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魚鱗甲

中國古代重型鎧甲

中國古代重型鎧甲,魚鱗甲是軍官才能用的高級甲胄,春秋戰國即已出現,晚唐后取代明光鎧再次成為主戰的整體化的金屬身甲。

特點


編綴甲片的繩索隱藏在甲片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被銳器割斷的可能。甲片可以伸縮,伸縮后重疊在一起的甲片又再一次被疊加,整體防護厚度可隨彎曲度隨意調整。鋼甲片用繩索編綴在皮件上,穩定地構成一體,皮件又購成了最後一道防護屏障,在正面外來的鈍器的打擊下,表現為不是鬆散的個體,而是象板甲一樣的整體,在點面積上,對付象弓箭槍刺這樣尖銳的兵器,堅硬傾斜的甲面可使得箭頭槍尖擦身而過,整體防護力很高。
不同的串聯甲片方法和表面造型,鱗甲的防護功能也是完全不相同的,在來自下方的槍刺穿擊時,帶有弧面的甲片能提供翻轉功能,而平面鱗甲卻不能翻轉會被刺穿,鱗甲的翻轉會再次疊加甲片的厚度。刺殺的力道越大翻轉的機率就越大。翻轉的機率越大,就表示刺空的機率就越大。鱗甲的翻轉不是單片翻轉,而是整排翻轉。就象一道旋轉的門。隨著甲片的翻轉,刺殺的方向會隨之改變。
中國魚鱗甲
中國魚鱗甲
甲片之間的縫隙是由繩固定的,力小了,刺不進,力大了縱向的連接繩會斷開使甲片翻轉。縱向的聯接繩雖斷開,但甲片不會散落,還有橫向的繩聯接著,如果在同一片甲片上反覆刺殺,才能被刺穿。鱗甲的防護功能在展開時和收縮時,是完全不一樣的。展開時只有4片甲片疊加,在隨人體活動收縮時 高達8-10片疊加厚度。板甲是不能與之比擬的。除了收縮疊加增加裝甲的厚度的功能外,在正面錘擊下,同樣具有板甲的優點,這是被很多人忽略的地方,鱗甲的活動面是來自於人體穿戴的那一面,而不是象鎖子甲那樣內外都一樣是柔軟的,鱗甲的正面就是鐵板一塊,用手按壓下去你會發現它比板甲具有彈性,這種彈性是由最底層的襯底提供的。
鱗甲的製作材料決定了它被催毀的程度,不同的材料做出的鱗甲防護的效果決不相同。

其與札甲


札甲
札甲
中國徠札甲也是有層疊性的,但是它不能象魚鱗甲能夠翻轉,魚鱗甲伸縮自如全身都能照顧到,札甲自 由度不如鱗甲。
為了能照顧到活動面而犧牲了防護性,中國札甲製作更簡單而不象魚鱗甲製作更複雜。札甲的甲片是正排列,魚鱗甲是傾斜排列。魚鱗甲的葉片比札甲葉片小,所以抗折彎的能力就更強。魚鱗甲的每一個葉片都和襯底連為一體,構成又穩固又靈活的單元,連接繩更隱避而不易被割斷。札甲製作成本比魚鱗甲低,修復個更方便,札甲的連接繩要求比魚鱗甲高。還有個最大大的不同,甲片間的縫隙的緊密度,札甲是依靠繩索來紮緊的,魚鱗甲是依靠全甲的整體重量來壓緊的。鱗甲越重,由於垂直拉伸的關係,甲片之間的緊密度就越高,就越不易被矛挑開。

考古工作


秦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 驚現穿魚鱗甲的軍吏俑
從2009年6月13日開始,秦俑一號坑開始了第三次發掘。經過近一年的發掘工作,出土了120件陶俑以及大量精美的文物。秦俑一號坑考古發掘隊領隊許衛紅介紹說,這次發掘的一大亮點就是在第一組戰車后發現有一尊穿著魚鱗甲的軍吏俑。這是目前發掘出的級別最高的兵馬俑。
935片鐵片修復國內首件大魚鱗甲
這件大魚鱗甲屬首例國家文物科研項目,即“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出土鐵鎧的保護與復原研究”課題之一,它是徐州市漢兵馬俑館繼修復完整“札甲”后又一科研成果。全套甲衣僅有4種甲片,甲片一端平直,一端抹圓呈舌狀,長4.5厘米,寬4厘米,厚0.15厘米,用它編成的鎧甲甲片排列整齊緊密,有如魚鱗,故稱魚鱗甲。這件魚鱗甲共計用935片鐵甲片編綴而成。其中身甲16排計489片;肩兩幅計38片;披膊兩幅,每幅9排計198片;甲裙5排,每排42片計210片;整個甲的重量達19公斤。甲片以麻繩編聯,皮革襯裡,絲絹包邊裝飾,其甲裙和披膊可收縮。
在復原研究和對鐵甲片加固保護基礎上,還修復了其中的一號鐵胄。該胄體通高45厘米,筒徑22厘米,重約4.7公斤,全胄計用甲片7型13式共120片,使人體的頭顱和頸部皆處於防護之中。它是以絲帶編聯,局部裝飾性編紋,垂緣底部包邊,胄中心一孔安裝盔纓一類的飾物。這是我國修復的第一頂西漢實戰鐵胄,還有兩件小魚鱗甲(2000餘片)和小刀型魚鱗甲(3000餘片)正在進一步研究、複製之中。
大魚鱗戰甲穿在身上高1.76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