纓尾目

纓尾目

纓尾目(學名Thysanura)在昆蟲綱是一個較小的目,全世界有4科約370種。由於它們身上銀灰色的鱗片,因此被稱為衣魚。石蛃科 Machilidae 和 Meinerellidae 過去被劃為纓尾目,現在它們有了自己的目—石蛃目。

簡介


纓尾目
纓尾目
纓尾目
Thysanura
無翅亞綱的1目。外口式,腹節具刺突和泡囊,尾端具多節尾須和中尾絲的原始無翅昆蟲。已知種類有570多種,全世界分佈。中國已知約20種。昆蟲綱的一目。通稱衣魚、石蛃。為原始無翅昆蟲。已知種類有570多種,全世界分佈。中國已知約20種。體柔軟,長形,體表常有鱗片。有複眼,觸角長,絲狀。口器咀嚼式,露出頭外。腹部11節,多數腹節的表面生有成對的刺突和泡囊。無變態。多數種類生活在濕地、石下、樹皮下、苔蘚間或岩石上;少數生活在室內、螞蟻或白蟻的巢穴中。性活潑,有的能跳躍。少數種類為害室內的書籍或衣服等。

形態特徵


纓尾目
纓尾目
中、小型原始無翅昆蟲。體柔軟,長形,體表常有鱗片。有複眼。觸角長,絲狀,達 30節以上,末端逐漸尖削。口器咀嚼式,露出頭外。下顎須5~7節,下唇須3節。胸部發達。足基節大,有刺突。跗節2~3節。2爪,通常另有一中爪。腹部11節,多數腹節的表面生有成對的刺突和泡囊。腹部末端有線狀多節的尾須和中尾絲。雌性有發達的產卵器。無變態。
多數種類生活在濕地、石下、樹皮下、苔蘚間或岩石上;少數生活在室內、螞蟻或白蟻的巢穴中。很活潑,有的能跳躍。少數種類加害室內的書籍或衣服等。

分類


本目常見的有2科:石蛃科,體向背面拱彎,眼大,相互接觸,下顎須7節。衣魚科,體扁平,眼小,相互分離,小顎須5~6節。
--------------------------------------------------------------------------------
本目的特徵可以總結為:前口纓尾目,觸角長絲如;尾須有中絲,二九泡刺突。
纓尾目
纓尾目
纓尾目昆蟲通稱衣魚、家衣魚(以其腹部末端具有纓狀尾須及中尾絲而 得名)、石炳(因該類昆蟲具有原始的上顎而得名),為中、小型原始無翅的昆蟲,體長4~20毫米。體形狹長,背腹扁平。全體柔軟,體表常被有鱗片和毛,體色為銀灰、白、褐、黑等色。
口器為咀嚼式。觸角長,絲狀,在30節以上。上顎有1—2個關節突與頭部相連。有大的複眼,有的種類兩複眼在內面接觸。足跗節2一4節,石炳科的跗節3節,且中、後足基節各具一個針突。腹部11節,末端有一對長且多節的尾須和一條由第11節特化而成的中尾絲;腹部2一9節中具有刺突若干對。各節有1一2對突胞,針突和突胞的數目因種類而異。雌蟲產卵器發達。
纓尾目動物衣魚
纓尾目動物衣魚
變態類型為表變態,也是一類比較原始的變態類型。其幼蟲和成蟲除體軀大小和性成熟度外,在外形上無顯著差異,腹部體節數目也相同,但成蟲期一般還要繼續脫皮,有的多達19~58次。卵單產或聚產,產在縫隙或產卵器掘出的洞中。

生活環境


纓尾目大多棲息在山地岩礁、森林、草地中的樹皮、枯木、樹洞、苔蘚以及磚石下面、瓦礫堆中或土壤中,也有些種類棲息於白蟻巢中。體色與棲息環境相似,活潑、善跳,受驚后常跳躍。主要以藻類、地衣、苔蘚、植物碎屑等為食。還有的生活於室內故舊書籍、衣物、絲絹品之間,或發生在廚房附近,夜間活動,以紙張、書籍、衣物、澱粉物質等為食,有的還傳播細菌。
纓尾目已知有2科、約600種,我國已知有30餘種。
纓尾目
纓尾目
石蛃總科 Machiloidea
石蛃科 Machilidae
光角蛃科 Meinertellidae
衣魚總科 Lepismatoidea
土衣魚科/土蛃科/土魚科 Nicoletiidae
衣魚科 Lepismatidae

昆蟲綱


昆蟲綱:節肢動物門的1綱。整個動物界種類和數量最多的一個綱。
無翅亞綱增節變態類原尾目:原尾蟲
表變態類纓尾目
雙尾目
彈尾目節腹亞目
愈腹亞目
有翅亞綱原變態類蜉蝣目
不全變態類蜻蜓目均翅亞目:蟌
間翅亞目:蜓蟌
差翅亞目:蜻蜓
襀翅目:石蠅
蜚蠊目:蜚蠊
直翅目螳螂亞目:螳螂
蛩蠊亞目:蛩蠊
跳躍亞目:蝗蟲、螽蟖、蟋蟀、螻蛄
竹節蟲亞目:竹節蟲
革翅目蠼螋亞目
蝠螋亞目
鼠螋亞目
紡足目:足絲蟻
等翅目:白蟻
嚙蟲目
缺翅目:缺翅蟲
食毛目:咬虱類鈍角亞目
絲角亞目
纓翅目錐尾亞目
管尾亞目
半翅目同翅亞目:蟬、蚜、蚧
異翅亞目:蝽
全變態類虱目:吸虱類
脈翅目泥蛉亞目
蛇蛉亞目
蛟蛉亞目
長翅目:蠍蛉原長翅亞目
真長翅亞目
毛翅目:石蛾
鱗翅目同脈亞目
異脈亞目
雙翅目長角亞目:蚊、蜢、蚋
短角亞目:蠅、虻
蚤目
鞘翅目:甲蟲肉食亞目
多食亞目
捻翅目
膜翅目廣腰亞目:葉蜂、樹蜂
細腰亞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