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村

廣東中山市五桂山區下轄村

石鼓村位於石岐南9.5公里,五桂山鎮政府西南1.3公里處,駐紫泥環。轄18個自然村,518戶,1986人。

基本介紹


石鼓村,計有李、劉、黃、葉、張、何、廖、陳等姓88個,其中李姓530人、劉姓282人、葉姓179人、黃姓166人,佔總人口的多數。傳說山間有一巨石,擊之如鼓鳴,故初稱石鼓垯,后改稱石鼓。境內群山起伏連綿不斷,山上青松,緩坡果木鬱鬱蔥蔥,溪堤翠竹,相互輝映。東有天葬墳山與長命水相接,南隔五桂山脈與南橋相近、西有南台與龍塘相連,北靠大尖山,是四面環山的一塊小盆地,18個自然村分佈在盆地的周邊。
清乾隆和道光年代稱石鼓垯村,屬良都管轄。1951年屬五桂山區桂北鄉管轄;1953年建石鼓鄉(含龍塘),屬第一區管轄;1958年分為石一、石二、石三、石四大隊同屬三鄉公社沙涌耕作區;1963年石四大隊析出,改為龍塘大隊,石一、石二、石三大隊合併為石鼓大隊;1974年划入五桂山區建設指揮部(后稱五桂山區、五桂山鎮)管轄,1984年稱為鄉,1986年改稱村,1989年稱管理區,1998年復稱村委會。2001年11月行政村調整,石鼓村委會與龍塘村委會合併,稱為龍石村民委員會。
村內建有學校、衛生站、信用社、老人活動中心、燈光水泥籃球場等公共設施,還有多間小食店、小商店。建築多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樓房。1993年後為五桂山鎮政府所在地,鎮政府機關以及公安、供銷、供電、銀行、工商、郵電、財稅、醫院等機構均設於此。境內有古墓多座,其中旗樓嶺有南宋工部侍郎馬南寶父親之墓,大尖山南麓有清道光欽點御前侍衛鄭錦峰的墓地,壽星塘有宋端宗疑冢。
境內原有耕地總面積為2371畝,都是非常瘦脊的沙質土,常年種植水稻、花生、蔬菜和薯類。礦藏品種有鎢、錫礦、黑白陶土,蘊藏量少,花崗岩貯量較大,民國時期,村民利用農閑洗錫米謀生。北台涌流經境內約5公里多,河道彎曲,河面狹窄,1974~1976年間,對該河段進行全面整治,裁彎取直,拓寬河面為25~45米,取名為“紅旗河”。陸路交通方便,處於城桂公路中點,西有馬石公路與廣珠公路相接。
1990年前後,工業興起,經聯社開辦有沙場、石場、果場和雞場,還有土石方工程隊、建築隊、並開發曾哥潭度假區,后因經營不善而全部結束。1992年後,村委會籌集資金興建廠房鋪位20000平方米,實行招商引資,境內先後辦有健威五金廠、南藝塑發、強華傢具、南坑石場、恆泰傢具、展豪玩具、味豐調味廠、廣華電子廠、川田生活用品、怡和塑料廠、富升塑料廠、東泰織帶等民營企業17家。1990年工農業總產值253萬元,其中農業產值120萬元,人均年純收入1009元,到2000年總產值達到11900萬元,其中農業產值234萬元,人均年純收入為4800元。總產值對比增長4603.6%,農業產值增長95%,人均年收入對比增幅為375.7%。2003年,佔地面積1500畝的鎮龍石工業園區基本建成,境內工農業產值上升到4.3億元,人均年收入5600元。2005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5.16億元,集體總收入225萬元,純收入為193萬元,人均年純收入提高到7200元。經聯社實行了合作醫療制度和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落實了五保戶供養和特困戶扶持、義務兵優撫措施,並免費向村民供應口糧。
旅居國外的華僑和港澳台同胞達1975人,屬中山僑鄉之一,李劍、李鏡芳是知名的僑商。張屋排、何屋排屬抗日戰爭時期的革命老區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