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印巴戰爭

克什米爾戰爭

第一次印巴戰爭是印度、巴基斯坦雙方關於克什米爾地區分治問題而引發的戰爭。1947年8月,印度、巴基斯坦分治時,蒙巴頓方案規定讓克什米爾人自由選擇歸併印、巴一方或宣布獨立。印度利用其分治時控制的克什米爾議會通過決議,宣布該地區歸屬印度。同年10月27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爆發了第一次戰爭。

印度參戰部隊有2個師及若干土邦部隊約40000餘人,巴基斯坦參戰的多為部落武裝約5萬人。印、巴軍隊經過1年多的爭奪戰,雙方傷亡慘重,勝負難分,后在聯合國干預下於1949年1月停火。印度方面控制了克什米爾地區三分之二的土地和四分之三的人口,其餘為巴方控制。這次戰爭沒有解決克什米爾歸屬問題。

歷史淵源


蒙巴頓將軍(L. Louis Mountbatten )
蒙巴頓將軍(L. Louis Mountbatten )
1947年2月1日,蒙巴頓【L. Louis Mountbatten 英國海軍中將、東南亞盟軍總司令(1900~1979) 】在倫敦正式接受了大英帝國駐印度總督的職務。任內提出關於次大陸獨立1948年6月 的“蒙巴頓方案”,將原英屬印度按居民宗教信仰劃分為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國,實行分治,該方案導致印巴分治和長期紛爭。

克什米爾


克什米爾是查謨和克什米爾邦的簡稱,位於南亞次大陸的最西北部,印巴分治前是英屬印度最大的土邦之一,面積約為21萬平方公里,人口約為500萬,其中穆斯林佔總人數的77.11%,印度教徒佔20.12%,余為錫克教徒和佛教徒。克什米爾地處亞洲心臟,周圍分別與中國、阿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接壤,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教派鬩牆


克什米爾
克什米爾
1947年,飽嘗了200年殖民統治的英屬印度獲得了獨立。隨著南亞次大陸上空“米字”旗的飄落,殖民統治印度整整兩個世紀的制度也隨之壽終正寢。在世期間,印度教徒(后建國印度)和“穆斯林”(后建國巴基斯坦)雖勾心鬥角,但礙於殖民統治者的威力,更多的是進行暗鬥。然而,隨著殖民統治者的離去,不同教派卻鬩牆翻臉,大打出手。原因出在原殖民統治者留下的遺囑——“蒙巴頓方案”埋下禍根。該方案按照宗教特點把英屬印度劃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而位於巴基斯坦北部和印度西北部的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並沒有明確,於是戰端隨起。

要地之爭


克什米爾對於二者——印度教徒(后建國印度)和“穆斯林”(后建國巴基斯坦)太重要了,因為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印度對此有著十分明確的認識,尼赫魯曾經說:“沒有克什米爾,印度就不會在中亞的政治舞台上佔據一個重要的位置。”同樣,克什米爾對巴基斯坦也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克什米爾俯瞰巴基斯坦,離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近在咫尺。巴基斯坦首任總理阿里·汗在評價克什米爾和巴基斯坦的關係時說:“克什米爾就像是巴基斯坦頭上的一頂帽子。如果我們允許印度取走我們頭上的這項帽子,那就會永遠受印度的擺布。”
於是,“蒙巴頓方案”在1947年8月一出台,在克什米爾的查謨地區便有20萬穆斯林居民被印度教徒殺害。在巴基斯坦的穆斯林聞知此事,;義憤填膺,10月下旬,成千上萬的穆斯林部落武裝分子徒步或騎摩托車從北、西和西南分三路進入了克什米爾進行“復仇”。由於克什米爾土邦政府中的印度教徒武裝缺少武器,所以穆斯林武裝沒有遇到大的抵抗,就先後攻佔了木澤弗拉巴德、烏里、巴拉穆拉、吉爾吉特等眾多克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傑城、拉喬里和諾歇拉待少數戰略要地,但也將其圍得水泄不通。
面對來勢洶洶的穆斯林武裝,身為印度教徒的克什米爾大君哈利·辛格驚恐萬狀。他立即致信於印度政府,向其救援。印度政府求之不得,把先頭部隊2個步兵營由新德里緊急空運到斯那加附近一機場。裝備精良的印軍一踏上克什米爾的地面,便迅速向斯利那城中進發,並很快從大君哈利·辛格的地方武裝手中接管了斯利那加的防禦。此時,穆斯林武裝已兵臨斯利那加城下,雙方在城郊發生了激烈交火。於是正式拉開了第一場爭奪克什米爾的帷幕。

印軍攻勢


印1軍司令Cariappa 和陸軍總長Zoji La
印1軍司令Cariappa 和陸軍總長Zoji La
印度為了奪回在克什米爾的主動權,之後又派出第161旅、第50傘兵旅、第19步兵旅和第7坦克,從查謨地區進入克什米爾參戰。印軍把兵力部署在兩個主要作戰方向上,即在斯利那加和查謨各部署了一個師的兵力。印軍以兩地為前進基地,向周圍巴基斯坦武裝發動了全面進攻。
11月初,印軍將兵臨斯利那加城下的巴基斯坦武裝擊退到距斯利那加城20多千米的沙拉登地區。印軍首次使用第7坦克旅的部分兵力,支援第161步兵旅,與巴基斯坦武裝在沙拉登展開爭奪戰。在坦克的掩護下,印軍士兵邊前進邊開火,給巴基斯坦武裝造成重大傷亡,印軍和巴基斯坦武裝在沙拉登地區的戰鬥僅僅持續了20分鐘左右,巴基斯坦武裝死傷慘重,約有500人被打死。
在查謨西部地區,印軍大批兵力趕到,並且接防了諾歇拉和唐格爾地區哈利·辛格地方部隊的守備。查謨西部地區位於皮爾潘札爾山的西南麓,區內有奇納布河和傑盧姆河的支流多山多嶺。印軍為了擊潰巴基斯坦武裝對諾歇拉的進攻,決定對巴基斯坦武裝的一個補給基地阿斯爾一克答拉進行襲擊,以收釜底抽薪之效。擔任這項任務的是一個代號為“查拉力量”的坦克機動分隊。在1948年1月8日夜間,“查拉力量”機動分隊向阿斯爾一克答拉補給基地發起進攻,坦克分隊突然向巴基斯坦武裝近距離直瞄射擊。面對這些來勢洶洶,無法阻擋的鐵甲怪物,巴基斯坦武裝驚慌失措。在印軍坦克火力的沉重打擊下,巴基斯坦武裝逃離阿斯爾一克答拉的補給基地,扔下大量物資以及戰死者的屍體。印軍解了巴基斯坦武裝對諾歇拉的包圍后,已牢牢掌握了戰場上的主動權,準備進一步打擊該地的巴基斯坦武裝。然而,戰爭進行到1947年底,由於克什米爾地區大雪封山,阻止了印軍的進攻行動。印軍主動提出聯合國調停,並藉機積極備戰。

突襲鏖戰


Harbakhsh Singh上校
Harbakhsh Singh上校
1948年3月17日清晨,印軍發動了新一輪進攻,以第7坦克旅開道,從查謨地區向西北的唐格爾巴在克什米爾西南的爭奪戰。翌日,印軍佔領了查謨西南重鎮唐格爾,解除了巴基斯坦武裝對查謨最直接的威脅。
4月,印軍又從諾歇拉向拉喬里進攻,以解拉喬里之圍。拉喬里是位於德維河上的一個軍事重鎮,在其南郊的德維河上有一座命名為班瓦里的大橋,是拉喬里南面的門戶。在這之前,巴基斯坦武裝雖然幾次攻佔拉喬里未果,但利用攻佔的班瓦里大橋等咽喉要地對拉喬里進行了嚴密封鎖。印軍要解拉喬里之圍,必須先奪取班瓦里大橋。在巴基斯坦武裝設防嚴密的情況下,印軍想從正面進攻談何容易。印軍認真研究了敵情后,隨決定以奇襲行動巧奪之。1948年4月8日夜,印軍奪取班瓦里大橋的戰鬥正式打響。與以往戰鬥槍炮齊鳴形成鮮明對比,印軍的進攻悄無聲息。在夜幕的掩護下,朦朧中看到印軍的十幾輛坦克開進河中,每輛坦克之後都跟著一群“黑壓壓”的步兵。在前進中印軍保持了最大程度的靜默,坦克在水中的行駛速度平均只有2千米/小時,步兵涉水也盡量避免弄出響聲來。就這樣,印軍神不知鬼不覺地前出到巴基斯坦武裝的橋頭陣地前,十幾輛坦克然後突然從河水裡冒了出來,猛撲敵陣地,以直瞄火力對巴基斯坦武裝的火力進行了“點名”,巴軍做夢也沒想到印軍會從水路向其發起進攻。由於打擊突然,加之印軍火力異常兇猛,巴軍還沒弄明白是怎麼回事,就成了炮下鬼。原來,印軍通過考查發現德維河水淺,勉強能通過坦克,為達成奇效,印軍決定“不走旱路走水路”,印軍的冒險得了回報,結果大獲全勝。還準備長期固守拉喬里的巴軍得知班瓦里大橋突然失守后,無心戀戰,稍戰即逃,印軍於4月12日從班瓦里大橋輕取拉喬里。印軍在取得西南和西部的勝利后,其先頭部隊已經抵達巴基斯坦邊境地區,平均距離巴基斯坦已經不足50千米,對巴形成了直接威脅。

攻防激戰


巴軍俘虜舉手向印軍投降
巴軍俘虜舉手向印軍投降
面對如此不利態勢,巴基斯坦總督真納命令巴正規部隊進入克什米爾地區,準備與印度一決雌雄。巴基斯坦增援部隊趕到克什米爾後,巴軍總數達到了5萬人,而印度軍隊也有4萬之眾。后兩軍在奔傑地區展開了激戰。奔傑是距離斯利那加西南73千米處的一個戰略要地,建在海拔3000多多米的高地上,易守難攻。戰爭先期,巴基斯坦武裝就對奔傑發起進攻,但由於守軍憑藉奔傑地勢險要,巴軍一直沒有攻下,巴正規部隊介入后,為奪回克什米爾腹地的主動權,巴軍再次向奔傑發起強大進攻。雙方均投入大量兵力參戰,奔傑地區一時炮火連天,血肉橫飛,彈片嘶叫。穆斯林士兵和印度教士兵的宗教熱情都被瘋狂的進攻和頑強的抵抗激發起來,怨毒恨火在每個人的心中燃燒。雙方不斷改變戰術,反覆衝殺,陣地幾易其手。奔傑像一台“攪肉機”,鮮血不斷滲透的山地上,遍布著支離破碎的肢體和雙方瀕臨死亡的傷員。兩軍都竭盡全力要戰勝對手,為此,雙方不斷投入新的兵力,戰爭規模逐步升級,但都一時難以戰勝對手,隨後戰鬥進入對峙狀態。

出奇制勝


印軍將領在討論作戰計劃
印軍將領在討論作戰計劃
在克什米爾北部,印軍實施了打通喜馬拉雅山連接克什米爾東西兩部分的要道的戰鬥。乍吉山口戰鬥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例。乍吉山口位於克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東北63千米處,是喜馬拉雅山脈的最低點。通過它有一條千迴百折的貿易要道,連接起了斯利那加和列城。從斯利那加到乍吉山口,先是一段可以通行卡車的公路,然後,由於山勢漸高和地勢複雜,就只有一條羊腸小道了。乍吉山口在地理位置上“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重要價值,使印軍認認到必須儘快地佔領該地。
印軍對乍吉山口的巴基斯坦武裝發動了第一次進攻,后又在14日早晨發起了第二次進攻,但均遭到失敗。印軍不甘心失敗,決定再次發起攻擊。印軍在總結前兩次教訓時認為,光使用步兵參戰,沒有坦克的火力掩護是無法奪取這一山口的,但是,要想使用坦克,就必須想法把坦克秘密從查謨運到斯利那加,然後再從斯利那加把坦克運到公路的盡頭,而後再從公路上沿羊腸小道發動進攻。從常理上說,這條運送坦克的道路並不適合坦克的通行,尤其是羊腸小道行人尚可勉強通過,而行駛坦克則難上加難。但印軍決定克服各種困難,把坦克開到乍吉山口當面上去。
印軍裝備的3.7英寸炮
印軍裝備的3.7英寸炮
擔任這次作戰任務的是第77步兵營,第7坦克旅則配合其作戰。為達成出敵不意,第7坦克旅的指揮官對坦克的運送進行了嚴密的偽裝:把所有的坦克的炮塔全部卸掉,坦克底盤和炮分開由拖車和卡車載運,用帆布一遮蓋看起來就像正常運送武器彈藥一樣。這不但迷惑了巴軍,同時也減輕了坦克經過橋樑時的重量。就這樣,印軍把至少7輛坦克秘密地運至公路盡頭一處秘密的坦克待擊地域內。之後,印軍把後有坦克炮塔重新安裝到車體上,恢復了坦克的原貌。並對公路盡頭到乍吉山口之間的羊腸小道進行了修繕,使這條只能通行人畜的小道勉強可以通行坦克。此外,印軍在待擊地域內還對步兵和坦克協同秘密進行了訓練。攻擊的時間初步確定,但是由於惡劣天氣作祟,印軍的進攻不但被迫三次推遲,而且由於乍吉山口連口降雪,山路變滑,印軍指揮官內部也發生了分歧。步兵指揮官指出,如此惡劣的天氣和地形,士兵不僅難於攀上山口,而且還會遭受不必要的傷亡,因而主張取消這次行地行動。但是,印軍另外一位卓越的指揮官——第7坦克旅旅長極力堅持這次進攻,認為利用這種天氣進攻正好能出敵所料,達成突然性。最後,印軍指揮機構決定,讓坦克部隊擔任主角,坦克在前面開道,步兵隨後跟進。 1948年11月1日上午10時45分,由7輛坦克組成的印軍攻擊部隊。雖然惡劣的天氣影響了坦克的行動,但是,印軍的坦克還是克服了山道雪滑的情況,不斷前進,並向巴軍目標猛烈開火。在印軍坦克突然而猛烈火力的打擊下,巴基斯坦武裝驚慌失措,由於沒有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巴軍無法阻擋印軍坦克的衝擊。巴基斯坦武裝在遭受了重大的傷亡后,敗下陣來。到下午2時,印軍就全部佔領了乍吉山口。印軍步兵在下午5時左右也陸續抵達山口。印軍從巴基斯坦武裝手中終於奪回了有著重要戰略價值的乍吉山口,打通了克什米爾東西的聯繫。

調解停火


戰爭進入1949年初,在聯合國多次努力下,雙方宣布停火,並按照當時實際兵力部署劃定了停火線。印度佔據了克什米爾全境五分之三的地區,人口約400萬。巴基斯坦只控制五分之二的地區,人口約100萬。按照停火協定,印巴雙方停火后應該舉行全民公決來決定克什米爾的歸屬。但由於印度和巴基斯坦從各自的利益出發,都拒絕撤出軍隊,使協定成為一紙空文。從此,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摩擦不斷,其歸屬問題成為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一個解不開的“死結”。

印軍勝出


印軍之所以能反敗為勝,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原因是多方面的,僅從作戰指揮方面講,印軍要略高一籌。首先,果斷出兵,盡佔先機。印軍在參加戰爭初期就果斷地投入佔優勢的正規兵力,一舉奪取了戰場主動權。而巴基斯坦在戰爭初期只動用穆斯林部落武裝,直到1948年印軍逼近其大門口時,才投入正規兵力,因而使巴基斯坦失去了良好戰機。其次,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在戰爭中,印軍多次創造性地使用坦克,利用出其不意的地點和方式打擊巴軍,打得巴軍措手不及,爭得好多戰略要地。第三,外交鬥爭與軍事鬥爭巧妙結合。1947年年底,由於氣候原因,印軍進攻受阻,便主動接受了聯合國調停,印軍利用外交鬥爭掩護其備戰。當來年春天利於進攻時,又重新宣布開戰,牢牢控制了作戰的節奏和主動性權。
圖片:
第一次印巴戰爭
蒙巴頓將軍(L. Louis Mountbatten )
1948年11月,印1軍司令K.M. Cariappa 中將和陸軍總長S.M. Srinagesh across Zoji La中將
Harbakhsh Singh上校向葬在克什米爾的Dewan Ranjit Rai上校敬禮
巴軍俘虜舉手向印軍投降
印軍Kulwant Singh 少將和Sen discuss准將正在討論作戰計劃
印軍裝備的3.7英寸炮
克什米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