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院
以凌空塔為主的一組建築
位於海淀區東南部。東起消夏東里,西至郵電科學院,北抵花園北路,南抵北土城西路。因原有古塔而得名。
四川高僧遍融,營山鮮氏子,十九歲扳依佛門,焚廬出遊。為千佛寺開山,萬曆十一年(1583)慈聖太后遣太監姜綬、陳儒賚白金七十八鎰置地,建華嚴永固普同大塔。內列八十一龕,中間一以龕師全身舍利,餘下待儲其徒弟的灰骨。塔為八角七層灰磚砌壁,塔頂處長琉璃瓦,塔角懸銅鈴,華麗壯觀。當時皇太后、皇后、妃嬪、太監、秀女等都踴躍捐資。萬曆十二年(1584)九月遍融示疾,九月九日,口念佛名面西而圓寂。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立碑,有“大護國千佛寺遍融大師塔院碑記”。主塔周圍又建小塔十三座。清乾隆五十年(1785)建塔勒銘,塔中空不可登,下有隧道,石扉已啟。同治元年(1862)七月,已易石龕,柏林、午佛兩寺僧骨安其中。1968年,華嚴永固普同塔已剩基座,地宮、大塔大部分拆毀,尚存正殿,院內原有古柏四棵,現只剩一棵。
塔院居民區發展較快,1953年住戶僅有十一戶。1996年有近三千房,達九千人。
塔院位於北京市海淀區東南部,現在花園北路、北土城西路、花園東路和學院路東南之間,屬於花園路路街道辦事處管轄。
明慈聖皇太後於萬曆元年(1573年)在此地域建多寶佛塔禪院,取名千佛寺。寺中主塔為華嚴永固普同塔,周圍有27座小塔,均為僧人的墓塔,此地被人稱為“塔院”。這一地區逐漸有人遷入,聚居成村落,得名塔院村,千佛寺也得一俗稱“塔院村大廟”。
1949年後,許多機關在塔園村及塔院原址修建辦公樓和宿舍樓,塔院建築陸續被拆除乾淨,北京大學醫學部、北京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防化研究院第一所、牡丹電子集團等單位先後在此建起機關大院和家屬區。
1980年代前,這裡還有核工業部二院、西單商場的家屬區。
1980年代到1990年代,在塔院西部、小月河北岸陸續建起以塔院命名的居住小區,小區分為迎春園、消夏院、朗秋園和晴冬園。
1990年代后東部建成牡丹園住宅小區。
塔園南部、小月河南岸地區是元大都北土城的遺址,1985年園林部門整修后建成開放式公園,2003年又對公園進行了全面的景觀改造,建成元大都遺址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