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崑劇團

浙江崑劇團

浙江崑劇團成立於1955年,是由著名崑劇表演藝術家周傳瑛、王傳淞、朱國梁等在原民間戲班“國風蘇崑劇團”的基礎上組建而成的,是當時全國唯一的崑劇表演團體。

劇團簡介


浙江崑劇團成立於1955年,是由著名崑劇表演藝術家周傳瑛、王傳淞、朱國梁等,在原民間戲班“國風蘇崑劇團”的基礎上組建而成的。也是當時全國唯一的崑劇表演團體。
1956年,浙昆排演了經過整理改編的傳統劇《十五貫》,以其高度的思想性,人民性和藝術性轟動全國,受到了國家和政府的重視。周恩來總理稱譽崑劇為藝術百花園中的蘭花。《人民日報》以“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發表專題社論。從此,各地崑劇院團紛紛成立,崑劇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自《十五貫》后,劇團又相繼創作演出了許多好戲,其中《西園記》、《風箏誤》、《長生殿》、《浮沉記》均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反響。一批傳統摺子戲,如《拾畫叫畫》、《題曲》、《界牌關》等,經過不斷磨礪雕鏤,已成為崑劇表演之精品。經過四十年的努力,在周傳瑛、王傳淞等“傳”字輩藝術家的栽培下,劇團的演員陣容出現“傳、世、盛、秀”四代同堂的興旺局面。目前,聲名卓著的“傳”字輩老師已相繼離開了舞台,世、盛、秀三輩擔起了演出重任,在舞台上逐漸樹立了自己的聲望。他們中的汪世瑜、王世瑤、張世錚、王奉梅、林為林、張志紅、程衛兵、翁國生、陶鐵斧、陶偉民、陶波等一批優秀的崑劇表演藝術家,更是聞名遐爾,在海內外均有很高知名度。目前浙江崑劇團有各類演職員六十餘人、其中五人獲“中國戲劇梅花獎”;有三人獲“浙江戲劇明星獎”;在首屆中國崑劇青年演員交流演出中,有六人分獲“蘭花最佳表演獎”和“蘭花優秀表演獎”;在首屆崑劇藝術節上,有兩人獲文化部頒發的“優秀表演獎”。
1994年浙江崑劇團和浙江京劇團兩團合併組建而成的浙江京昆藝術劇院,汪世瑜出任院長,現陶鐵斧任崑劇團團長。

歷史沿革


1956年,浙昆排演了經過整理改編的傳統劇《十五貫》,以其高度的思想性、人民性和藝術性轟動全國,受到了國家高度重視。周恩來總理稱譽崑劇為藝術百花園中的“蘭花”。《人民日報》以“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發表專題社論。從此,各地崑劇院團紛紛成立,崑劇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浙江也因此成為新中國崑曲的發祥地。
自《十五貫》后,劇團又相繼創作和改編演出了《西園記》、《風箏誤》、《長生殿》、《浮沉記》等,均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 反響。一批傳統摺子戲,如《拾畫叫畫》、《題曲》、《界牌關》等,經過不斷磨礪雕鏤,已成為崑劇表演之精品。在周傳瑛、王傳淞等“傳字輩”藝術家的栽培下,劇團的演員陣容曾出現了“傳、世、盛、秀”四代同堂的興旺局面。培養了汪世瑜、王奉梅、林為林等一批優秀的崑劇表演藝術家,享譽海內外。1982年,浙昆獲中國文化部授予“繼承革新獎”,1986年獲浙江省人民政府嘉獎。
1994年,當時出於浙江崑劇團和浙江京劇團生存的共同需要,將兩團優勢互補,人員精簡,合併成為浙江京昆藝術劇院。合併九年來,浙江崑劇團在出人齣戲上也取得了許多驕人的成績。先後創作排演了崑劇神話兒童劇《尋太陽》(獲浙江省首屆藝術節優秀演出獎、曹禺文學提名獎、“五個一工程”提名獎),崑劇新編歷史劇《少年游》(在1995年晉京參加全國崑劇新劇目展演中,普獲讚譽),崑劇新編傳統劇《暗箭記》(獲浙江省第九屆戲劇節優秀劇目獎)等大型優秀劇目。在首屆全國青年演員交流演出中,取得了三個“最佳蘭花獎”、三個“優秀蘭花獎”、五個“蘭花獎”的優異成績。在2002年在蘇州舉辦的“全國崑曲中青年演員評比展演”中,一舉奪得四個由中國文化部和聯合國頒發的“崑曲藝術促進獎”和四位受表彰有“顯著成就”稱號的功臣。這些年來,浙昆還多次應邀出訪日本、泰國和香港、澳門、台灣等國家與地區,廣受讚譽。

發展歷程


浙江崑劇團團長—林為林
浙江崑劇團團長—林為林
崑曲,是中國古老的戲曲劇種之一,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從起源、發展、衰敗到新中國后的興起,歷經榮辱興衰,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確立了“百戲之祖”的藝術地位。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授予中國崑曲“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之殊榮,廣受世人矚目。浙江崑劇團成立於1955年,是由著名崑劇表演藝術家周傳瑛、王傳淞、朱國梁等在原民間戲班“國風蘇崑劇團”的基礎上組建而成的,是當時全國唯一的崑劇表演團體。
1956年,浙昆排演了經過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十五貫》,以其高度的思想性、人民性和藝術性轟動全國,受到了國家高度重視。周恩來總理稱譽崑劇為藝術百花園中的“蘭花”。《人民日報》以“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發表專題社論。從此,各地崑劇院團紛紛成立,崑劇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浙江也因此成為新中國崑曲的發祥地。
自《十五貫》后,劇團又相繼創作和改編演出了《西園記》、《風箏誤》、《長生殿》、《浮沉記》等,均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反響。一批傳統摺子戲,如《拾畫叫畫》、《題曲》、《界牌關》等,經過不斷磨礪雕鏤,已成為崑劇表演之精品。在周傳瑛、王傳淞等“傳字輩”藝術家的栽培下,劇團的演員陣容曾出現了“傳、世、盛、秀”四代同堂的興旺局面。培養了汪世瑜、王奉梅、林為林等一批優秀的崑劇表演藝術家,享譽海內外。1982年,浙昆獲中國文化部授予“繼承革新獎”,1986年獲浙江省人民政府嘉獎。
1994年,當時出於浙江崑劇團和浙江京劇團生存的共同需要,將兩團優勢互補,人員精簡,合併成為浙江京昆藝術劇院。合併九年來,浙江崑劇團在出人齣戲上也取得了許多驕人的成績。先後創作排演了崑劇神話兒童劇《尋太陽》(獲浙江省首屆藝術節優秀演出獎、曹禺文學提名獎、“五個一工程”提名獎),崑劇新編歷史劇《少年游》(在1995年晉京參加全國崑劇新劇目展演中,普獲讚譽),崑劇新編傳統劇《暗箭記》(獲浙江省第九屆戲劇節優秀劇目獎)等大型優秀劇目。在首屆全國青年演員交流演出中,取得了三個“最佳蘭花獎”、三個“優秀蘭花獎”、五個“蘭花獎”的優異成績。在2002年在蘇州舉辦的“全國崑曲中青年演員評比展演”中,一舉奪得四個由中國文化部和聯合國頒發的“崑曲藝術促進獎”和四位受表彰有“顯著成就”稱號的功臣。2005年獲第九屆中國戲劇節“優秀演出獎”,同年成為“國家商業演展文化產品出口項目”的入選單位。新近創作排練的歷史劇《公孫子都》,繼2006年獲第三屆中國崑劇節“優秀劇目獎”,2007年獲第八屆中國藝術節“文華優秀劇目大獎”之後,於2008新年伊始,再次摘得“2006-2007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榜首的桂冠。2009年新創排劇目《紅泥關》榮獲第四屆中國崑劇藝術節“優秀劇目獎”。
這些年來,浙昆還多次應邀出訪日本、泰國、美國、法國、瑞典以及港澳台等國家與地區,廣受讚譽。浙江崑劇團現有演職人員90名,(其中獲戲曲梅花獎演員五人,國家一級演員十七人,國家二級演員和各類高級演職員近二十人),並且新培養的第五代崑曲傳人“萬字輩”也已展露頭角。

目前現狀


2001年5月18日,中國崑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給崑曲的繁榮發展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中國文化部又出台了“崑曲的十年規劃”及一系列崑曲藝術保護和發展的措施。鑒於此,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和省文化廳的關懷支持下,為了京、昆事業持續發展的需要,浙江京昆藝術劇院於2003年2月正式撤院分別建團,浙江崑劇團正式恢復了其獨立建制。重新掛牌的浙江崑劇團現有演職人員90名,(其中獲戲曲梅花獎演員五人,國家一級演員十二人,國家二級演員和各類高級演職員近二十人)並且新培養的第五代崑曲傳人“萬字輩”也已顯露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