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皋村

鳴皋村

鳴皋村位於伊川縣城南,北距縣城18公里,南與嵩縣田湖接壤,東臨伊河,西瀕順陽河,洛欒古道和洛欒旅遊通道穿境而過。鳴皋鎮政府的所在地,是全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該村總面積約5.7平方公里,轄25個村民組,居住人口達1.4萬。

鳴皋古名鶴鳴鎮,因村南隔伊河九皋山,以《詩經》“鶴鳴九皋,聲聞於天”而得名。后改鶴鳴為鳴皋。

地理環境


該村隔滔滔伊河與九皋山相望,該村總面積約5.7平方公里,轄25個村民組,為鳴皋鎮人民政府所在地,居住人口達1.4萬;因《詩經·小雅·鶴鳴》中的“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而得名;因為南隔伊河與九皋山主峰遙遙相對,是觀瞻九皋雄姿的最佳位置,歷史上人們將其與《鶴鳴》一詩聯繫起來,稱作“鶴鳴鎮”,后沿用“鳴皋”為村名,直到今天;鳴皋村地處嵩、欒入洛要道,水陸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歷來為洛陽南部大門。

歷史文化


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已有先民活動,留下了眾多龍山文化遺跡。春秋時期,這裡更是“陸渾戎”的擇居之地。
春秋戰國時期,鳴皋屬晉地,秦晉兩國曾將居於甘肅敦煌一帶的“允姓之戎”遷入伊川地區,稱為“陸渾戎”,鳴皋由此形成較大村落。

風景名勝


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遺留勝跡無數。
五虎廟,又稱關爺廟,位於原村寨南門內,因塑有關羽等五虎上將而得名,現存正殿、卷棚等建築。
城隍廟,始建於明代,位於村東城隍廟衚衕,今存寢宮、東西廂房等建築,並有石獅一對,碑數通。
山陝會館,位於城隍廟東,建於清初,為山西、陝西商人旅居鳴皋經商會客之所,今存正殿,進深三間,雕樑畫棟,牆繪壁畫。
壽聖寺
壽聖寺
壽聖寺
位於順陽河畔,建於盛唐,到清末光緒34年,僧侶百餘,該寺孟彪,曾任當朝御前侍衛;號稱豫西大俠的王天縱,也出於該寺;為了弘揚佛教,於2005年由孟中恆等匠工再次修建。
南嶽廟
鳴皋南嶽廟
鳴皋南嶽廟
規模最為宏大的是其中的南嶽廟,又稱南嶽離宮。該廟佔地12畝,有山門、鐘鼓樓、南嶽正殿、四神殿等建築,無不氣勢雄偉。據傳此廟始建於北魏,孝文帝統一黃河流域后,遷都洛陽,發現天下五嶽已據其四,惟缺南嶽,就在洛南衡桃山修建南嶽離宮,就近祭祀。
伊川書院
伊川書院
著名的程門立雪就發生在這裡。是中原三大書院之一。伊川書院在培養人才和弘揚理學思想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中國教育發展史和中國思想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北寨門
北寨門
鳴皋村舊有古寨,寨設四門,南曰“望皋”,北稱“聽伊”,但歷經滄桑,現在僅存西、北兩門門洞。古寨北門經過人們的修葺,如今基本恢復了原貌,高大的門洞口,兩扇寬厚的木門是原來的舊物,上面鐵釘、鐵條密布,仍然非常牢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