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黃崗鎮的結果 展開

黃崗鎮

宜豐縣下轄鎮

黃崗鎮位於江西省宜豐縣西北部,與銅鼓縣接壤,歷史上稱黃崗口,因其地處黃崗洞口而得名。境內黃檗山是中國佛教禪宗臨濟宗的發祥地,官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景區也在本鎮地域內。

黃崗鎮山川秀美,景勝著名,自然景色宜人,主要人文遺存和自然景勝有船形山商周遺址,世界臨濟宗祖庭黃檗山(有臨濟宗開山祖師希運禪師墓),五峰山凈黨寺遺址,官山自然保護區仙姑崬,仙姑壇,牛仔嶺,麻菇尖等景勝。

建制沿革


黃崗鎮已知文明史有三千多年,地域宋屬新昌縣,元黃崗巡檢司。明清時期,屬新昌縣廣賢鄉之三十九都,少數村屬四十都。民國三年(1914)新昌縣改宜豐縣,黃崗屬宜豐縣。

自然地理


黃崗鎮地處九嶺山脈南麓,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北面是官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東西南三面為崇山峻岭,中部為狹長田塅,山坳開闢層層梯田。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仙姑崬、牛仔嶺、汪家山。境內最高峰為麻姑尖,海拔1480米;最低點為潮溪村,海拔135米。境內長塍港是錦江支流發源地之一,小溪縱橫於全境,北有官山河與坪田河匯合於哨前,東有將侯河匯合於普庵橋,西有汪溪河經坳溪、黃陂匯合於雙港口,均經長塍港流入錦江。黃崗鎮地處於亞熱帶中部,受東南季風影響,屬濕潤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光照較足,氣候溫暖,四季分明,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同時也是盛夏消暑的理想休閑地。

行政區劃


全鎮轄潮溪、將侯、黃崗、坪田、大門洞、坳溪、汪家槽、黃陂、黃檗等9個村民委員會和黃崗集鎮居委會,下設90個村民小組。

地理環境


黃崗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14°23′25″至114°55′49″,北緯28°29′191″至28°56′11″。轄區東西寬10公里,南北長18公里,總面積184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136.1平方公里,佔74%;耕地14.7平方公里,佔8%。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6人。東與潭山鎮、雙峰林場毗鄰,南與車上林場相連,西與萬載縣仙源鎮、高村鎮為界,北與銅鼓縣三都鎮接壤。鎮政府駐地黃崗村。南距宜豐縣城區39公里、距省會南昌180公里。主要經境公路是省道上鐵線和南昌至銅鼓高速公路,在境內修建的有宜春至銅鼓高速公路、蒙吉鐵路岳吉段。

自然資源


黃崗屬山區鄉鎮,耕地面積1.35萬畝,人均1.1畝,絕大部分為水田,以種植水稻為主。林業用地面積為15.3萬畝。2014年實現農業總產值7500萬元,糧食播種面積12279畝,糧食產量5368萬噸;年產毛竹60萬根,木材2000萬立方米。畜牧業以豬、羊、家禽為主。黃崗鎮結合轄區內竹木資源豐富的特色,大力培育了竹木加工主導產業。以四春板業為企業,帶動了木竹初加工行業的發展,促進了林業生產,從而形成產業鏈。充分利用豐富的水能資源,積極培育小水電產業。利用本地生態優勢,篩選培育了山羊、中蜂、花卉苗木、茶園等特色種養業項目,這些產業和項目促進了全鎮經濟的增量提質。2014年完成財政收入3200萬元;新引進工業項目3個,外資任務完成135萬元。

經濟發展


山區歷史上有亦農亦林的傳統經營習慣,解放后很長時間貫徹以農為主,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方針。近幾十年來,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全鄉農村經濟的產業結構逐步發生了變化,改革前的1978年工業總產值350萬元,其中:工業產值101萬元,佔28.9%,農業總產值249萬元,佔71.1%。通過10年改革后的1988年工業總產值達952萬元,其中:工業產值501萬元,上升為52.63%,農業產值451萬元,下降為47.37%,而且農業本身基本結構向多種經營發展,逐步改變了單一種糧食的經營格局。1990年農業產值為477萬元,其中:農業193萬元,佔40%,林業123萬元,佔26%,牧業118萬元,佔25%,副、漁業43萬元,佔9%。

農業

山區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仍然是穩定山區經濟全面發展的產業支柱,也是農村產業結構向多元化發展,走農業工業化道路的基礎。解放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農業生產,糧食生產,常抓不懈,糧食總產量由1949年的181.35萬公斤,畝產133.6公斤的基礎上,到1990年總產提高到568萬公斤,畝產提高到294公斤,增長2.13倍和1.1倍。在人口增長1.15倍,耕地減少了7%的情況下,做到了自給有餘,並向國家交售公餘糧106.69萬公斤,其中:公糧(農業稅)24.4萬公斤,餘糧82.29萬公斤,商品率為14.49%。

工業

黃崗鎮工業歷史上以手工業為主,生產技術比較落後,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才逐步發展起來,現將各個歷史階段發展狀況分述於下:
解放初期,主要是手工造紙行業,生產毛邊紙、表芯紙、火紙三種產品。解放前,屬於“官辦”合作社經營,實際上屬於地方豪紳經營,有紙工100餘人。解放后,收歸集體經營,1950年成立黃崗造紙生產合作社,增加良坑、東邊岸、十八庵等生產基地,發展到22個紙槽,紙工150餘人,除年產毛邊紙1.2萬刀以外,還年產表芯紙1800餘擔。
合作化時期,1954年貫徹黨的總路線實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黃崗造紙合作社於黃崗鄉脫鉤,轉為黃崗造紙廠,劃歸宜豐縣手工業社管理,1954年10月1日轉為國營宜豐縣造紙廠,1962年劃歸石花尖墾殖場管理。只剩下個體鐵匠、木匠、篾匠,於1954年9月至1955年1月分別組織黃崗鄉鐵業組、木業組、蔑業組,共有18人,實際單獨核算,自負盈虧,業務上歸縣手工業聯社領導,行政屬於黃崗鄉管理,每年收入約0.8萬元,利稅0.1萬元。
人民公社化時期,1958年8月鐵、木、蔑、棕合作組,改為各類手工業合作社,1959年下放給人民公社,並成立黃崗鄉手工業黨支部,由鄉黨委派支部書記具體加強領導,1962年又收歸縣手工業聯社管理,儘管制度幾變,但生產變化不大,年產值一直維持在一萬元左右,在公社化時期,發展了一些帶集體經濟性質的副業組織,如磚瓦組、木炭廠、石工隊、採運隊等,年收入2萬元左右,以提管理費的方式向公社繳納積累,每年約0.5萬元。在整個鄉經濟活動中,影響面很小。在公社化初期,鄉黨委配有工業書記,當時是適應全黨全民大鍊鋼鐵需要而設置的,大鍊鋼鐵高潮過去后,也相應撤銷了。
文化革命時期,1967年手工業合作社又下放給鄉管理,雖保留大集體職工身份,但劃歸社隊企業範圍。由人民公社組織發展起來的副業隊、組、合併成人民公社綜合廠,實行“廠評等級,隊記工分,廠隊結算,回隊分配”的經營分配辦法。1968年港口、黃崗公社合併,以二社所屬電站(包括碾米廠)、紙槽、磚瓦窯、木炭廠、石工隊、理髮店、蔬菜場、林場等行業合併成立黃崗人民公社綜合廠,1972年調整社隊規模,兩社分家,按原來隸屬關係,分為各自的綜合廠,黃崗人民公社綜合廠還保留有蔬菜、理髮、磚瓦、木炭、水運等行業,共有職工50餘人。

風景名勝


黃崗鎮[宜豐縣下轄鎮]
黃崗鎮[宜豐縣下轄鎮]
黃崗鎮也是宜豐縣客家主要聚居地,主要方言為客家方言。黃崗山川秀麗,景勝著名,歷史文化底蘊極為深厚,其資源之豐富在中國鄉鎮一級極為罕見。主要人文遺存和著名自然景勝有船形山商周遺址、世界臨濟宗祖庭黃檗山(有臨濟宗開山祖師希運禪師墓)、五峰山凈覺禪寺遺址(此寺即為唐朝大詩人杜牧《江南春》中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為劉宋時劉裕敕建)、官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李大鑾農民起義舊址及仙姑崬、仙菇壇、牛仔嶺、石花尖、麻菇尖等景勝。境內礦產資源主要為花崗岩、磷礦石,還有金礦。森林資源極為豐富,是宜豐縣重要林區,也是全縣竹木主產區。境內珍稀動植物繁多,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37種,國家重點保護的植物有20種。珍貴植物有南方紅豆杉、銀杏等,珍貴野生動物有獼猴紅腹錦雞、豹等。
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之一臨濟宗的祖庭位於鄉境黃檗山景區管理所,現保留歷代僧釋墓塔70餘座,成為中外臨濟宗徒尋根問祖的聖地,2001年已被江西省列為佛教旅遊開發建設的重點。恢復黃檗寺的前期征地工作已經完成,2005年10月19日隆重舉行了大雄寶殿上樑暨天王殿奠基法會。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及其他高僧到會指導。五峰山凈覺寺、省級官山自然保護區、李大鑾農民起義舊址、仙姑棟、仙菇壇、牛仔嶺、石花尖、麻菇尖等名勝古迹均為鄉境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