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5條詞條名為在路上的結果 展開
- 2011年克里斯汀·斯圖爾特主演電影
- 傑克·凱魯亞克創作的長篇小說
- 劉歡、馬雲等CEO演唱歌曲
- 岳振國演唱歌曲
- 我在路上最愛你
- 黃學新演唱歌曲
- 歌手田田演唱歌曲
- 2008年穀錦雲執導電視劇
- 陳越演唱歌曲
- 花粥演唱歌曲
- 中韓2014年陳可辛導演愛情片
- 安徽廣播電視台節目
- 麥田守望者演唱歌曲
- 老狼演唱歌曲
- 美國2011年沃爾特·塞勒斯執導劇情片
- 2004年蔣愷、閻勤主演電影
- 電視節目因為是醫生主題曲
- iOS平台同名應用
- 8分鐘微電影
- 寶羅演唱歌曲
- 愛的旅途上
- 李棟導演實驗微電影作品
- 巧克力唱片音樂作品
- 至上勵合演唱歌曲
- 靈遁者著詩歌
- 尹航演唱歌曲
- 在路上(歌曲)
- 龍井說唱組合演唱歌曲
- 痛仰樂隊演唱歌曲
- 2013年龍輝導演微電影
- 阿牛和強子演唱歌曲
- 休思演唱歌曲
- 鐵道出版社出版刊物
- 甜品店樂團演唱歌曲
- 鑫玉兒演唱歌曲
- 2016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出版圖書
- 2014年寶雞市姜城中學學生導演微電影
- DIA演唱歌曲
- 2015年吉林特崗教師拍攝製作的特崗紀錄片
- 劉嘉亮演唱歌曲
- 汽車電視節目
- 旅遊衛視節目
- 陳才超演唱歌曲
- 張希演唱歌曲
- 2016年張霖編寫圖書
- 2012年王浩編寫圖書
- 柴強演唱的歌曲
- 呂晶演唱歌曲
- 佟宇演唱歌曲
- 瀟峰演唱歌曲
- 鍾純妍演唱歌曲
- 浩東演唱歌曲
- 阿右旗廉政微電影
- 東方駿演唱歌曲
- 京劇
- [美] 格洛麗亞·斯泰納姆所著小說
- 火龍演唱歌曲
- 2020年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書籍
- 中信出版社出版書籍
- 山東藝術學院國際藝術交流學院創作微電影
- 崔永元公益基金主題曲
- 組詩
- 另一組
- 在路上(微電影版)
- 在路上安卓版
在路上
傑克·凱魯亞克創作的長篇小說
《在路上》(On the Road)是美國“垮掉的一代”作家傑克·凱魯亞克創作於1957年的長篇小說。
這部小說絕大部分是自傳性的,結構鬆散,斷斷續續,描寫一群年輕人荒誕不經的生活經歷,反映了戰後美國青年的精神空虛和渾渾噩噩的狀態,被公認為60年代嬉皮士運動和垮掉的一代的經典之作。
從1951年4月2日到22日,20天的時間裡,傑克·凱魯亞克用一部打字機和一卷120英尺長的列印紙完成了《在路上》的初稿。凱魯亞克說他消磨在路上的時間有7年,但用於寫那部小說的時間只有3個星期。雖然《在路上》的書稿是即興創作出來的,但這本書他醞釀了4年,而且為了能出版花費了10年的時間,傑克曾經做過修改。
在路上
迪安
《在路上》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非迪安·莫里亞蒂莫屬,離經叛道的主題在他身上也體現得最為充分。因此,集反權威、反傳統、平民化和神秘主義於一身的迪安,無疑是“垮掉一代”精神的最好象徵。在迪安與薩爾相識前,他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蹲監獄,而且是個偷車的慣犯。在他們初相識之際,迪安便闡述自己對性的觀點,認為“性可是生活中唯一頭等重要而且神聖的事”。他先後三次結婚,周旋於已婚和未婚妻子之間,並在旅途中與其他女人隨意發生關係。他藐視權威,無視傳統,聽憑本能和個人意志的驅使,做事瘋狂而不顧後果,他那些“垮掉一代”的夥伴也常常用“瘋狂”這一詞來形容他。
薩爾
與迪安相比,敘述者薩爾顯然沒有那麼徹底地與舊世界決裂的勇氣和行動,他處於“舊情感”與“新情感”的矛盾中。一方面,他追隨迪安一伙人,種种放盪不羈的行為都少不了他的參與,在他身上可以看出反叛傳統道德和中產階級習俗觀念的精神。但另一方面,在這個人物身上,還可以看到他不止一次對傳統道德和習俗的眷戀,以至最終妥協和回歸。反叛的主題在薩爾身上首先體現在對過去的拒絕與否定上。在小說的一開始,薩爾便以一個對過去生活“萬念俱灰”的形象站在讀者面前,剛剛同妻子離婚恰又大病初癒,並在這種情況下與迪安第一次相遇。
同實際生活中的垮掉一代一樣,《在路上》里的這些人物也是一些蔑視政治權威、世俗觀念、傳統道德和法規法紀的離經叛道的青年人。在麥卡錫時代高壓而沉悶的社會裡,這些青年人感到了難以忍受的壓抑和束縛,總在尋求援脫。他們在美洲遼闊的大陸上瘋狂地開著快車無休止地往返奔波,就因為他們在尋求本能的釋放、自我的表達和精神的自由。他們吸毒、放縱性行為、沉浸於爵士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他們尋求靈魂解放的極端表現,而脫光衣服,赤身裸體,則是他們擺脫束縛的象徵性行為。不過,《在路上》並非僅僅在反映這些育年人如何挑戰主流文化,如何發泄對它的不滿並竭力擺脫其束縛。也就是說,它並不僅僅是在否定,更重要的是,它還致力於表現這些青年人在痛苦地探索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信仰。凱魯亞克的最深刻之處,也許還不在於他在作品中表現了垮掉一代極端的生活體驗,他們的反叛與追求,以及他們的仿徨與痛苦,而更在於他對包括他本人在內的由迪恩所體現的那種垮掉一代運動本身的思考。正是這種思考最好地表現了凱魯亞克和垮掉派作家們在精神上的不斷追求和對自身的永無止境地超越。
《在路上》小說中的生活在巨大的矛盾中的年輕人們,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反叛,與所謂的一切社會的“正統”和“秩序”決裂並且決不妥協,固執地獨自上路,拋開一切束縛性的枷鎖。瘋狂地尋找著出路、價值、愛情,或者其他。可是,選擇歸選擇,在實際的疲憊奔波在路上的過程中,他們終究還是會懺悔。向世俗的道德、責任、價值懺悔。乖孩子的路,病人的路,五彩的路,浪蕩子的路。任何路。那是一條在任何地方、給任何人走的路。到底在什麼地方,給什麼人,怎麼走?無從回答,沒人會回答。從某種意義上說,同樣是在寫人類共通的精神懺悔。《在路上》中體現的懺悔情緒、所反映的懺悔主題的產生,是有著多方面重要原因的,既有美國社會現實的混亂與荒誕的影響,又有西方文化歷史傳統的反思精神的作用,既有生命個體本身無法擺脫的矛盾困惑的原因,又受到作者凱魯亞克本身具有的深重的個性化的懺悔意識的制約。
如同別的經典作品一樣,凱魯亞克的書也反映了當時主流社會對待婦女的態度。小說中薩爾和迪安用諸如“腰子”、“小姐”、“賣弄風騷”、“肥碩”等詞語稱呼他們見到的姑娘和女侍者,實則表現出了男權社會對女性的輕視和侮辱。雖然凱魯亞克借薩爾之口幾次表達了他對這些婦女的同情,但他做得更多的卻是去適應,而不是改變。總之,《在路上》中的女性雖然不是整部書描寫的主要對象,但正是因為有了她們的支撐和襯托,書中的男性形象才會如此鮮活。垮掉一代的瘋狂和放縱才會如此真實地展現在讀者的面前。
《在路上》的創作本身就是自發性寫作的典範。從創作時間看,這部小說應該說是垮掉派的第一部傑作。這部小說,同其他垮掉派作家和詩人的創作一樣,明顯繼承和進一步發揚了惠特曼詩歌傳統,突出地表現出“自發性寫作”的性質和特點,使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該書具有濃郁的象徵主義色彩,這種象徵手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在人物生活變化的同時,也伴隨著季節的變化而例如,在紐約、南方和新奧爾良的時候正值春季,在衣阿華、內布拉斯加、丹佛、內華達、聖路易和印第安納的時候是秋季,而在布特、北達科他、波特蘭和愛達荷的時候就變成了冬季;第二,色彩意象和高度個性化的象徵主義;第三,宗教方面的象徵主義二在整個故事中,敘述者不斷追求的“它”,就是一個典型的追求形象。
《在路上》出版后名列暢銷書排行榜,除了1960年代初的遲滯,一直在美國和西歐國家銷量穩定。已售出300多萬本,在美國、日本、西班牙、法國、義大利和中國出版發行,被譯成25種語言。
這部作品對美國文學影響巨大,作為突破美國戰後保守文化、追求個性解放的破冰之作,凱魯亞克的《在路上》從各個方面影響了美國的文化藝術與價值觀念。1957年《在路上》出版后,凱魯亞克一夜成名。美國售出了一萬條牛仔褲和百萬台煮咖啡機,並且促使無數青年人踏上了漫遊之路。據2007年新聞顯示,本書仍以10萬冊的銷量在美國風行。
《在路上》中文版最初以“黃皮書”的形式在中國流傳,經過“文革”高潮時期的混亂流落到民間。一批經歷過“文革”造反運動的年輕人秘密傳閱著這些“黃皮書”,他們甚至手抄了這部幾十萬字的作品。儘管流傳的範圍並不大,僅限於北京、上海知青群體中的少部分人,但一些人被書中那些被禁錮的思想和情感所蠱惑。時為知青的芒克、彭剛等人在看了《在路上》后,甚至模仿著離開知青點,去四處流浪。當然,他們很快窮途末路,不得不求助於當地警方,才得以返回。這些人當中包括如北島、多多、芒克、趙振先等“今天派”群體。
美國批評家吉爾伯特·米爾斯坦:《在路上》將成為“垮掉一代”的迷惘《聖經》。
傑克·凱魯亞克
1922年3月12日,凱魯亞克出生於馬薩諸塞州洛厄爾,父母為法裔美國人,他是家中幼子。他曾在當地天主教和公立學校就讀,以橄欖球獎學金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結識愛倫·金斯堡、威廉·巴勒斯和尼爾·卡薩迪等“垮掉的一代”。大學二年級退學從事文學創作,並輾轉於美國海軍和商用航運公司等處。1950年,第一部小說《鄉鎮和城市》出版。1957年的《在路上》問世后,他成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他還著有《達摩流浪者》、《地下人》、《孤獨的旅人》和《孤獨天使》等作品。1969年10月21日,在佛羅里達聖彼得堡去世,享年4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