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三和鄉的結果 展開

三和鄉

安徽省淮南市下轄鄉

三和鄉隸屬於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區,位於舜耕山腳下,與市區僅一山之隔,東與大通區孔店鄉一線,南與曹庵鎮毗鄰,西與謝家集區楊公鎮、孤堆鄉接壤。全鄉區域面積68平方公里,據當地政府官方網站資料 顯示,該鄉總人口2.8萬人,耕地4.8萬畝,轄13個村,147個村民組。206國道貫穿其境,村村通砂石路,北距淮河4公里,南離合肥駱崗機場97公里,水陸空交通較為便捷。

行政區劃


歷史沿革
三和鄉[安徽省淮南市下轄鄉]
三和鄉[安徽省淮南市下轄鄉]
三和原名五叉路。相傳吳、鄒、徐三姓相爭,后經和解成為睦鄰,故名三和。解放前,三和鄉地區隸屬壽縣,1965年長豐縣建縣,劃歸長豐縣管轄。1970年成立三和公社,隸屬楊公區。1992年撤區並鄉,設立三和鄉,轄18個村,區域面積68平方公里。2001年三和鄉划魯崗、金嶺、益城三村歸長豐縣金嶺工業區管轄,后經並村減員為11個村。2004年6月三和鄉劃歸淮南市田家庵區管轄,同時金嶺工業區解體,嶺南、舜耕兩村由魯崗、金嶺、益城三村合併成,重新歸屬三和鄉管轄。
2006年代碼
340403200:~200洞山村 ~201王維村 ~202姚皋村 ~203橫塘村 ~204舜耕村 ~205土樓村 ~206西瓦村 ~207四店村 ~208嶺南村 ~209徐窪村 ~210大郢村 ~211三和村 ~212徐馬村。

氣候環境


三和鄉[安徽省淮南市下轄鄉]
三和鄉[安徽省淮南市下轄鄉]
三和鄉屬丘陵,由於北靠舜耕山,南接瓦埠湖,地勢北 高南低,崗澗交錯,缺水易旱。平均海拔高58米,土質為褐黏土,兼少量黃土。年平均氣溫為14--17℃,年平均降水量800毫米左右,年無霜期為200--250天。

經濟發展


該鄉耕地4.8萬畝,糧食作物以稻、麥為大宗,玉米、豆類、山芋次之,經濟作物有花生、油菜、棉花、大棚蔬菜、西瓜等,養殖業比較發達,享有淮南市“菜籃子、果盤子、米袋子、肉案子、魚池子”美譽。
國有、民營經濟蓬勃發展。淮南市偉業家具有限公司、淮南市山河木業有限公司、順輝錨固有限公司、金翔工貿有限公司等30多家企業入駐三和,礦業集團、淮化集團、聯華集團、金大陸集團、淮南市建築公司、路橋公司等一批有實力的大集團、大企業也在三和投資興業。個私經濟異軍突起,帶動了商業經濟的快速發展,集鎮規模急劇擴大。2004年,全鄉實現財政收入215.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219元,完成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1.2億元,工業增加值800萬元。

農業發展


該鄉是典型的農業鄉,鄉政府始終把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作為全鄉經濟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 全面實施“8641”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工程,認真抓好聯合湖萬畝優質水稻、小麥生產基地建設;做大做強以草莓、紅菱、花卉為主的特色農業,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重點抓好史院、澗壩兩村無公害草莓、仇咀千畝紅菱和史院村花卉苗木基地建設。大力扶持水產品精養產業發展,鼓勵 種養大戶發展,積極發展抗災農業,擴大節水經濟作物面積,實現高崗易旱地區糧食增產。認真抓好畜禽疾病防治,有效地控制了畜禽各類疾病的發生。 2007年,全鄉糧食總產量19339噸,水稻種植面積24000畝,產量11299噸;棉花種植2010畝,產量51噸,小麥種植面積22000畝,產量7304噸;油菜種植面積2010畝,產量305噸;大麥種植面積2000畝,產量261噸,農作物較往年有較大增長,農業生產取得了全面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