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瓶

古瓶

《古瓶》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

簡介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藝術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之巔峰。

原文


淄邑北村井涸,村人甲、乙縋入淘之。掘尺余,得髑髏。誤破之,口含黃金,喜納腰橐。復掘,又得髑髏六七枚。悉破之,無金。其旁有磁瓶 二、銅器一。器大可合抱,重數十斤,側有雙環,不知何用,班駁陸離。瓶亦古,非近款。既出井,甲、乙皆死。移時乙蘇,曰:“我乃漢人。遭 新莽之亂,全家投井中。適有少金,因內口中,實非含斂之物、人人都有也。奈何遍碎頭顱?情殊可恨!”眾香楮共祝之,許為殯葬,乙乃愈;甲則不能復生矣。顏鎮孫生聞其異,購銅器而去。袁孝廉宣四得一瓶,可驗陰暗:見有一點潤處,初如粟米,漸闊漸滿,未幾雨至;潤退,則雲開 天弄。其一入張秀才家,可志朔望:朔則黑起如豆,與日俱長;望則一 瓶遍滿;既望,又以次而退,至晦則復其初。以埋土中久,瓶口有小石粘口上,刷剔不可下。敲去之,石落而口微缺,亦一憾事。浸花其中,落花結實,與在樹者無異雲。

註釋


據《聊齋志異》鑄雪齋抄本
涸(hé貉):水干。
髑髏:死人頭骨。
合抱:兩手合圍。
班駁(bó伯)陸離:顏色錯雜。
款:款式、樣式。
新莽之亂,公元八年,王芥篡漢自立,改國號新,在位十八年。
含斂之物:古代喪禮,放在死人口中的金玉之物。
香楮:指焚香燒紙。
顏鎮:顏神鎮,在今青州市西南。見《青州府志》卷四。
袁孝廉宣四,袁藩,字宣四,淄川縣人。康熙二年舉人。見乾隆《淄 川縣誌》。
志,通“耪”,記。朔:陰曆每月初一。望:陰曆每月十五。
既望:望日的后一天,即陰曆每月十六。
晦:陰曆每月最後的一天。

譯文


淄川縣城北村中,有口水井幹了。村中有甲乙兩人縋著繩子下到井中淘井。挖了一尺深,發現一具骷髏,不小心,將頭打破了,嘴裡含著塊黃金,兩人十分喜歡,將金子收到腰包里。繼續往下挖,又挖出六七具骷髏。兩人貪心不足,希望還有金子,便把這些骷髏頭全都打碎,卻再也沒有。只發現旁邊有兩個瓷瓶、一件銅器。銅器有一抱大小,幾十斤重,兩側有雙環,不知是幹什麼用的,銹跡斑斑。瓷瓶也很古老,不是近時的式樣。甲乙兩人出井后,突然死了。一會兒,乙又蘇醒過來,開口說道:“我是漢代人,遭逢王莽之亂,全家人投井而死,正好有點黃金,因此含在口中,並不是含斂之物,每個人都有。為什麼把頭顱全都打碎了?實在可恨!”大家聽了,趕忙焚香燒紙禱告,並許願重新殯葬,乙才好了。甲卻再也沒有活過來。
顏鎮孫生聽說了這件奇異的事,將銅器買了去。孝廉袁宣四得到一個瓷瓶。這個瓷瓶能預報陰晴天氣。只要見瓷瓶上開始有一點濕潤的地方,最初像米粒大小。越來越大,不長時間天便會下雨;濕潤的地方逐漸消退,就雲開天晴。另一個瓷瓶被張秀才家得到。這個磁瓶能顯示日期。每月初一,瓶上便起一個黑點,與日俱增,到了十五,黑點便布滿了整個瓶身;過了十五,黑點又逐漸減少,到了月底最後一天,黑點全部消失,恢復為原來的樣子。因為埋在地下久了,瓶口處粘上了一個小石粒,怎麼刷也剔不下來,便用東西敲打,結果石粒下來了,把瓶口也打了個小缺口,也算是一件遺憾的事。據說將花泡在瓶中,花開花落,結的果實和樹上結的沒有兩樣。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他出身於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父親蒲槃原是一個讀書人,因在科舉上不得志,便棄儒經商,曾積累了一筆可觀的財產。等到蒲松齡成年時,家境早已衰落,生活十分貧困。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