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璇璣》,古代書籍,南宋吳沆撰。書名取王弼《周易略例·明彖篇》“處璇璣以觀大運,則天地之動未足怪也”之語。
《易璇璣》,南宋吳沆撰。書名取王弼《周易略例·明彖篇》“處璇璣以觀大運,則天地之動未足怪也”之語。
吳沆,字德遠,撫州崇仁(今屬江西)人。自少學易,
紹興十六年(1146年)獻所著書《易璇璣》、《三墳訓義》於朝,下國子監,以書犯廟諱罷歸。后又進《周禮本製圖論》,下
禮部。旋歸居環溪,號無莫居士,學者稱環溪先生。年五十有七卒,門人私謚文通先生。
《易璇璣》共三卷,每卷九篇,雜論《易》義。上卷為《法天》、《通六子》、《貴中》、《初上定位》、《六九定名》、《天地變卦》、《論變有四》、《有象》、《求彖》;中卷為《明位》、《明君道》、《明君子》、《論養》、《
論刑》、《論伐》、《辨聖》、《辨內外》、《辨吉凶》;下卷為《通卦》、《通象》、《通爻》、《
通辭》、《通證》、《釋卦》、《釋系》、《存互體》、《廣演》。《
自序》謂“上卷明天理之自然,中卷講人事之修,下卷備傳疏之失”。該書大旨主於觀彖,因彖而求之卦,求之象、求之爻。
俞琰《讀易舉要》稱該書“論初上不可謂無位,互體不可廢,辨周公作爻辭之疑,證紂東鄰、
文王西鄰之失,多有發明”。
朱彝尊《曝書亭集·易璇璣序》稱該書“文辭簡奧,間以韻語行之,類古繇占,卓爾成一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