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美兒

耶魯大學法學終身教授

蔡美兒(AmyChua)1962年(虎年)生於伊利諾州香檳(Champaign),現任耶魯大學法學院終身教授。其父蔡少棠被譽“非線性電路之父”,現為著名高等學府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為她以自己的育兒經驗寫有一本書自傳體性質的書《BattleHymnoftheTigerMother》(《虎媽媽的戰歌》,又譯《虎媽戰歌》),中英文版本同步全球發行銷售。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1962年生於伊利諾州香檳。
1970年搬到美國加州伯克利。

教育經歷

時間院校專業
xx—1984年哈佛大學
xx—1987年哈佛大學法學院

工作經歷

蔡美兒近照
蔡美兒近照
在校時是《哈佛法律評論》主編。
曾供職於華爾街,並曾在杜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及斯坦福大學任教。
現任耶魯大學法學院終身教授。

個人生活


蔡美兒的祖輩是中國福建人,大約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先後乘船前往菲律賓,尋求更多的機會。
蔡美兒的奶奶精明能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做塑料製品的買賣,主要為強生公司生產塑料容器,賺了一大筆錢。
蔡美兒父親是蔡少棠(LeonM.Chua),頗有數學天分,厭惡家族中的商業環境,反抗家人為他作出的人生安排,努力前往美國開拓人生,后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1964年與蔡美兒的母親結婚,他是著名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Berkeley)電機系教授,被稱為“非線性電路理論及細胞式神經網路”之父。
蔡美兒是家中四姊妹的老大,其中二妹蔡美文獲得哈佛大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任教斯坦福大學,已查出患白血病正在積極治療。
蔡美兒嫁給耶魯法學院教授JedRubenfeld(美國猶太裔),住在康州紐黑文,生有兩個女兒。大女兒索菲婭(中文名:蔡思慧)現年18歲,學習鋼琴並卓有成就。
小女兒路易莎(中文名:蔡思珊)14歲,自幼學習小提琴,後來興趣轉向網球,顯露一定的天賦。
兩位女兒都曾參加多項音樂比賽並獲得獎項,得到眾多名師指導,被傳為“音樂神童”。

教育理念

2011年1月,美國《華爾街日報》一篇題為“為什麼中國媽媽更勝一籌?”的文章引起轟動,文章作者蔡美兒迅速成為英美媒體追逐報道的焦點人物,其在英美媒體和網路掀起的一場中美家長育兒方法差異的大討論十分熱烈。《時代》、《紐約時報》等美國主流媒體都參與了這場爭論。
《華爾街日報》刊登的蔡美兒的文章是其新作《虎媽戰歌》的節選部分。文章介紹了蔡美兒如何採用嚴厲的方法教育兩個女兒。網站讀者投票顯示,60.7%的美國讀者認同嚴厲的東方家庭教育方式。
制訂嚴苛家規
雖然蔡美兒的兩個女兒是美國人,但她一直秉承著“中國媽媽”的教育方式對待她們。蔡美兒為女兒索菲亞和路易莎列出嚴苛家規“十不準”,當女兒沒有按照要求去做時,蔡美兒甚至直接出口罵“垃圾”。
蔡美兒在文章中說,中國父母不像美國家長那樣將孩子想得無比脆弱,因此不顧一切地辱罵、加壓。中國媽媽可以對女兒說,“胖妹,減減肥吧”;相反,西方父母只能躲躲藏藏地談這個話題,從來不提“胖”字,而他們的孩子到頭來還是因為飲食失調和自卑而接受治療。
教育已見成效
在蔡美兒的教育下,兩個女兒4歲就開始閱讀薩特的文章。長女索菲亞14歲便在卡內基音樂廳登台表演鋼琴獨奏。路易莎在少年交響樂團中擔任主要演奏者,此外功課果然門門拿A。兩個女孩和媽媽感情很好,還敢開媽媽的玩笑說她“瘋了”。
蔡美兒指出中國父母得以“成功”的三大特質:不理會孩子的自尊心;認定孩子必須孝順父母;堅信小孩子不懂事,需要父母指引。
社會反應
《虎媽戰歌》出版后,引起巨大反響,《華爾街日報》網站就有4000多篇評論,“臉譜”社交網站也出現大約10萬篇評論。蔡美兒已收到成千上萬封信件,有人認為她有道理,分享她有力、堅定的答案,但有人表示她已接近“虐待”女兒。
2011年1月14日,蔡美兒在《華爾街日報》評論版答覆讀者說,關於教育子女,有多少家庭就有多少答案。我這種教育方式如果運用得當,絕對可以成功。所謂運用得當,是指父母必須用愛心、了解和參與,配合對子女的高度期望。這是父母教我的,我也希望傳授給女兒。 

教育觀點

基本觀點
孩子的學術成就很重要,“全優生”是基本要求
打是親、罵是愛,孩子的前途比自尊心更重要
我吃鹽比你吃米多,為孩子好就替他們做對的選擇
十大“家規”
1不準夜不歸宿
2不準參加學校的小組娛樂活動
3不準參加校園演出
4不準抱怨沒有參加校園演出
5不準看電視或玩電子遊戲
6不準擅自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外活動
7不準有任何一門科目的成績低於A
8除了體育與話劇外,其他科目不準拿不到第一
9不準練習鋼琴及小提琴以外的樂器
10不準在某一天不練習鋼琴及小提琴

個人作品


時間作品名稱備註
——《帝國時代:超級強國如何成為世界主宰及失敗的原因》(DayofEmpire:HowHyperpowersRisetoGlobalDominance-AndWhyTheyFail)蔡美兒在書中稱,歷史上的超級強國,包括羅馬、中國唐朝和大英帝國,是透過他們不同尋常的多元化和寬容來獲取優勢的;但是這種多元化也蘊含了它們衰敗的種子。
——《著火的世界:輸出自由市場民主是如何造成種族仇恨和全球動蕩的?》(WorldonFire:HowExportingFreeMarketDemocracyBreedsEthnicHatredandGlobalInstability)
在柏克萊大學的《與歷史對話》節目和書中,蔡美兒都談到她的寫作背景:她的父母都是從福建移居到菲律賓,后又移居美國。1994年蔡美兒的姑媽在菲律賓被司機(兩個傭人是同謀)暗殺,結果不了了之。警察說,主犯已逃走,案子就結了。在研究法律的蔡美兒看來,它實在太荒唐了。但是,因為國家權力在菲律賓人手裡,警察是菲律賓人,華人沒有政治權力,也無可奈何。
從這個讓蔡美兒很震驚的案件出發,她進一步思考了西方輸出的自由市場民主,在不同的社會和歷史條件下會帶來怎樣不一樣的結果。比如華人在菲律賓,人口屬於少數民族,只佔3%,但是擁有70%的財富,而民主造成的多數人的統治,導致他們在政治上沒有權力,所以搶劫、暗殺及排華事件就不斷發生。
——《我在美國做媽媽:耶魯法學院教授的育兒經》(BattleHymnoftheTigerMother)解釋她的中國式媽媽作風,儘管她的孩子會說中文,但她們都以猶太和中國模式共同撫養長大。尤其在培養女兒們的音樂才華方面,蔡美兒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2011年6月《虎媽戰歌》該書介紹了她如何以中國式教育方法管教兩個女兒,她罵女兒垃圾、要求每科成績拿A、不準看電視、琴練不好就不準吃飯等。虎媽的教育方法轟動了教育界,並引起關於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討論,如今討論隨著《時代》周刊的參與幾乎達到了一個高潮。虎媽的故事登上了最新一期《時代》周刊封面。
 2011年1月1日《我在美國做媽媽》——
精彩摘句
1.當我看到美國的父母試圖用一次又一次的表揚,來鼓勵孩子完成那些諸如畫出一條歪歪扭扭的線條或學會揮舞這樣極其簡單的任務時,我發現中國父母有兩件事超越了美國的父母:(1)他們在孩子身上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更美的夢想;(2)他們更在意自己的孩子在人生路上到底能“走”多遠、能“跳”多高。
2.要想走向卓越,就得堅持不懈地練習、練習、再練習;而美國父母則不欣賞機械的重複。其實,不管是彈奏鋼琴還是演算數學,一旦孩子展現了傑出的天賦,就會得到讚揚、欽佩和滿足。這將為他們的人生奠定自信的基石,並令艱苦卓絕、了無情趣的活動變得充滿樂趣。這樣的良性循環,使父母更容易引導孩子們登上更加努力的新台階。
3.為什麼索菲婭3歲開始練鋼琴,7歲獲獎?在千難萬難的“開頭”,許多西方父母都會選擇放棄。然而中國母親卻會在一開始,就不給孩子選擇“不努力”的機會。
4.在迪士尼的電影里,“好女兒”總是感到精神崩潰,發現生活並不完全需要循規蹈矩、力爭上遊。然後,她們脫掉衣服奔向大海,或做一些類似的事情來放縱自己。可這只是迪士尼吸引那些從未贏得任何獎項的人的一種方式。獲獎使你擁有更多的機會,這意味著你可以自由地進行選擇,並不需要你飛身跳進大海。
5.“決定採取一種混合的方法,”我說,“孩子在18歲前,按照中國的方法為他們構築自信,並認識走向卓越的價值;18歲后再採用西方的方法,讓每一個個體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路。我想這樣可以兩全其美。”
圖書目錄
《我在美國做媽媽:耶魯法學院教授的育兒經》
家人
目錄:
譯者序“中國式媽媽”→“美國式成功”
第一部分
1 中國媽媽
在學習上對孩子施加壓力是否有害?怎樣要求才算“嚴格”?學習上的生動有趣是第一位的嗎?生活在美國的中國媽媽Vs。西方媽媽。
2 索菲婭
在我們這個“華裔+猶太=美國”的家庭,她18個月就認識字母表,3歲閱讀《小婦人》簡寫本並開始學彈鋼琴。
3路易莎
叫她向東,她偏要向西——我的小女兒就是這樣一個“長著天使面孔的野丫頭”。
4蔡氏家族
展開我們的“美國夢”——父親拿到了麻省理工大學的博士學位,我們三個姐妹也相繼走進哈佛法學院、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捧回碩士和博士學位……
5一代不如一代?
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是我堅持讓孩子們學習古典音樂的原因。因為彈鋼琴、拉小提琴不會讓人在溺愛中走向墮落、懶惰和粗魯。
6良性循環
為什麼索菲婭3歲開始練鋼琴,7歲獲獎?在千難萬難的“開頭”,許多西方父母都會選擇放棄。然而中國父母卻會在一開始,就不給孩子選擇“不努力”的機會。
7“虎”運當頭
我在哈佛法學院成績優異,是因為我近乎神經病般的努力。我的文章甚至發表在競爭激烈的《哈佛法律評論》上。正是在那兒,我撞見了我未來的丈夫傑德——我當時的責任編輯。
8露露的樂器
露露對音樂有著近乎完美的感受力。然而不幸的是,她討厭訓練,練習時經常走神——不是議論窗外的鳥兒,就是……
9小提琴
小提琴一到了露露手裡,就顯示出它與露露似乎有著八輩子的緣分。然而,督促她練琴卻常常令我們母女倆像叢林中的老虎和野豬般“血戰一場”。
10牙印和泡泡
我目不轉睛地看著索菲婭在台上演奏。小小的她看起來是那麼瘦弱,但卻在龐大的鋼琴前奮力地表現莫扎特的激情澎湃——那一刻,我的心感受到一種難以名狀的痛……
11小白驢
西方父母對孩子的自尊擔憂頗多,但是作為父母,最不利於保護孩子自尊心的行為,就是你眼看著他們在困難面前放棄努力而不作為。
12華彩段
如果露露心情好、精力集中,她就能夠抓住滑動於指尖的這個小精靈;如果她情緒不佳、心煩意亂,華彩段就會不“華彩”。最糟糕的是,我從來就無法控制她的心情。 
第二部分
13可可
咱家有一條不會遛彎,出門就狂奔的薩摩耶德犬。
14倫敦、雅典、巴塞羅納和孟買
我們非常喜歡帶著孩子去旅行。在大女兒12歲、小女兒9歲那年,她們就已經把自己天真爛漫的腳印,留在了世界各地的39座城市和島嶼。
15波波
我的西方婆婆堅信,孩子們的童年就應該是一幅用順其自然的隨意、自由自在的天性、充滿好奇的發現和豐富多彩的體驗潑墨揮就的美麗畫卷,而我從來不會把整整一天變成女兒們隨心所欲的“開心秀”。
16生日卡
作為一位中國媽媽,我只做正確的事,並不在乎怎樣討孩子們喜歡。
17“大篷車”奔向肖托誇
為了帶露露拜見一位世界頂尖的小提琴老師,我們傾巢出動,駕車9個小時,帶著花大價錢請來的輔導老師及其男友、受傷后拄著雙拐的索菲婭,還有我們的狗……
18深水潭
傑德永遠不會明白,為什麼我和露露前一分鐘還扯著大嗓門兒朝死里地相互威脅,而後一分鐘就見我們嘻嘻哈哈地躺在床上,一起海闊天空地談琴聊書,笑聲不斷。
19夢想的舞步
楊教授把手掌和手指攏成杯狀、拱成帳篷之形,那些琴鍵似乎變成了一群孩子,他的手指“哄”著他們發出美妙的聲音。而他的手指既剛勁有力又柔美優雅,就像芭蕾舞演員修長美麗的腿。
20 卡內基音樂聖殿
中國人為教育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大大超過西方人。作為母親,我就是不會讓自己停下來,喘口氣,輕鬆一下。我知道,那些我們曾經害怕去嘗試的事情,其實才是最有價值的。
21首演和試音
從練習的準備到登台演出,為觀眾表演就像是在為他們“獻血”,它掏空了你的情感,讓你感到有一點輕飄飄的。這首曲子把歡樂帶給觀眾,而與你朝夕相伴、耳鬢廝磨的音樂,就不再僅僅屬於你。
22走紅布達佩斯
熱情豪放、慷慨寬厚的匈牙利人三次全場起立,把長時間雷鳴般的掌聲,送給了這對美國的“音樂神童小姐妹”。可他們哪裡知道,演出前的排練卻是如此的一波三折……
第三部分
23 普希金
它喜歡將自己的肚子緊貼在冰涼的地板上,四肢向外伸展,彷彿有人將它從半空中扔下來,它就這樣俯身朝下、四肢張開,像個短胳膊短腿兒的“大”字,毫不走樣地“吧唧”一聲降落到地面上!
24秀髮DIY
露露用剪子“咔嚓”了自己的頭髮!而剛剛被她DIY的頭髮,有一邊參差不齊地掛在下巴旁,另一邊高高地夭折在耳朵之上,呈現出難看的鋸齒狀……
25光鮮與黑暗
和三妹美文在一起歡度的童年時光在我的記憶中光鮮無比。35年過去了,我們依然親密無間。但是有一天我接到美文的電話,得知她被診斷出患有一種致命的白血病!
26青春期反叛
我為傑德的50大壽張羅了生日聚會,露露斷然拒絕為父親寫賀詞。我使出渾身解數,想盡一切辦法來威脅她、賄賂她、啟發她、羞辱她,答應在寫作時幫她出謀劃策,向她發出最後通牒……結果,我的努力卻一敗塗地!
27向白血病宣戰
在美文住院之前,她堅持要為孩子們洗衣服,一洗就是滿滿兩大筐。當她仔仔細細地疊好兒子的襯衫、撫平女兒的圍嘴和連褲衣,我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
28一袋大米
家裡一片狼藉。只見一個大粗麻袋被撕成碎片,碎布和塑料袋滿地都是,而可可和普希金正在室外的暴風雨中狂吠。就在那個時候,索菲婭一臉鬱悶地走進廚房,手裡還拿著一把笤帚……
29穿過絕望的迷霧
蔡美兒及家人照片集(11張)
美文的第一個化療療程並沒有成為一個無法蘇醒的噩夢,第二個療程或許還有機會彌補。可是現在,極為殘酷的是我聽不到來自她的消息,而時間卻在一天天地悄然流逝。
30《希伯來旋律》
“我不會在我的成年禮上演奏!我討厭小提琴,我不拉了,放棄了!”露露在家裡尖聲叫喊得分貝高得無法測量……
31 紅場
莫斯科咖啡館,“魚子醬風波”陡起。我衝出咖啡館拚命地奔跑,不知道要逃往何方。一個瘋狂的46歲的女人,腳蹬一雙涼鞋以百米衝刺般的速度在飛跑、在哭泣……
32象徵
小提琴象徵著卓越、高雅和深邃。可是對露露來說,小提琴卻攜帶著“壓抑”,她把這種“壓抑”也傳給了我。
33向“西”走
為了在星期六早晨能夠去打網球,露露決定辭去管弦樂隊首席小提琴手的職務。這個決定讓我在每一秒鐘都感到撕心裂肺的痛……
34故事的結局
在為大法官們演奏的宴會中,索菲婭的鋼琴曲技驚四座;網球場上,教練盛讚露露是那種“不付出110%的努力,就絕不會善罷甘休的小姑娘”。
尾聲
致謝

獲得榮譽


時間獎項全稱具體獎項
2011年4月21日美國《時代》周刊評出了2011年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100強排名13

人物評價


資深編輯、譯者張新華:當越來越多的中國父母將目光投向國外,尋求和接受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並開始反思我們自己甚至擯棄中國傳統的養育思想之時,蔡美兒——這個“中國式媽媽”獲得“美國式成功”的故事,值得我們回味和深思。
美國《出版家周刊》:蔡美兒揭示了亞裔兒童為何如此出類拔萃的深層原因:那是因為他們擁有一個中國母親。她繼承了長期以來被認為是育兒成功經驗的一貫法則:嚴厲、傳統、不向孩子妥協的價值觀。蔡美兒和她的丈夫(夫婦二人均是耶魯大學法學院的教授)育有兩個女兒,她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在學業和音樂表演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績,蔡美兒把兩個女兒的成長經歷看作是成功典型,同時也是對他人具有教育意義的故事。

人物事件


引發爭議

《時代》封面
虎媽的教育方法轟動了美國教育界,並引起美國關於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討論,如今討論隨著《時代》周刊的參與幾乎達到了一個高潮。虎媽的故事登上了《時代》周刊封面。
英媒評價
中國教育“強度”震驚世界
2011年1月8日《華爾街日報》刊發了一篇對《虎媽戰歌》的書評,題目就有意無意地把東西方教育方式拉到了比武場內《為何中國母親更勝一籌》。不過,這並非美媒第一次為了中國教育而緊張。
2010年底中國學生首次參加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一個學生評估項目,上海學生取得了所有34個參試國家中最好的成績,這讓美國坐不住了。當時美國在線雜誌《石板書》認為,中美青少年成績的對比讓美國暗淡無光,而英國《金融時報》則一語雙關地表示,中國的教育“強度”震驚世界。《紐約時報》援引里根政府時代教育部官員切斯特·費恩的話說,這使他又有了當年蘇聯搶先將人造衛星送入太空時美國人的震撼感。
這一次,《虎媽戰歌》再一次刺中了美國人的神經。美國《洛杉磯時報》把蔡美兒的書描繪為“像病毒一樣蔓延”。

討論升級

教育上升到經濟
《時代》周刊內文《虎媽的真實故事》寫道:用她剃刀般鋒利的筆,蔡美兒讓整個美國的父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是不是就是她所說的“失敗者”?
文章指出,美國經濟糟糕得出奇,經濟增長2.6%,失業率卻能高到9%;而中國卻有10%的經濟增長,每年還有2500多億的對美貿易順差;經濟是這樣,教育也如此。
英國媒體分析稱,美國人如此激烈的反應,其實跟中美表現迥異的經濟狀況密不可分,當美國遭遇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頹勢時,中國卻穩步前進在經濟增長的道路上,與其向中國領導人尋求答案,還不如去問問虎媽。
德國媒體也指出,如果不是因為中國經濟奇迹日益受到關注,不是美國害怕中國崛起,這場爭論可能很快就偃旗息鼓。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總結稱,美國流行著關於中國崛起的種種“恐慌故事”,文章奉勸美國人:把這種教育方式的比較上升到國與國的高度並不合適。

虎媽澄清

書評斷章取義
隨著論戰日漸激烈,風口浪尖上的蔡美兒澄清,引發論戰的書摘是斷章取義。蔡美兒強調,東方式的家庭教育如能配合母愛、理解和家長參與,肯定能幫助孩子長大後過幸福生活。她的書不是父母教育兒女指南,而是她為人母十餘年的回憶錄。《紐約時報》認為,這其實是她已經招架不住批評,從最初的立場上被迫後退。

爭議言論

2014年蔡美兒在和猶太裔丈夫賈德·魯本菲爾德合著的新書《三重包袱》中指出,華人、猶太人、印度人、黎巴嫩裔美國人、伊朗人、奈及利亞人、古巴流亡人士與摩門教徒這8個文化族群,比其它群體更加優秀。
蔡美兒認為這些文化族群之所以更成功,皆因他們擁有較強的優越感、不安感及控制衝動的能力。
蔡美兒和丈夫稱,寫書的目的不在於頌揚某些文化族群,而在於鞭策他人以他們為榜樣,重拾美國的輝煌光景。
儘管如此,蔡美兒的“種族優越論”依舊惹來批評,有人稱她純粹是種族主義者。

反應

中國媽媽擔心“被代表”
不過虎媽的言論並沒有得到中國媽媽的認可,著名海歸洪晃就直斥蔡美兒的行為簡直就像“地獄老母”,她表示:“我在中國所認識的諸位母親中,沒人會像她那樣對待孩子,身為法學教授的蔡女士在自命不凡這方面,可算是孤芳自賞了。”的確,在中國大陸這個本應是“虎媽”聚居的“野蠻王國”里,很多媽媽卻根本不買蔡美兒的賬。

反思

教育子女應中西合璧
針對美國媒體一窩蜂似的指責,《新聞周刊》則著力安撫著美國母親們,報道稱,即便虎媽們教育出來的孩子分數高,也並不意味著這個國家經濟更強大、國民更有創造性、社會更勝一籌。中國出不了比爾·蓋茨,而且,如果有條件,虎媽們還是會把孩子送到美國讀哈佛。
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陳凱認為,由於在中國“贏者通吃”,所以父母把太多的壓力放在了子女身上。而美國教育卻更關注孩子的品質、創新和獨立,小孩可以很自由,而這也因此造成了小孩學習太放鬆,成績不理想的情況。中美教育可以說是兩個極端的教育,一個是“批評太多”,一個是“表揚太多”,而陳凱認為真正正確的教育應該是兩者的綜合體。

革去導師職位

2021年4月,“虎媽”蔡美兒(AmyChua)被指在康州的家中為學生舉辦“酒宴”而被革去新生課外導師一職,她堅決反對相關指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