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橋街道

江蘇省無錫市下轄街道

堰橋街道是以“一包三改”聞名全國的改革之鄉,江蘇省百強鄉鎮之一,2006年10月由堰橋鎮變更成為堰橋街道。全街道區域面積46.42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積12237畝。轄區17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常住人口6萬多人,外來流動人口近6萬人。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吳文化公園、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陸定一祖居坐落在境內,文化底蘊深厚。2005年通過省衛生鎮(街道)驗收,2006年通過省環境優美鄉鎮(街道)驗收。

歷史沿革


原有高六堰(或高魯堰)建橋,興鎮后名高魯堰橋,后簡為今名。1949年為堰橋鎮,1957年改鄉,后改公社。1983年復為鄉,1991年改為鎮。2002年10月由堰橋、長安、西漳3鎮合併而成。長安鎮面積26平方千米。清雍正(1723-1735),鎮以河為界,東名長治屬金匱縣,西名久安屬無錫縣,界橋名為長安橋。1912年兩鎮合併,鎮以橋名。1949年為長安鎮,1950年改鄉,后改公社。1983年復鄉,1991年改為鎮。
西漳鎮面積18平方千米。舊稱西張,因西境有白盪圩(河)為障,故名。1949年為天一鄉,1957年改西漳鄉,后改公社。1983年復鄉,1989年改為鎮。
堰橋鎮東與長安街道為鄰,南接無錫市北塘區黃巷街道,西以錫澄運河前洲洛社鎮分界,北至江陰市徐霞客鎮、青陽鎮。面積79.9平方千米,人口9.852萬。鎮人民政府駐堰玉路,在區政府駐地西北2千米處。2006年10月20日,撤銷堰橋鎮,設立堰橋街道、長安街道。

地理環境


地理交通
堰橋街道坐落在美麗富饒的太湖之濱,位於無錫市北郊,惠山新城中心。距市中心商貿區10公里,交通發達,運輸便利,被譽為“水陸黃金通道”和“白金走廊”。錫澄公路、錫澄運河以及滬寧、錫宜、錫澄高速公路,342、229省道縱貫全街道,距無錫機場20公里,距上海虹橋機場100公里,構成了便捷的立體交通網路,使堰橋成為貫通蘇南蘇北、連接滬寧線各大城市的交通樞紐。

行政區劃


涉農社區
堰橋社區堰北社區劉倉社區長安社區
長馨社區姑里社區尤旺社區橫街社區
牌樓社區寺頭社區天一社區塘頭社區
林陸巷社區
不涉農社區
陳家橋社區天翔社區天陽社區

經濟


2007年1-9月,堰橋街道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5.94億元,同比增長24.4%,分別比一季度、二季度提速8.4%和3.4%,呈現逐季加速增長的趨勢,其中工業增加值完成15.52億元,同比增長28.6%,工業經濟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7.6%;實現利稅3.83億元,同比增長36.56%,實現利潤1.95億元,同比增長50.72%,達今年最好水平。堰橋街道農民收入增長穩定2007年1-9月,全街道農民人均收入9366元,人均增加913元,同比增長10.8%。
堰橋街道第三產業發展迅猛。2006年完成三產增加值11.8億元,三產投入12.5億元,首次超過工業投入1個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1億元,三產比重占經濟總量的32%。以商貿流通和房地產業為標誌的街道三產服務業取得重大突破,總投資達18億元的明發商業廣場奠基並開工建設、豐田4S店和錫北汽配市場相繼開業,以及天一城、天河小區、威孚新城、鳳翔新城等房產開發並完成建設面積近50萬平方米,為街道三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6年新增服務業企業87家,新增個體工商戶504戶。

工商業發展

堰橋街道工商業發展較早,目前擁有包括輕工、紡織、化工、機械、電子、建材、冶金等七大行業在內的1154餘家企業,其中工業銷售超1000萬元企業有127家、超5000萬元企業有23家、超億元企業有8家。2006年全街道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7億元,完成工業總產值105.8億元,工業銷售103.9億元,財政收入5.2億元。

社會


堰橋街道作為惠山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近年來,積極轉變發展理念,三產服務業得到迅猛發展,服務業投入佔全社會固定資產總投入的一半以上。現有超3000萬元以上服務項目14隻,總投資18億元的明發商業廣場項目為區鎮重點掛鉤項目;天一城、天河小區、錦盛苑、鳳翔新城等一批房地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已累計開發建設商住樓近180多萬平方米。
創建於2003年的堰橋工業配套園區,規模面積6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面積2.5平方公里,累計投入34.2億元,引進各類企業325家,建成標準廠房50多萬平方米,通江商貿物流園區內錫北汽配市場、豐田4S店、雷克薩斯4S店等紛紛開業亮相,園區正日益成為街道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增長極。

教育機構

創辦於1902年的無錫市堰橋中學,是無錫地區最早的一所近代新式學校。學校位於惠山區行政中心所在地堰橋街道,東鄰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的吳文公園。地方文化氣息濃郁,區位優勢突出。公路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捷(25路公交車直達校門口)。
學校佔地面積76.9畝,生均佔地面積19.8M2。學校現擁有行政辦公樓、教學樓、實驗樓、多功能報告廳、學生餐廳、學生宿舍樓、教工宿舍樓等共計15幢校舍,建築總面積29205M2,100年來學校共培育初、高中畢業生3萬餘人,校友遍布海內外。成為一所家園、樂園、花園於一體的現代化農村學校。2004年通過江蘇省二星級學校驗收。

旅遊


吳文化公園

吳文化公園,又稱吳文化博覽苑,旅遊界稱它為無錫民俗村。是全國百家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是中國農業博物館吳文化分館,日本中國傳統技術研究會吳文化基地。吳文化公園是國內由農民捐資創辦的第一座大型
景點
景點
文化園林,位於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堰橋鎮西高山,佔地46.7公頃,仿古建築面積3.7萬平方米。吳文化公園始建於1984年,當時西高山因被採石而荒蕪,在一無資源,二無資金,三無專業人才的條件下,以高燮初為首的三位休教師,在當地政府支持下,多方募捐,靠自強不息和奉獻的精神,拼搏近20年,將一座荒山變成一座錦繡的吳文化城。現已形成展覽、研究、文化產業開發三個系統,形成教育、文化、園林、旅遊四大功能,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大型文化博覽苑。

陸定一祖居

陸定一祖居位於堰橋街道天一社區老陸巷,是陸定一同志出生地和和童年居住的地方。該祖居始建於清乾隆年間,佔地600平方米。祖居內有陸定一同志生平事迹陳列。系無錫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彭沖同志、宋平同志為陸定一祖居題字。2004年10月,堰橋街道投資170多萬元,對陸定一祖居進行保護修復,2006年6月8日正式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