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拜經台的結果 展開

拜經台

拜經台

拜經台因金地藏在此誦經而得名。這是台,位於天台峰西側,是崇山峻岭中一塊難得的平台;又是寺,這座建於清代的寺廟,又名大願庵,俗稱古拜經台,省級重點寺院。原為一組狹長的建築,民居式三進殿宇。住持僧聖明自1993年起重修,形成以大殿為中心的建築群體。大殿坐東朝西,宮殿式,雙層重檐翹角,氣勢雄偉,趙朴初先生為大殿題額。北側地藏殿;東為3層徽派建築——萬佛樓;南為上下5層民居史寮房。整個建築古樸典雅,風格協調,堪稱佛國明珠。

歷史


拜經台
拜經台
該寺始建於清朝,相傳金地藏曾在此處拜誦《華嚴經》,僧人建此寺紀念,名為「大願庵」(佛教稱地藏為「大願菩薩」)。因為「拜經」較通俗易記,所以都稱它「古拜經台」。自建寺以來,道風純正,僧俗同修。清朝及民國年間曾有昌光和續修老和尚主持道場,對寺院建設有過突出貢獻。一般來九華山的香客都要到該寺來朝拜金地藏拜經留下的遺跡,香火一直旺盛,但在「文革」期間,寺院遭到嚴重破壞,佛像被毀,僧人被迫離寺。
「改革開放」以後,僧人重歸寺院,各項建設得以發展,寺內法務恢復正常,寺院面貌煥然一新。近十幾來總共募化資金近千萬元,重新興建了大雄寶殿、僧寮、藏經樓、地藏殿、山門樓、大型素餐廳及香客接待用房,總建築面積達二千多平方米,使寺院規模逐步擴大,為海內外善男信女提供了一個極好的佛教活動場所。同時也為弘揚佛法,傳播地藏精神。
拜經台大雄寶殿一九九四年奠基,一九九六年落成,建築面積六百五十平方米,重檐歇山頂,風格莊重、渾厚。殿宇前面三尊大佛,左右文殊、普賢,後面海島觀音,兩旁十八羅漢。整個大雄寶殿金碧輝煌,肅穆莊嚴。

人文


華頂峰景色

明代傳燈撰《天台山方外志》說“峰”中一卷首先講到華頂峰:“在縣東北六十里十一都在台第八重最高處,舊傳高一萬八千丈,周回一百里,少晴多晦,夏有積雪,可觀日之出入,中有洞,石色光明。登絕頂降魔塔,東望滄海,瀰漫無際,號望海尖,下瞰眾山,如龍虎踞,旗鼓布列之狀,草木薰然,殆非人世……”這段文字把華頂拜經台的風光詳細描述,而最引人注目的是登高望遠,在台上觀紅日東升,夕陽西下之瑰麗景色。

拜經台看日出

到拜經台看日出,過去人們多住在華頂寺中,每年的4到10月,天氣晴好時,就在凌晨三四點鐘起床,結伴或由寺僧陪同,穿著保暖的衣服,掌著燈籠,拄著拐杖,通過約五里長“之”字形山道登頂峰等候日之初升,現在公路已通到山頂,經過事先約定,乘車登頂已極為便捷。許多人站在頂上,看茫茫夜色,或竊竊私語,或相互叮囑,耐心等待這一奇景的出現。
明代旅行家王士性在《入天台山志》中寫道:“計漏下五鼓矣,道人報:‘海底日上’與生急披衣起,東方大紫氣籠聚,黯黮中,上有金鏤萬丈,正射余衣上。余大叫‘雲海盪吾心胸矣,’道人曰‘未也。’已片時則一赤輪如熔銀汁,盪潏而上,眼前五色盡滅,始知向所見影也。是為第二日哉!日輪漸高,溪源草木如畫。……”王士性寫日出貴在“如熔銀汁,盪潏而上”這八個字,霞光的色彩,初升之萌動,使日出達到奇異的境界。
清代邑人齊周華,對家鄉山水別有一番鍾愛之情,看的次數當然比一般人要多,他的《台岳天台山遊記》中寫觀日之景更為詳細生動,他在拜經台上“遠眺溟渤,水色連天,四顧空濛,杳渺無際。宿台中觀日,俟東方微明,但見金霞縷縷,間以青氣,日輪欲起,如金在熔,摩盪再三,始升天際。其初升也,體園忽長,等卵之欲流;其既升也,則仍然一規(園),色兼紅紫,輪如加大,及再升,反似漸小,卻光芒刺目,不可正視。……”
齊周華寫日出妙在“如金在熔,摩盪再三”這八個字,熔金化銀,其汁光芒四射,燦爛奪目,這就是日出偉大的瞬間。

詩歌贊詠

觀日出欣喜之餘,不少人開懷放歌,清朝有位實智和尚寫下一首七律“拜經台”:
智者當年禮石台,九旬談妙觀門開。
香雲不假人間散,花雨時從天上來。
佛塔鎮安塵劫盡,龍潭清鑒古今談。
忽然海月橫空起,照出山山如浪堆。

建築


從大雄寶殿旁上右階十餘步,即到金地藏拜經遺址。上築敞廳式瓦屋一間,高約二丈,供有金地藏坐像。右邊牆壁上嵌有「古拜經台」字樣的碑刻一塊。地面突出一塊長方形岩石,由面同凹下有腳印。傳說,當年金地藏就在這塊凸出的平台上拜經,該石即是跑拜時的墊腳石,因而留下了足印。以前在伏虎洞苦修的和尚,效金地藏拜經,拜〈華嚴經〉幾十年,也在地板上磨出了凹痕。

法師


現任住持聖明法師,五十餘歲,安徽省六安人,一九八三年出家,師從仁興法師,兼任安徽省佛教協會秘書長,九華山佛教協會副會長。
寺址∶安徽省青陽縣九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