學校招收的中文、數學、理化三個專業的學生及部分教師併到菏澤師範專科學校,絕大部分教職工安排到嘉祥縣委大院處辦濟寧師範學校。
1960年,濟寧專區與菏澤專區分開,暑假期間,濟寧師範專科學校在曲阜縣西關原縣政府大院處重建。同年招收數學、理化兩個專業的學生。
1961年,濟寧師範專科學校下馬,教職工合併到濟寧地區教師進修學校,數學專業的學生轉入曲阜師範學院數學系,理化專業的學生就近分別轉入曲阜師範學校、濟寧師範學校、嶧縣師範學校。
•阜師範學院附屬中學
1957年,曲阜師範學院附屬中學建立,當年招收初中班。
1958年,學校開始招收高中班。
1960年,學校開始招收五年一貫制的高中班。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學校停止招生。到1969年所有在校的高、初中學生全部畢業離校。
•濟寧藝術學校
1958年,濟寧紅專戲校創建。
1959年,濟寧紅專戲校更名為濟寧專區戲曲學校。
1961年,由於適逢國家遭遇三年困難時期,為貫徹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濟寧專區戲曲學校撤銷。
1981年1月,濟寧專員公署行文批複同意建立濟寧地區藝術學校,濟寧恢復了藝術教育。
1984年,濟寧地區藝術學校更名為濟寧藝術學校。
1993年2月,濟寧市雜技團併入濟寧藝術學校。
•濟寧教育學院
1978年2月,濟寧地區教師進修學院開始籌建。4月,濟寧地區革命委員會正式批准成立濟寧地區教師進修學院。
1980年9月,學院遷入濟寧市市中區常青路15號新建校址。
1981年4月,山東省教育廳正式批准濟寧地區教師進修學院。
1984年2月,學院正式由國家教育部批準備案並更名為濟寧教育學院。
•山東省曲阜師範學校
1905年,山東巡撫楊士驤飭將原兗州府考試東棚改辦新式師範,名為曲阜縣官立四氏初級完全師範學堂。
1912年,曲阜縣官立四氏初級完全師範學堂更名為山東省立曲阜師範學校。
1914年春,學校與岱南道屬省立兗州、沂州、曹州、濟寧師範合併,改稱山東省立第二師範學校,學生來源不再限於孔孟曾顏四氏。
1918年,曲阜縣師範講習所(1909年創辦)併入山東省立第二師範學校。
1919年,山東省立第二師範學校愛國學生掀起“五四”學潮,學校由此擺脫孔府控制。
1926年,中共二師支部正式建立,馬守禹為負責人,學校有‘紅二師”之稱。
1934年,山東省立第二師範學校更名為山東省立曲阜師範學校。
抗戰爆發后,學校南遷湖北、四川,不久停辦。
校園活動
校園活動
1939年,日偽山東省立曲阜師範學校建立。
1945年底,曲阜第一次解放,日偽山東省立曲阜師範學校停辦。
1946年3月,恢復學校,名為山東省曲阜師範學校。
1947年3月,曲阜被國民黨佔領,學校撤出,后停辦。
1948年6月,曲阜第二次解放;12月,正式恢復山東省曲阜師範學校。
1950年,創建於1949年的魯中南師範併入山東省曲阜師範學校。
1958年,由阜與滋陽縣合併為曲阜縣,滋陽師範併入山東省曲阜師範學校。(1907年,山東滋陽初級師範學堂創建;1930年,山東省立第四鄉村師範學校創建;1934年,山東省立第四鄉村師範學校更名為山東省立滋陽簡易鄉村師範學校)。
1981年,學校被省教委確定為“山東省重點師範學校”。
2000年7月,兗州師範學校併入山東省曲阜師範學校。
合併發展
1971年3月,經濟寧地革委核心領導小組批准,在濟寧師範學校和曲阜師範學院附中的基礎上建立濟寧地區師範專科學校。
1978年,濟寧地區師範專科學校更名為濟寧師範專科學校,成為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
1998年,濟寧教育學院併入濟寧師範專科學校。
2000年,濟寧師範學校(1970年,濟寧縣五七師範學校創建;1973年,濟寧縣五七師範學校先後更名為濟寧縣師範學校、濟寧師範學校)、濟寧藝術學校併入濟寧師範專科學校。
2006年3月,曲阜新校區全面啟用。
2007年3月,濟寧師範專科學校升格為濟寧學院。
2008年11月,山東省曲阜師範學校併入濟寧學院。
2012年10月,山東省人民政府決定對學校實行“省市共建、醫生為主”的管理體制,成為省屬高校。
學校景觀
學校景觀

辦學條件


院系概況

院系專業
截至2021年2月,濟寧學院設有20個系(院、部),設置50個本科專業(截至2020年3月)、23個專科專業。
所屬系(院)專業名稱學制
化學與化工系化學4
化學工程與工藝4
應用化學4
安全工程4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4
計算機科學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4
教育系心理學4
小學教育4
學前教育4
經濟與管理系行政管理4
經濟學4
電子商務及法律4
美術系美術學4
視覺傳達設計4
數字媒體藝術4
環境設計4
產品設計4
服裝與服飾設計4
生命科學與工程系生物工程4
食品科學與工程4
釀酒工程4
生物製藥4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4
數學系數學與應用數學4
金融工程4
應用統計學4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4
體育系體育教育4
運動康復4
外國語系英語4
文化傳播系歷史學4
文化產業管理4
酒店管理4
測繪工程4
物理與信息工程系物理學4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4
材料科學與工程4
電子信息工程4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4
音樂系音樂學4
舞蹈學4
舞蹈表演4
中文系漢語言文學4
秘書學4
網路與新媒體4
所屬系(院)專業名稱學制
化學與化工系應用化工技術3
計算機科學系計算機應用技術3
計算機網路技術3
教育系心理諮詢3
學前教育3
小學教育3
經濟與管理系證券與期貨3
思想政治教育3
行政管理3
美術系環境藝術設計3
美術教育3
生命科學與工程系食品生物技術3
藥品生物技術3
農業生物技術3
數學系數學教育3
體育系體育教育3
外國語系英語教育3
文化傳播系旅遊管理3
物理與信息工程系電氣自動化技術3
電子信息工程技術3
音樂系音樂教育3
中文系語文教育3
文秘3

學科體系

截至2021年2月,濟寧學院擁有2個省級重點學科。
“十二五”省級重點學科
序號名稱依託單位負責人
1理論物理學物理與信息工程系劉德勝
2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命科學與工程系尹春光

師資隊伍

截至2021年2月,學校有教職工1216人,其中,博士126人、碩士536人,正高級職稱81人、副高級職稱274人,兼職研究生導師58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5人,山東省教學名師5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3人,濟寧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1人。有省級教學團隊3個,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省高校優勢學科人才團隊1個,省高校青年創新團隊2個。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郁章玉、劉德勝等
山東省突出貢獻專家:郁章玉
山東省教學名師:郁章玉、朱松濤、李傳銀、陳萬東、劉鵬、張桂敏
山東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團隊
團隊名稱帶頭人入選時間
心理學教學團隊李傳銀2009年
教育學原理教學團隊羅家英2011年
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教學團隊朱松濤2012年

人才培養

•質量工程
濟寧學院
濟寧學院
截至2021年2月,濟寧學院有省級特色專業8個、省級精品課程24門、省卓越人才培養計劃試點專業2個、省應用型人才培養專業發展支持項目專業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省級教師教育基地1個、省三星級科普教育基地1個、承擔省級教學改革研究立項15項。
省級特色專業:化學教育、心理諮詢、語文教育、應用化工技術、體育教育、數學與應用數學、化學、漢語言文學
省級精品課程:發展心理學、常微分方程、離散數學、數學建模與數學實驗、數值計算方法、分析化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高等代數、化工原理、數學分析、數學教育學、田徑、物理化學、有機化學、教育心理學、解析幾何、無機化學、光學、教育學、現代漢語、人體生理學、現代教育技術、心理學、中國現當代文學
省卓越人才培養計劃試點專業:生物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
省應用型人才培養專業發展支持項目專業:學前教育(2014)、數學與應用數學(2015)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化學與化工實驗教學中心
省級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立項:基於創業小組的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研究與實踐——以惠普合作為例、NSSE視角下心理學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的研究、師範生“實習支教”質量提升機制研究等
教學成果
截至2018年7月,“十二五”以來,學校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14項、省級優秀教材獎3項。

獲得榮譽


“十二五”期間,濟寧學院學生在數學建模競賽、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大賽、機器人大賽等學科專業及科技文化競賽中獲國家級獎項34項,獲省級獎項274項;有72名學生獲得省級優秀學生、36名學生獲得省級優秀學生幹部、17個班級獲得省級先進班集體稱號;39名指導教師、117名同學、34支服務隊在全省大中專學生志願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獲得表彰。

科學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7月,濟寧學院擁有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成立了23個校級優勢學科研究所、3個校級研究中心。
平台類別平台名稱
省級重點實驗室無機化學實驗室
校級優勢學科研究所應用數學研究所數學系
理論物理研究所物理與信息工程系
智能電子研究所物理與信息工程系
應用化學研究所物理與信息工程系
特種經濟植物開發研究所生命科學與工程系
南四湖濕地生物資源研究所生命科學與工程系
食用菌研究所生命科學與工程系
潛優師開發研究所中文系
水滸文化研究所中文系
區域經濟研究所經濟與管理系
體育科學研究所體育系
孔氏家族文化研究所初等教育學院
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系
心理科學研究所教育系
濟寧歷史文化與名人研究所文化傳播系
寫作研究所中文系
文化旅遊研究所文化傳播系
機電與控制工程研究所物理與信息工程系
功能材料研究所化學與化工系
結構化學研究所化學與化工系
食品科學與營養研究所生命科學與工程系
計算機網路技術研究所計算機科學系
孔子教育思想與現代小學教育研究所第二附屬小學
校級研究中心安全工程技術中心化學與化工系
機器人技術與工程研究中心物理與信息工程系
儒學與地域文化研究傳播中心中文系

科研成就

“十二五”期間,學校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22項、省部級78項、市廳級155項,發表論文1462篇,其中核心期刊683篇,SCI、EI收錄374篇,出版著作99部;獲山東省青年科技獎1項、市廳級以上科研成果獎勵125項;獲授權專利89項。
2011-2016年濟寧學院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一覽表
項目名稱項目類別
硅(鍺)烯自旋邏輯門器件的理論研究與設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15)
多元微孔硫屬化合物可見光催化劑的設計合成與結構調控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15)
新穎多功能硫屬化合物微孔材料的設計合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2011)
新型Sb基Zintl相化合物熱電材料的設計合成與性能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2012)
中文詞語屬性對預視加工影響的眼動和ERP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2012)
典型電極微環境中兒茶酚胺類神經遞質氧化機理的理論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2013)
RHIC和SPS上QGP強子化機制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2013)
手性烯烴光碟機動分子馬達設計的理論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2014)
具有高雙光子吸收截面的卟啉、酞菁類納米材料的可控制備及性能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2014)
混合交通環境中出行問題的模型構建及性質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2014)
基於量子相對熵的量子關聯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2015)
小分子動力學演化量子速度極限的代數理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2015)
小分子體系糾纏及量子調控的動力學代數理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理論物理專項(2011)
RHIC和SPS上夸克組合強子化機制的唯象學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理論物理專項(2012)
新型電流變液中水分子形態的理論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理論物理專項基金項目(2013)
Fe3O4/TiO2/Graphene磁性複合吸附劑的製備及其去除水體中的重金屬離子機制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主任基金項目(2013)
納米空心多面體等離子體光催化劑的製備與催化性能調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應急管理項目(2014)
複合介質滲透反應格柵的地下水體修復技術研究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課題(2011)
雞樅菌采后物流配送保鮮及深加工技術的示範國家星火計劃面上項目(2015)
鄭玄《詩經》學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2012)
《金瓶梅詞話》《醒世姻緣傳》《聊齋俚曲集》語言詞典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2014)
教學與課程標準的一致性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實踐研究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2014)
新型微孔金屬鹵化物可見光催化劑的結構調控與性能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16)
石墨烯封裝過渡金屬納米限域催化體系的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特性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2016)
鐵道游擊隊國家藝術基金項目(2016)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20年12月,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187.08萬冊。電子圖書98萬餘冊,電子期刊192萬冊,優秀博碩士論文933萬篇;有EBSCO、盈科新學術、中國知網等全文資料庫46個。
● 學術期刊
《濟寧學院學報》是由山東省教育廳主管、濟寧學院主辦的綜合性學術期刊,雙月刊,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資料庫”全文收錄期刊、中國期刊網全文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中文科技資料庫全文收錄期刊、“萬方資料庫—數字化期刊”全文收錄期刊;文章多次被《新華文摘》《人大報刊複印資料》《高校文科學報文摘》等全文轉載或摘編。主要欄目有人文社會科學主要刊登哲學、政治、法律、經濟、文學、語言、歷史、教育、藝術等學科類別的學術論文、儒學研究、水滸研究、運河文化研究等。

學術交流

截至2018年7月,濟寧學院已經與密蘇里大學、卡迪夫城市大學、蓬圖瓦茲大學、平澤大學等中國以外30餘所高校建立了校際合作關係,2013年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
截至2018年7月,濟寧學院先後有美國、瑞典、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國家和澳門的教育交流訪問團來校考察,與俄羅斯哈巴師大建立了友好學校關係;有10餘人次先後前往美國、希臘、澳大利亞、新加坡、韓國等國家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和交流。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校徽
校徽
校徽
校徽主題圖形以手,書及其圍合產生的心形、葉芽等元素構成。
手、書形象結合直觀表現學校傳授知識的職能特徵,二者圍合形成的心形及葉芽、翅膀的形象,其一寓意濟寧學院用心培育人才、以人為本、關愛學生的學校特色,以及讓學生擁有知識、展翅飛翔的期望;其二象徵濟寧學院充滿旺盛的生命活力,向上騰飛發展的美好願景。

精神文化

校歌
《聖地希望》
作詞:謝安慶作曲:王付林
來自不同方向,懷著共同嚮往。在聖人誕生的地方,讓夢想在天空飛翔,飛翔。
沐浴聖地儒風,汲取文化營養。在人傑地靈的故鄉,讓希望在心中成長,成長。
追求至誠品質,塑造至朴形象。向著美好的明天,用信念為人生導航。
弘揚求是精神,放眼求新眼光。讓知識之樹常青,做撐起大廈的棟樑,棟樑。
校訓
博學篤志,擇善敦行
博學篤志:源自《論語·子張》“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與《中庸·第二十章》“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既要廣博地學習,又要有追求的志向。是儒家加強學業修養人格的精髓。
擇善:源自《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選擇別人的長處來學習。敦行:源自《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勉力去做,強調動手的能力、實踐的作風和對道德的踐行。
校訓寓意:博覽群書、志存高遠、求知若渴、慎思明辨;修身律己、厚德從善、自強不息、樂於奉獻。
校風
至誠至朴,求是求新
教風
誨人不倦、敦品勵學
學風
學而不厭,切問近思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黨委書記郁章玉
黨委副書記、院長呂靈昌
黨委副書記馬恩
黨委委員、副院長劉德勝、朱松濤、李繼凱、王旭英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許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