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唐縣

延唐縣

延唐縣,古縣名,是唐天寶元年(742年)至後晉天福七年(942),今寧遠的一個重要縣,治於今寧遠縣冷水鎮下胡家村。轄今寧遠縣及新田縣全部和藍山縣西北小部分。

簡介


延唐縣(今寧遠縣),位於永州市寧遠縣城東偏南11千米的,冷水鎮培澤村南下胡家村北,西部約200米是由南向北流的泠江河。城地處泠江河的第二台地上。其東北角為九嶷山九峰之一的蕭韶峰。秦至隋朝開皇九年(589)為泠道縣名,天寶元年(742)為延唐縣,至後晉天福七年(942)止,延唐縣名稱共使用約190年。在唐代,城中一度建有道觀,故民間俗稱城為“延唐觀”。

歷史沿革


唐天寶元年(742),唐興縣(今寧遠縣)更名為延唐縣。
唐大曆二年(767),析北部置大曆縣,縣治於今寧遠縣清水橋鎮。
五代後梁,延唐縣更名為延昌縣。
五代後唐,延昌縣複名為延唐縣。
五代後晉天福七年(942),延唐縣更名為延熹縣。

寧遠縣歷史沿革


秦代,今寧遠縣境內設有舂陵、泠道二縣,是為建縣之始。
西漢時,今寧遠境內設營道、泠道二縣和舂陵侯國,屬零陵郡。初元四年(前45),舂陵侯國併入泠道縣。新莽王朝時,改泠道縣為泠陵縣,改營道縣為九疑亭。
東漢建武元年(25),恢復泠道、營道縣名。
三國東吳鳳凰元年(272),析泠道縣置舂陽縣。
晉朝永和年間,改舂陽縣為舂陵縣。
隋朝開皇九年(589),舂陵、泠道併入營道縣。
隋朝大業十三年(617),蕭銑改營道縣為梁興縣。
唐朝武德四年(621),改梁興縣為唐興縣;長壽二年(693)改為武盛縣;神龍元年(705)復為唐興縣;天寶元年(742),改唐興縣為延唐縣。
五代後梁時改為延昌縣;後唐時復為延唐縣。
後晉天福七年(942),改延唐縣為延熹縣。
北宋乾德元年(963),改延熹縣為寧遠縣,屬荊湖南路道州江華郡。
明洪武元年(1368),寧遠屬道州府。
洪武九年(1376),寧遠屬湖廣省永州府道州。
明崇禎十二年(1639)划境東北部南北二鄉十三里置新田縣,寧遠仍屬永州府道州。
清康熙三年(1664)設湖南省,寧遠縣屬湖南省衡永郴桂道永州府。
民國三年(1914),廢府留道,寧遠屬衡陽道。
民國11年(1922)廢道,設行政督察區,寧遠屬第七行政督察區。
民國16年(1927)划縣境北陽明山區及新田、祁陽、桂陽等部分地,設立陽明縣。
民國20年(1931)改陽明縣為陽明特別區,民國22年(1933)撤銷,原寧遠劃出地復歸寧遠。
民國25年(1936),國民政府頒布《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暫行條例》。
民國26年(1937)12月,寧遠縣屬湖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區。
民國39年(1940)4月第九行政督察區改名第七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寧遠仍屬第七行政督察區。
1949年11月17日,寧遠和平解放,縣人民政府成立。寧遠縣屬湖南省永州專員公署(后改為零陵專區)。
1952年11月並衡陽、零陵、郴州三個專區為湘南行政公署(設衡陽),寧遠縣屬湘南專區。
1954年7月撤銷湘南專區,恢復衡陽、郴州二個專區,寧遠屬衡陽專區。
1962年12月,恢復零陵專區,寧遠屬之。
1968年9月15日,零陵專區改設零陵地區,寧遠屬之。
1995年11月22日,撤銷零陵地區行政公署,成立地級永州市,寧遠屬之。
2000年,寧遠縣轄12個鎮、5個鄉。
2000年末,寧遠縣轄12鎮、5鄉。
2013年,撤銷舜陵鎮,建立舜陵、文廟、桐山3個街道辦事處。
2014年,撤銷保安鄉,設立保安鎮。
2015年7月21日,設立東溪街道辦事處,由文廟街道分出。
2015年8月26日,荒塘瑤族鄉更名為五龍山瑤族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