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毛壩鎮的結果 展開

毛壩鎮

陝西省安康市紫陽縣下轄鎮

毛壩鎮,隸屬於陝西省安康市紫陽縣,總面積174.47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6月,毛壩鎮下轄1個社區、11個行政村。2011年,毛壩鎮農業總產值7994萬元,工業總產值4508萬元,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2.34億元。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毛壩鎮常住人口為14381人。

歷史沿革


毛壩鎮
毛壩鎮
因地處大茅山下,扼川陝通道咽喉,明、清設關原名“毛壩關”而得名。
明清設毛壩關。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后,改設毛壩區公所。
1950年9月,成立毛壩區。
1961年,毛壩區下設8個公社。
1983年10月,改設毛壩鄉
1996年12月,改為毛壩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毛壩鎮轄毛壩1個社區,染溝、瓦灘、魯家、竹山、雙新、德勝、溫家坪、核桃坪、快活9個行政村。
截至2020年6月,毛壩鎮下轄1個社區、11個行政村。人民政府駐地染溝村。
統計用區劃代碼城鄉分類代碼名稱
610924112001121毛壩街道社區
610924112200122染溝村
610924112202220瓦灘村
610924112203220溫家坪村
610924112204220雙新村
610924112205220核桃坪村
610924112206220魯家村
610924112213220竹山村
610924112214121腰庄村
610924112215220觀音村
610924112218220岔河村
610924112219220干沙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毛壩鎮
毛壩鎮
毛壩鎮地處紫陽縣西南部,東與聯合鎮接壤,東南與四川省萬源市大竹鎮為鄰,西鄰瓦廟鎮,東北接高灘鎮和繞溪鎮。

地形地貌

毛壩鎮地處任河上游。境內地貌以中高山、丘陵為主,地勢陡峭險峻;最高點位於竹山村南天門頂,海拔1678米;最低點位於染溝村攔灘河壩,海拔362米。

氣候特徵

毛壩鎮氣候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多年平均氣溫15.0℃,無霜期年平均268天。年平均降水量1002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

水文

毛壩鎮境內河道屬長江流域漢江水系。主要河流任河,境內流長11千米。

自然資源


毛壩鎮境內礦藏資源主要有煤、毒重石、高嶺土碳酸鈣板石等。地質儲量7500萬立方米,可采儲量為5000萬立方米。農業耕地面積3.2萬畝,可利用草地面積0.55萬畝,林地面積3.65萬畝。
自然災害
毛壩鎮境內自然災害主要有洪澇、風災、暴雨、泥石流等。最嚴重的一次洪澇災害發生在2010年7月18日,造成11530畝農作物受損,沖毀農田3000餘畝,237戶876間倒塌房屋。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毛壩鎮轄區總人口14299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360人,城鎮化率33.9%。另有流動人口2500人。總人口中,男性7335人,佔51.9%;女性6964人,佔48.1%。2011年,毛壩鎮人口出生率9‰,人口死亡率5.3‰,人口自然增長率3.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91人。
截至2018年末,毛壩鎮戶籍人口20000人。
2021年6月,紫陽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毛壩鎮常住人口為14381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毛壩鎮財政總收入572萬元,比上年增長25%。2011年,毛壩鎮實現稅收24.5萬元。
2011年,毛壩鎮農民人均純收入5056元。
2018年,毛壩鎮有工業企業8個;其中,規上企業4個。
2018年,毛壩鎮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個數7個。

第一產業

2011年,毛壩鎮農業總產值7994萬元,比上年增長21.3%。
毛壩鎮糧食作物以玉米、紅薯、洋芋為主。2011年,毛壩鎮糧食生產6.1萬噸,人均424千克。其中小麥10噸,玉米453噸,水稻15噸。
毛壩鎮主要經濟作物有茶葉、蠶繭、烤煙、藥材、魔芋。2011年,毛壩鎮茶葉種植面積6104畝,產量63噸;桑園種植面積6829畝,產繭74噸;烤煙種植面積900畝,產量88噸;中藥材種植面積4702畝,產量126噸;魔芋種植面積3500畝,產量3500噸。
截至2011年末,毛壩鎮累計造林26471畝,其中防護林1500畝,經濟林5600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30萬株,林木覆蓋率76%,活立木蓄積量75.5萬立方米。2011年,毛壩鎮水果種植面積0.075萬畝,產量1125噸,主要品種有橘、桃、李、杏、核桃、柿子、板栗、銀杏等。
毛壩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毛壩鎮生豬飼養量31848頭,年末存欄17580頭;羊飼養量8288隻,年末存欄0.2704萬隻;家禽飼養量10萬羽,上市家禽5萬羽。2011年,毛壩鎮生產肉類1257噸,其中豬肉897噸,羊肉270噸;禽蛋182噸;畜牧業總產值3812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7.7%。

第二產業

2011年,毛壩鎮工業總產值4508萬元,比上年增長8.5%,工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6%。

第三產業

截至2011年末,毛壩鎮有商業網點135個,職工2513人。2011年,毛壩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2.34億元,比上年增長12.7%;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1100萬元,比上年增長12.2%。
截至2011年末,毛壩鎮有郵政支局1個,業務收入250萬元。
截至2011年末,毛壩鎮有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1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2500門,固定電話用戶1500餘戶;行動電話用戶4000戶,寬頻接入用戶2556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110萬元。
截至2011年末,毛壩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13200萬元,比上年增長12%;人均儲蓄1083元,比上年增長7.7%;各項貸款餘額6883萬元,比上年增長12.7%。

交通


毛壩鎮境內有鐵路襄渝、包茂高速公路、310省道。截至2011年末,毛壩鎮有縣鎮級公路2條,總長84千米。截至2011年末,毛壩鎮鎮區道路總長度3千米,人均擁有道路長度0.26米;鎮區橋樑2座,總長度183米。

社會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毛壩鎮有鎮文化站1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10個;各類文化專業戶3個;各類圖書室10個,藏書1.8萬餘冊;業餘創作隊伍達20人。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個。
截至2011年末,毛壩鎮有廣播電視站1個,電視用戶1500戶,入戶率35%,安裝數碼電視接收器1300餘個,電視接收入戶覆蓋率達67%。

教育

截至2011年末,毛壩鎮有幼兒園2所,在園幼兒350人,專任教師5人;小學8所,在校生1286人,專任教師74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673人,專任教師37人;高中1所,在校生607人,專任教師35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毛壩鎮
毛壩鎮

科技

截至2011年末,毛壩鎮有各類科技人才21人,推廣農業生產適用技術10項,科學技術覆蓋率90%。

衛生防疫

截至2011年末,毛壩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3個,其中門診部(所)3個,病床50張,固定資產總值55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28名,其中執業醫師7人,執業助理醫師18人,註冊護士3人。2011年,毛壩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1361人,參合率95%。

體育

截至2011年末,毛壩鎮有學校體育場2個,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40%。

社會保障

2011年,毛壩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74戶,人數115人,支出16.6萬元。城市醫療救助103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513人次,共支出7.6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796戶,人數1476人,支出150.6萬元,月人均85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9人,撫恤事業費支出5.9萬元。敬老院1家,床位8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80人。五項社會保險(不含新型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收入合計180.67萬元,比上年增長22%。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5503人,參保率91%。

基礎建設

截至2011年末,毛壩鎮鎮區有自來水廠1個,鋪設幹線水管2.5千米,生產能力38.4噸/日,年工業用水1.8萬噸、生活用水9000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100%;排水管道5600千米。
截至2011年末,毛壩鎮鎮區有變電站1個,主變壓器4台,年售電量累計完成0.21億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85%,供電可靠率89%。

文化


歷史文化

木蘭峽
位於毛壩集鎮西南約3千米處的木蘭峽(因木蘭花而得名),峽長約30里,由於修建瓦灘水電站而形成。漢江二級支流仁河,為入蜀的水上交通要道;毛壩鎮內仁河木蘭峽,峽內有二十八個險灘,峽谷幽深,百瀑飛馳,奇峰怪石,美景目不暇接;峽谷兩岸,名勝古迹眾多,龍門縴夫蜀道,船規石刻碑,摩崖字畫,張飛橋等人文景觀。
黃龍洞青龍洞
位於毛壩鎮西北方向,距集鎮3千米,兩洞相距5千米。
相傳清康熙年間,山洞沒有名子,只是前面修有一座龍王廟,廟內住著兩個道士,一個穿黃袍,一個穿黑袍,這兩個道人並不是什麼大慈大悲的救世主,而是殘害民眾的魔鬼。當時群眾迷信,道人藉機謠傳什麼“每年辦會,要選一對童男童女為龍王祝壽,不然龍王惱怒,就會大發雷霆,大降暴雨,大漲猛水,大犯良田好地,造成人畜死亡。”因此,年長月久,人民疾苦難言,只得背井離鄉,外出逃生。
但洞旁住一獵戶,只有母子二人,由於祖輩打獵維生,小夥子槍技絕世,百發百中。一日上山打獵,天氣突變,烏雲滾滾,頓時傾盆大雨,山洪暴發,氣得小夥子忙中生計,向雲層厚處連放數槍,只見一個黑影從天墮落龍王廟旁,轉眼雲散天開,陽光燦爛。小夥子回家把此情況告訴鄉里,鄰居聞訊速去龍王廟周圍查看,結果發現洞口死了一條黑色大蟒,從此人們就將此洞叫青龍洞。事後不久,小夥子在打獵中途,又發現雲起雨降水漲,便裝葯點引,準備放槍,誰知迎面來一黃色巨蟒,張牙舞爪,直奔小夥子跟前,沒等小夥子開槍,便一口吞沒了小夥子身軀及其槍彈。小夥子被吞進蟒肚,在生命垂危之際,孤注一擲,點著槍引,“轟隆”一聲,小夥子、黃蟒同歸於盡!事後龍體順河橫遺,成為一條石堤,堤下長期滲流浸水,因此人們將此喚名黃龍洞。
這兩個洞,在歷史上害人不淺,但建國后,卻變害為利,黃龍洞修起了裝機容量五百千瓦的發電站,青龍洞修起裝機容量一百六十千瓦的發電站。兩電站有效地解決了原毛壩、保坪、麻柳、紫黃、青荊五鄉群眾照明和廠礦企業生產用電問題。
觀音寨
毛壩鎮境內,盤廂河河口,有座形似筍、貌如屏的山峰,手扶鐵繩,攀登壁梯,進入小廟,就是聞名全縣的觀音寨。
傳說早年盤旋河之水,時枯時洪,喜怒無常,居民農戶,為求安居樂業,消災免難,便藉助於神。妄圖給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修廟供奉,即可壓邪扶正。於是聚眾商議,積捐糧錢,在河口山頂上興修觀音廟。由於山峰陡峭,臨河壁立懸崖之下,有縱深莫測的烏潭,漫說施工,就是一般人臨高下眺,也覺天昏地轉,五體欲墜。但勤勞多智的石、木、泥工匠,繼承魯班傳教,充分利用河霧晨罩,可以障目壯膽之機,抓緊施工,不久就把廟修起了。
當時山腰上住著一徐姓農民,父母雙亡,家境貧困,以給富豪牧羊種地,謀渡生計。說來話遇良緣,觀音老母確顯神威,為救此貧農,暗地埋下聚寶盆。這個徐姓小夥子,每日放牧割草精心飼養牛羊。天長日久,發現一處老是青草茂密牛羊喜食。為想弄清究竟,一日拿了鋤頭,掘地挖尋,結果並未發現理想之物,只出土一個破爛小盆。徐姓為不妄費工夫,還是將盆拿回家去,放置桌下,作狗食具。過了一段時候,證實盆內狗飯隨吃隨添,時刻保持滿盈狀態,這下便想起老人傳教的聚寶盆佳話,先扔進一銅錢試驗,結果累舉累靈,長期以後,便積金億萬,成了富翁。從此財發勢興,名冠鄉里。此後驕侈奢華,言無高低,逢人誇口,揚言不貧,依仗觀音寨之高,瞎吹:“要我徐家敗,水打觀音寨,要我徐家窮,任河盤旋河裡出雙龍”。話說不久,觀音聽聞,惱羞成怒,便差了青、白二龍,調動魚兵蟹將,興師動眾,風雨交加,山洪暴發,河水緊圍山寨。徐姓小夥子見房產莊田淹沒,只得手抱聚寶盆,步步高登;徐登一步,水漲一步,徐至窮途末境,為保性命,便把“聚寶盆”扔進河裡,結果洪水即跌,一切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