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馬
詞語
駁馬,亦作“駁馬”。指毛色斑駁的馬等。見《周書·齊煬王憲傳》:“太祖嘗賜諸子良馬,惟其所擇,憲獨取駁馬。”
形如馬,混身白毛,四蹄如虎爪,黑色龍尾,有一獨角在首。
1.毛色斑駁之馬。《管子·小問》:“桓公 乘馬,虎望見之而伏。桓公 問 管仲 曰:‘今者寡人乘馬,虎望見寡人而不敢行,其故何也?’ 管仲 對曰:‘意者君乘駁馬而洀桓,迎日而馳乎?’公曰:‘然’。”
2.梓榆的別名。《詩·秦風·晨風》“隰有六駁”三國 吳 陸璣 疏:“駁馬,梓榆也。其樹皮青白駁犖,遙視似駁馬,故謂之駁馬。”宋 沉括 《夢溪補筆談·辯證》:“梓榆,南人謂之朴,齊 魯 間人謂之駁馬。”
3.古代北方部族名。《新唐書·回鶻傳下》:“又有 駁馬 者,或曰 弊剌,曰 遏羅支,直 突厥 之北,距京師萬四千里……以馬耕田,馬色皆駁,因以名國雲。”
《坤輿萬國全圖》上的曷刺國
《唐會要·卷一百》:“駁馬。其地近北海。在突厥北。去京師一萬四千里。經突厥大部落五所乃至。勝兵三萬。馬萬匹。地寒。至冬積雪。樹木不沒者一二尺。至雪消。逐陽坡。以馬耕種五穀。馬色並駁。故以為國號。其使雲去鬼國六十日行。其國人夜遊晝隱。眼鼻耳與中國人同。口在項上。土無米粟。噉鹿與蛇。
永徽二年十一月。朝貢使至。
“駁馬,其地近北海,去京萬四千里,經突厥大部落五所乃至焉。有兵三萬人,馬三十萬匹。其國以俟斤統領,與突厥不殊。有弓、箭、刀、槊、傍排,無宿衛隊仗,不行賞賜。其土境東西一月行,南北五十日行,土地嚴寒,每冬積雪,樹木不沒者才一二尺。至暖消,逐陽坡(浦波反),以馬及人挽犁種五榖,好漁獵,取魚鹿獺貂鼠等肉充食,以其皮為衣。少鐵器,用陶瓦釜及樺皮根為盤碗。隨水草居止,累木為井欄,樺皮蓋以為屋,土床草蓐,如氈而寢處之,草盡即移,居無定所。馬色並駁,故以名雲。其馬不乘,但取其乳酪充餐而已。與結骨數相侵伐,貌類結骨而言語不相通。唐永徽中遣使朝賀(突厥謂駁馬為曷刺,亦名曷刺國)。
鬼國在駁馬國西六十日行。其國人夜遊晝隱,身著渾剝鹿皮衣,眼鼻耳與中國人相同,口在項上,食用瓦器。土無米粟,啖鹿豕及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