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眾黨

1927年創建的中國台灣黨派

台灣民眾黨,創建於1927年7月10日,1931年2月18日被日本殖民當局強行取締,僅僅存在了3年7個月。它是台灣地區歷史上第一個具有現代性質的政黨,也是日本殖民佔據台灣時期台籍知識分子在島內建立的第一個合法政黨。

台灣民眾黨在政治、文化、經濟等領域內與日本殖民當局展開非武裝抗爭,掀起台灣同胞反帝抗日民族解放運動。

內容


中華民族意識

1921年到1926年的6年之間,台灣文化協會的文化啟蒙運動確實轟動全台灣,使台灣民眾有機會吸收新文化、新思想,也加深了台灣人的民族意識。不過,文化協會也因為新思想的蓬勃,有一批青年愈走愈激進(左傾),使得地主階級的老幹部如林獻堂、蔡培火等人,開始難以適應,終於導致文化協會的分裂。
回到1920年代,社會主義、馬列思想像一朵朵盛開的玫瑰,在俄國革命成功之後的世界花圃綻放,相當奪目動人。當時的青年,好像不「言必稱社會主義」,就算不得是一位進步的青年。台灣文化協會就在這種左傾風潮中,面臨分裂的局面。

大致分成3派

1926年以後,文協內部大致分成3派:一派是保守的右派,以蔡培火、林獻堂為首,堅持文協是啟蒙運動、文化運動,以知識教化為路線;一派是激進的左派,以連溫卿、王敏川為代表,這批「無產青年」高唱農工階級運動;另外則是中間派的蔣渭水,標榜全民運動,綜合各階層勵行全民族的解放運動。
1927年1月,台灣文化協會的臨時理事會及臨時大會中,以連溫卿、王敏川為首的左派勢力,掌握了文協的主導權,前述的保守派與中間派退出文協,文協正式分裂。

文協分裂之前

那些有感於左派勢力日盛的舊幹部(林獻堂、蔡培火、蔣渭水等)即有另組政治結社的打算。1927年2月,蔣渭水提議組「台灣自治會」,但日本政府先發制人,通知林獻堂「凡是標榜民族主義的任何政治結社,皆不準設立」,台灣自治會遂被禁止成立。然而,他們不死心,3個月後,他們稍作修正,推出「台政革新會」的綱領,於5月10日籌組完成,由蔡培火準備向日本當局提出申請登記。會員中有人建議,改名叫「台灣民黨」,獲得會員通過,於是5月29日「台灣民黨」終於在台中市召開成立大會。但是5天後,立刻遭日本當局禁止。禁止的理由是,綱領中「期台灣人全體之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解放」之中的「台灣人全體」及「解放」等用語有「偏狹的民族主義色彩,形同民族自決主義」,有悖於帝國治台方針,妨礙「內台融和」。
民黨被禁不得成立
但他們仍再接再厲,努力籌組新的政黨,更名為「台灣民眾黨」,日本當局開出兩個條件:一、民族主義的字眼要刪去;二、「極端民族主義的蔣渭水」不可參加,如要參加,不可在黨中央擔任支配大局的角色。為了這些條件,內部發生爭執,有人認為寧可組黨不成,也不可輕易向日本人妥協,是為「玉碎派」;另外蔡培火等人主張為了完成組黨,不妨對日本人讓步,是為「瓦全派」,因為要不要讓步妥協,造成蔣渭水與蔡培火之間有所芥蒂,有人稱之為「南火北水,水火不容」。後來經過折衝,采平衡折衷之計,接受第一條件,修改了比較強烈的有關民族主義的字眼,以謝春木名義提出政治結社申請,日本當殖民局沒有再堅持,於是「台灣民眾黨」終於在有條件之下於1927年7月10日正式成立。他們提出「確立民主政治、建設合理的經濟組織、改除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三大綱領。這是台灣歷史上首度出現的具有現代性質的政黨。
在黨魁蔣渭水的主導下
台灣民眾黨初期的運動路線是調和民族運動和階級運動。民眾黨成立半年後,在全島成立15個支部,黨員遍布全島。直到1931年2月18日被解散為止的3年7個月之間,其活動較重要者,例如反對放領官有地組織台灣拓殖會社;反對許可鴉片吸食政策;反對田中內閣侵華政策;反對日人官吏加俸制度;以及對霧社事件的強烈聲明與反應。特別是有關鴉片政策及霧社事件的問題,民眾黨不僅向日政當局提出反對,還通電國際聯盟,引起國際注意。國際聯盟為了鴉片政策還特地派員來台灣調查,林獻堂、蔣渭水於當時的鐵路餐廳接待他們,總督府想派員參加卻被擋在門外不能進入,使日本殖民當局相當難堪。

政治抗爭活動


生活品質

並配合其外圍組織「台灣工友總聯盟」進行勞工運動。此外,文協時代的文化啟蒙運動仍繼續進行,對於糾正社會上落伍敗壞的風俗,提升民眾的生活品質,也相當注意,所以他們在黨綱大要「三、改除社會制度之缺陷」中提出「革除社會陋習」。1929年10月17日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口號中,就有「打倒阿片〔鴉片〕、打倒迷信、打倒惡習」。蔣渭水在《台灣民報》中呼籲破除「燒金紙、吸阿片、祈安建醮、補運謝神,以及聘金婚喪之奢靡」的惡習,甚至禁止黨員打麻將(台灣稱「麻雀」)。當「麻雀飛到台灣」來時,民眾黨台北支部於大安醫院開會,決定禁止黨員打麻雀(麻將),並以一副三圓收買焚毀,以「現身說法示範於同胞」。甚至連內容充滿中國封建思想的歌仔戲,也受到台灣民眾黨的反對,民眾黨第四次大會提出的社會政策中,赫然出現「反對準許歌仔戲之演唱」的條文。相較於今天的反對黨人士,為了選票,只知一味討好民眾,動不動就跟著迷信團體進香、繞境,或打著發揚本土文化的美名,進行一些中國封建傳統的禮俗,毫無移風易俗、前瞻反省的能力,相形之下,實在不能同日而語。

左傾跡象

隨著左翼運動的勃興(新文協、台灣農民組合、台灣共產黨等左翼團體大力推動農工運動),台灣民眾黨的運動路線也因受刺激而日漸階級運動化,致使內部右翼人士如林獻堂、蔡培火、楊肇嘉等退出民眾黨,另組「台灣地方自治聯盟」。而日本當局對於右翼人士退出之後的台灣民眾黨的左傾跡象,也漸感不安,終於決定出手干預。
1931年2月18日,台灣民眾黨召開第四次黨員大會,擬修改綱領以適應新形勢。與會代表明知會場在日警監視之下,依舊以壓倒性票數通過黨綱修正。在旁監視的口警得知綱領表決通過,隨即手持“結社禁止令”宣稱台灣民眾黨已被列為非法團體,並對蔣渭水、陳其昌、許胡、盧丙丁、梁加升、廖進下、李友二等16人加以逮捕,隨後將全台20個民眾黨支部取締解散,至此成立3年7個月的台灣民眾黨就此終結。同年8月5日,蔣渭水驟然病逝,臨終期勉“凡我青年同志須極力奮鬥,而舊同志要加倍團結,積極的援助青年同志,期望為同胞解放而努力”。
作為日本殖民佔據台灣時期,台灣唯一的合法政黨,民眾黨僅僅存在了3年7個月,卻做出了幾件大事,如“反對總督府恢複評議會”、“地方自治改革促進運動”、“反對始政紀念日運動”、“廢除渡華旅券運動”、“廢除保甲制度運動”、“向國際聯盟控訴日人的鴉片毒台政策”、“要求嚴懲向霧社少數民族施放毒氣事件”等等。因台灣特定的歷史時期和環境,民眾黨在反殖民鬥爭的解放運動路線和方針上,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在抵制日本殖民者同化壓迫政策中,卻無疑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激起了台灣同胞心中強烈的民族意識和赤誠的祖國情懷。

黨務發展


2021年3月28日,台灣民眾黨成立台北市黨部,由市議員林國成出任黨部主委,藍、綠、白2022台北市長、議員選舉正式起跑。台灣民眾黨主席、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民眾黨未來一年將培育更多政治人才,在台北市各區推派議員人選,讓人民在藍綠之外還有其他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