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耳相傳

漢語成語

口耳相傳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kǒu ěr xiāng chuán,出自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口耳相傳,或逮後世。”。意思是口說耳聽地往下傳授,指文化一代一代傳下去。在句中一般作賓語;指口頭傳授。

釋義


口說耳聽地往下傳授。
詞語分開解釋:相傳:1.遞相傳授。2.長期以來互相傳說。

出處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口耳相傳,或逮後世。”

典故


口說耳聽,遞相傳授。魯迅《漢文學史綱要》一篇:“為眾所賞,默識不忘,口耳相傳,或逮後世。”亦作“口耳相承”。明.方孝孺《答王仲縉五首》之一:“數年來士大夫不察其實,口耳相承,猥有所稱引,愈久愈訛,遂以滋甚。”亦作“口口相傳”。《雲笈七籤》卷七二:“經云:‘知白守黑,神明自來。’是知玄為萬物母,聖人秘之,不形文字,口口相傳,知其訣者為仙耳。”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國朝文纂》我沒有見過,鐵氏次女的詩,杭世駿也並未尋出根底,但我以為他的話是可信的,——雖然他敗壞了口口相傳的韻事。”
口耳相傳
口耳相傳

用法搭配


例句

絕大多數古樂都是依靠民間藝人世代口耳相傳,保存下來的樂譜並不多。

用法

主謂式;作賓語;指口頭傳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