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僑機工
支援抗戰華人群體
南僑機工是指抗戰時期,從東南亞各國華人子弟組成的“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他們從各個地區先後回到了祖國,為支援抗戰做出了重要貢獻。後人為紀念“南僑機工”的功勛,修建了“南僑機工紀念碑”。
南僑機工,基本由東南亞地區的華僑組成,共3000多人,分別由前後約9批回國支援抗戰,為抗戰做出了特殊的貢獻。他們歸國后,主要從事滇緬公路的運輸和汽車維修等工作。
抗戰爆發后,日軍侵略沿海城市,國民政府集中了陸軍精銳於上海與敵展開了激烈戰鬥,上海是當時中國的重要工商業城市——經濟重鎮。由於日軍的侵略,沿海的大量工商業工廠和銀行等,紛紛從沿海遷往內地,中國守軍的殊死抵抗,為這些工商業工廠和銀行的搬遷爭取了一定的時間。其中大批工廠就遷到了雲南昆明,由於地處大西南,昆明就成為了抗戰的大後方。當時在昆明重建的工廠就有幾十家之多,主要從事鋼鐵和軍工產業。伴隨工商業工廠等一同遷徙的還有大量的人員,西南地區人口猛增。但是當時中國的軍工生產能力比較落後,可以製造一些良好的輕型武器,但是像飛機和坦克、卡車等重型裝備,則依靠外界援助或者對外購買;還有生產原料和遷徙人員的日常生活用品。
中國當時沿海重要港口基本都失陷,而西北公路和滇越鐵路也由於國際局勢的變化,先後斷絕。國民政府考慮了可能出現的上述危機,於1938年年底修建了一條從昆明至緬甸的公路,公路和緬甸的中央鐵路連接,直通緬甸的仰光港,這就是滇緬公路。本來公路是為了搶運國際援助和國外購買的物資而緊急修建的,但是在公路竣工后,公路就成為了當時中國和外界聯繫的重要公路,不僅要負責搶運軍事物資還要運輸工業生產原料和大後方人民的生活物品。
國民政府成立了“西南運輸處”負責相關運輸事務。而運輸處成立以後的第一要務便是大量地招募和訓練司機,於是,大量的司機被政府派遣至緬甸仰光接車,將國外援助和購買的汽車、卡車等組裝完成,並且載上物資,駛回西南大後方。有了汽車,滇緬公路才能發揮作用,從1939年至1942年的三年期間,滇緬公路一共搶運回國一萬三千多輛汽車。當汽車有了保障的情況下,司機嚴重匱乏的情況便出現了,這時旅居海外的華僑向祖國伸出了救援之手。東南亞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在得知祖國需要大量汽車司機和修理人員之後,發出了“南僑總會第六號公告”,號召華僑中的年輕司機和技工回國參加抗戰,與國家一同戰鬥。通告馬上得到了響應,眾多愛國華僑踴躍報名,有的甚至放棄了當時的優越條件,當時志願回國援助抗戰的華僑前後共有3192人。他們被稱為“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先後9批回國。
離別之時,出現了諸多父母送子、妻子送郎的場面。根據當年第二批回國的南僑機工,王亞六老先生的回憶,當時在新加坡的碼頭馬六甲,送別場景人山人海,連當時很多外國友人也來送行,那一批回國的南僑機工共500人左右,他們站在船的一邊揮手告別,船都歪了。
當南僑機工們到達大後方之後,都要進行兩個月左右的軍事訓練,根據老人回憶,這些知識之中,防空知識最為實用,防空知識在他們以後於滇緬公路上搶運物資之時,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拯救了很多機工的生命。在前面幾批南僑機工已經投入到緊張的運輸工作和修理工作的時候,後面幾批南僑機工們也緊跟著前往祖國。
由於抗戰形勢的越發嚴峻,大後方新組建的軍隊也要通過運輸隊,將他們送往前線,投入戰鬥。大西南的路崎嶇難走,公路穿行於崇山峻岭之間,南僑機工們在之前的工作中,大多是在城市的道路上開車,可是到了大西南地區之後,就得掌握在崎嶇的山路上行車的技術。因此,在行車過程中,事故也會偶爾發生,車毀人亡。
由於滇緬公路的繁榮,帶動了滇緬公路的道路上的經濟發展和西南大後方地區的經濟發展,至今在原滇緬公路的幹道附近,還依然能找到諸多食宿行業,有的著名的食宿商店面前的車輛絡繹不絕,甚至能前後相連大約一公里。根據介紹,當時大後方的運輸業十分繁榮,車輛來往頻繁,晝夜不停,很多商人紛紛購買汽車、卡車等前往國外購進棉、紗等相關大量生活或日常生產物資,回國銷售,而賺取較多的利潤。運輸帶動了當時經濟的繁榮,卻存在一定的畸形繁榮的趨勢。
據說當時公路上很多人都能一眼就認出南僑機工們來,對他們印象深刻。因為他們總是比較有講究的,尤其頭髮總是一絲不苟。根據原南僑機工翁家貴老先生說,當年他們睡覺時都會在頭上罩一個網兜把頭髮紮起來,不使頭髮散掉,早起之後只要進行簡易的梳理就可以了。
當時,國民政府給南僑機工的工資比較高,再加上偶爾家中還會有些錢寄過來,所以當時的南僑機工的小夥子們總是把自己整理的很有精神,當時許多人都覺得這些小夥子們,儀錶堂堂、有文化水平,並且有不錯的工資收入,所以當時很多人都願意將他們招為乘龍快婿。據說當時三分之一的南僑機工們與當地的女生們共結連理。
滇緬公路運輸的黃金時期,沒有延續一個很長的時期,由於日軍侵略的加劇,東南亞和中國國土的逐漸淪陷,日軍已經可以對滇緬公路的全線進行空襲了。一開始敵軍就想方設法要將公路切斷,斷絕外界的援助和當時中國與外界的聯繫。為了有效的斷絕公路的運輸,日軍重點在公路的咽喉要道進行轟炸,也對來往的車輛進行轟炸。道路兩旁的居民們為了保衛滇緬公路也進行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昌淦橋架設於瀾滄江上、惠通橋架設於怒江之上,這兩座橋樑是敵軍攻擊的重中之重,滇緬公路關係重大,一刻也不能停止運轉,兩座大橋幾經破壞,在敵空襲之後,搶修隊便馬上開始修復工作。1941年1月,日軍飛機第14次轟炸昌淦橋,這座滿目瘡痍的大橋被徹底炸斷。得手之後,敵通過電台宣布,滇緬公路斷絕,3個月內無通車希望,一時緊張的氣氛開始蔓延,但在不久之後,滇緬公路即恢復了運輸和通車,南僑機工們其他運輸隊伍立即投入了緊張的運輸工作。
原來搶修隊已經事先考慮到大橋可能在敵人越發頻繁的轟炸中被炸斷,所以已經想到了替代辦法,採用空汽油桶和木板做成渡船,然後司機們只要將汽車開上渡船,在將渡船拉過河即可。後來,又使用了空汽油桶和渡船所搭建起來的浮橋以提高通行能力。當“渡船”搭建好后,第一個上“渡船”的正是南僑機工中的王亞六老先生。老先生安全地將車駛過了瀾滄江。
在運輸過程中,車隊經常也遭遇敵機的轟炸,南僑機工的司機們,要冒著敵機的轟炸在崎嶇難行的上路上開車,便更難了。當時公路修建之後便立即投入使用,並非如現在的現代化公路一樣。有的南僑機工便在空襲中壯烈犧牲。高強度的運輸任務和緊張的生活,加上汽車也有時穿行於氣候條件惡劣的地區,南僑機工們也有些因為疾病而犧牲。
為了提高公路的通行能力,國民政府的交通部先後花費巨資,購買先進設備和物資,準備將滇緬公路鋪設成柏油路面。1942年3月,正當公路的西面的路段進行鋪設的時候,日軍對緬甸發動了突然進攻,仰光港的大批沒有來得及運輸的物資被日軍繳獲,隨後日軍向北推進,並且打敗了前來保衛的中、美、英聯軍,5月攻入雲南境內佔領了怒江以西的地區。1942年5月以後,滇緬公路的運輸徹底斷絕,公路上原本繁忙的司機和車輛變得多餘了起來,南僑機工們和眾多司機則被解散。突然的失業,使得南僑機工們十分狼狽,在大後方舉目無親,再加上東南亞地區也基本被日軍佔領,無法再回去。所以在1942年的下半年,南僑機工們基本都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清苦的歲月。一些南僑機工們便是在那段日子中成了家。
好在當時汽車司機們找工作並不算是一件難事,南僑機工們大多都找到了一份賴以謀生的工作,直到抗戰的勝利。
1985年,雲南省政府,在昆明西山為南僑機工們修建了一座“南僑機工抗日紀念碑”碑高9米,大理石貼面。以此來紀念那些毅然回國為祖國抗戰服務的華僑赤子。紀念碑的碑文上這樣寫道“當年回國服務的南僑機工共有三千多人。有一千多人因戰火、車禍和疾病 為國捐軀,另有一千多人在戰後回到居住國,而剩下來的一千多人則一直留了下來。目前,倖存者不及百人……”。陳嘉庚先生生前一直對那一千多名南僑機工的犧牲感到不安,他囑咐後人,每隔幾年要去雲南昆明代他祭奠那一千多名長眠於雲南的華僑青年。2002年清明節,雲南電視台拍攝了陳嘉庚先生的孫子陳立人先生來到昆明祭奠南僑機工,並且和南僑機工們的後人見面的情況。
如果滇緬公路意味著抗戰的物資保障,那麼那些歸國服務的南僑機工們就是運輸這物資的人,1939年至1942年的三年時間,滇緬公路一共搶運了50多萬噸軍需物資和1萬5千多量汽車還有那些無法統計的其他物資及用品,根據統計,抗戰中中國軍隊的物資和裝備幾乎有一半是通過滇緬公路運進來的,而運輸著這些物資的汽車,正是由南僑機工們和其他司機一起駕駛的。他們為抗戰做出的貢獻,正如“南僑機工抗日紀念碑”底座上書寫的四個大字“赤子功勛”。
2005年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在原滇緬公路中國段的終點——畹町,建成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紀念碑高懸雲空,直指蒼天,氣勢雄偉,俯瞰著滇緬公路。
2020年1月8日,在北京舉行由中國新聞社主辦的“2019全球華僑華人年度評選”頒獎典禮,南僑機工群體獲得組委會特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