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湛銓
陳湛銓
陳湛銓(1916-1986),字青萍,廣東省江門市郊區外海鎮松園裡人。國學家、聯合書院中文系首任系主任。
生於民國五年(丙辰),父親陳旭良,赤名陳佐臣,居於香港經營商業,雖有盈利,但他為人樂善好施,積累不多。湛銓在鄉故居名“修竹園”,曾自號“修竹園主人”。
陳湛銓少年時即聰慧非凡。在鄉間受業於宿儒陳景度。景度自辦學塾,專教古典文學、詩歌、書法。湛銓除專攻之外,兼隨南山(外海鎮的鄰鄉)伍雪坡學習武藝,注重內功。行年十五,不幸遭逢父喪,未幾即家道中落,生活維難。
外海鎮陳氏,在清朝是名鄉大族,科名鼎盛;絕大多數是書香門第,歷來關心子女讀書。陳湛銓喪父后,雖然家境不好,但仍勉強就學,考入廣州禺山中學讀高中。他前者並未讀過小學和初中,除文科有較好的基礎之外,其他各主要課程都靠自己從頭學起。他是一個典型的苦學生,寄食在廣州寓居的七叔家中,僅得溫飽。由於湛銓勤學用功,領悟力強,在學校考試每得成績第一,爭取到免收學費的獎勵,故能完成高中學業。
陳湛銓對學習有鍥而不捨的精神,順利考入中山大學,攻讀中國文學系。在校期間,深得李笠雁、陳詢、詹安泰、古直等詩詞文學大家的賞識及悉心扶持。他對於經史百家及詩詞的造諧,更進一步登堂入室,老師同學,常稱之為“詩人”。他在中山大學畢業后,留校工作,並聘任校長室秘書兼任講師。當時他還未滿三十歲,得此待遇,是中山大學有畢業生以來的第一個人。
日寇侵華,廣州淪陷,陳湛銓隨中山大學遷往坪石、澄江等地。越年,在貴陽就任大夏大學文學院教授。后因避戰亂離開貴陽,轉到赤水。在那裡見知於陳寂園、尹石公、葉元龍、孫亢曾等前輩名家,煮酒論詩,結望年之交。
抗戰勝利后,陳湛銓回到廣州,同時大夏大學亦遷返上海。他頻年奔波,厭倦風塵,又考慮兒女年幼,本來不擬遠離鄉里。可是大夏大學在三說聘,情難推卻,終於赴任上海。後來廣東省教育廳長黃麟書籌劃創辦廣州珠海大學,因慕陳湛銓之名,特聘他回廣州任教。他亦希望能為顧地培育英才及照料自己的兒女,於是辭退夏大教席,任珠海大學中文教授,又到培正中學兼高中語文教師。他講課引證淵博,娓娓動聽,頗得學生敬重和信服。
1949年間,陳湛銓隨珠海大學遷往香港。並將學於學海書樓。後來蔣法賢在港籌辦聯合書院,禮聘他規劃建立中國文學系。至蔣氏去職時,他激於義憤隨之離校。
1961年,陳湛銓在香港創辦經緯書院,悉心致力教育,但後來受到客觀條件的困擾,辦了七年就結束了。
陳湛銓曾任浸會書院、嶺南書院的中文系主任。后因健康情況欠佳而辭退所有教職,但仍經常講學於學海書樓及香港廣播電台。並潛心述易賦詩。
陳湛銓的著述豐富,計有《周易乾坤文言講疏》、《周易繫辭傳講疏》、《詩品補註》、《莊周述要》、《陶淵明詩文述》、《元遺山論詩絕句講疏》、《杜詩編年選注》、《蘇詩編年選注》、《修竹園發稿》、《讀書札記》、《香港大嶼山寶蓮寺碑記》等。他還寫了大量的詩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