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起源說

非洲起源說

徠英國科學家利用基因手段證明,澳大利亞土著源於非洲。這個結論有可能會結束有關人類起源究竟是“非洲起源”還是“多地區起源”的爭論,表明地球上所有膚色的人種均為5萬年前非洲人的後裔。

基因線索


非洲起源說
非洲起源說
對於人類起源問題,目前國際學術界有很多理論。最著名的包括“非洲起源說”及“多地區起源論”。非洲起源說認為,人類共同的祖先來自於5萬年前的非洲。多地區起源論則認為人類是在世界不同地區分別完成的起源和進化。而非洲起源說最大的理論障礙就是如何解釋澳大利亞土著的起源,因為在澳大利亞所發現的一些頭骨化石和殘留工具,與那些生活在南亞沿海地帶非洲早期移民有著明顯的區別。
澳大利亞四面環水,孤立在波濤洶湧的汪洋大海之中,其土著居民更是別具一格。他們有著寬鼻子、厚嘴唇、深色的眼睛、棕色的皮膚、頭髮為波浪形。持非洲起源說的人類學家認為,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頭髮為波浪形,與非洲黑人非常相似,應屬非洲人種。另外一些學者則認為,澳大利亞人與歐洲人一樣,有著發達的體毛和狹窄的鼻子,其體征接近歐洲人,因此他們應是來自歐洲。還有的學者將澳大利亞的凱洛爾人頭骨和印度尼西亞的瓦賈克人頭骨相比較,發現兩者大同小異,據此認為澳大利亞人是由亞洲現代人發展而來。也有的學者認為,澳大利亞土著是由早期的移民者與當地的直立人雜交繁殖所產生。
劍橋大學安格利亞魯斯金大學的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分析了澳大利亞土著居民和來自新幾內亞的美拉尼西亞人的線粒體DNA(母系)和Y染色體DNA(父系),並提取了現代土著人及亞洲人群的血樣,然後比較各種不同的DNA譜系。研究人員假設了一個DNA的平均變化率,通過計算DNA樣本的變化,可以追溯出人類起源的分支交匯點,並可計算出人類祖先到達世界各地的時間表。結果顯示,澳大利亞人共具有四個DNA分支,而這四個DNA分支的祖先都是距今7萬年前至5萬年前的非洲現代人。最新的研究還顯示,澳大利亞土著人的遺傳基因中,沒有來自直立人的遺傳基因特徵,這表明,澳大利亞的早期移民並沒有與直立人雜交繁殖,他們與其他歐亞大陸上的人有著共同的祖先。
科學家推測,5萬年前,當亞歐大陸板塊仍連接在一起時,非洲人首先遷移到了歐亞大陸。當時的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之間沒有像今天這樣深的海洋,海峽之間也很狹窄,直到8000年前,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之間的陸橋才被海洋淹沒。早期的定居者可能是穿越了澳大利亞和鄰近的新幾內亞島大陸橋,到達澳大利亞定居下來。
領導該項研究的安格利亞魯斯金大學的福斯特博士表示,科學家早就猜測澳大利亞土著人與新幾內亞人有著共同的祖先,但由於化石記錄的結果差異太大,一直難於證明。這次最新的研究結果首次發現了他們之間的基因聯繫,證明他們均源自非洲。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最新的研究結果為人類起源的“多地區起源論”敲響了喪鐘。

現代人的起源


徠非洲起源說
徠非洲起源說
關於現代人的起源,有兩種理論:一種是“單一地區起源說”,這種理論認為現代人是某一地區的早期智人“侵入”世界各地而形成的,這個地區過去被認為是亞洲西部,近年來則變為非洲南部;另一種是“多地區起源說”,這種理論認為亞、非、歐各洲的現代人,都是當地的早期智人以至猿人演化而來的。
1967年,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授艾倫·威爾遜和薩里奇共同提出了分子鐘的假設,其結果是人屬與黑猩猩屬分離的時間在距今500 萬年前(當時根據化石證據得出的年代中距今1400萬年以上)。這個研究組選擇了其祖先來自非洲、歐洲、中東和亞洲的婦女,以及新幾內亞的澳大利亞的土著婦女共147人,根據她們生產嬰兒時的胎盤,發現不同類型的線粒體DNA,有些互相接近,有些則差別很大。
據此,他們做了一個表示其相互親緣關係的“系統樹”。結果是這株“樹”來自單一的共同祖先,而後很快分成兩支,一支的線粒體DNA都是從非洲祖先而來的個體;另一支則來自非洲、亞洲、澳洲、高加索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祖先。對於這種情況的最簡單的解釋是,其共同祖先來自非洲。根據已知的線粒體DNA突變的速度,計算其年代為距今14萬-29萬年,平均為20萬年。
1987年初,卡恩·斯通金和威爾遜等人提出,將所有嬰兒的線粒體DNA向前追蹤,最後會追到大約20 萬年(14萬-29萬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個婦女,即現今全世界人的祖先。大約在13萬年(9萬-18萬年)前,她的一群後裔離開了其生活的非洲家鄉,分散到了世界各地,代替了當地的土著居民,最後在全球定居下來,演化成了現代的不同人種。於是有人把這種理論叫做“夏娃理論”
近25年來(自1990年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現代人約於5萬年前離開非洲分散到世界各地,並逐漸取代當地土著人種。近期,隨著基因測序技術迅猛發展,人類遷徙歷史研究進入新領域。英國牛津大學統計基因組學助理研究員喬治·巴斯比(George Busby)推測,自人類大規模遷出非洲之後,尤其約1萬年前,人類遷徙與融合遠比科學家預想的更複雜、更頻繁。
研究人員發現,將基因組測序技術運用到人類歷史研究領域有望取得新進展。基因並不會隨生物死亡而消失,相反存留在骨架化石中的基因會隨時間自主降解為碎片,而這正契合現代基因測序技術的需要。通過對古化石中基因的測序,學者發現非洲走出的古人類並非取代了原住尼安德特人,而是與之共存並通婚融合。亞洲的化石基因同樣證明,另外一支非洲古人曾與當地丹尼索瓦人通婚。另外,通過對基因的分析有助於研究各地人口遷移動態。如基因研究發現,約8000年前歐洲農業革命時期的大規模移民遷徙,將印歐語系語言從俄羅斯帶入歐洲大陸。而古代人種進一步大融合發生在3000年前,大量歐亞混種回到非洲,組成了非洲基因組鏈條中4%~7%的基因數據。對現代人基因的分析研究更是表明,近2000年間大陸間及其內部的人口遷移十分頻繁,如13世紀蒙古擴張在亞洲及東歐留下大量基因等。
巴斯比認為,各人種在基因學上均由現代人族群和不同遠古祖先混雜而來。基因序列證明,鑒於遷徙活動自始至終遍及整個人類歷史,沒有哪一個人種的血統來自單一祖先或地域。而這種同源性,在移民問題頻繁出現於政治議程中的今天,更加引人深思。

化石證據


化石是1967年在衣索比亞西南部的奧莫河附近出土的。其中一塊化石被考古學家稱為“奧莫1”,它包含了部分頭骨化石和身體骨骼化石;從河對岸出土的“奧莫2”上,人們則發現了一塊更大的頭骨,但是沒有找到骨骼化石。遺憾的是,根據找到的化石,考古學家無法拼出一張完整的臉。
儘管“奧莫2”比“奧莫1”顯得更原始,但科學家還是把兩塊化石歸為“智人”(現代人的學名),並估計它們的年齡在13萬年左右。
經過近些年的研究,科學家們終於確定,這些骨骼化石的年齡在19.5萬年。
在兩塊化石出土以後,曾在考古界引起不小的學術爭論。一些專家堅持認為,兩塊化石並非來自同一時期,因為“奧莫1”顯然比“奧莫2”更“現代”。
在17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上,來自澳大利亞和美國的3名地質學家組成的科研小組統一了認識。由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地球科學研究院的伊恩·麥克杜格爾牽頭的科研小組撰文提出,他們採用氬同位素測定法,通過同位素的衰減度確定化石沉積的年份。結果顯示,兩塊化石來自同一沉積岩層,它位於橫跨奧莫河的100米深的地下。
科學家最後的結論是,“奧莫1”和“奧莫2”均生活在距今19.5萬年前,正負誤差5000年,因此“‘奧莫1’和‘奧莫2’是迄今發現的最為古老的現代人化石”。至於“奧莫2”顯得更久遠,則是因為骨骼來自不同但是有重疊部分的族群。
在人類起源的問題上,有人科的起源和智人的起源。從目前的考古成果來看,對於人科的共同祖先約700萬年前至500萬年前起源於非洲,學術界並無太大爭論。
然而“非洲起源說”缺乏至關重要的化石證據。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科學家沒能在非洲智人起源的關鍵階段———距今30萬年前至10萬年前找到較為完整且生存年代明確的智人化石。直到1997年赫圖化石出土。而奧莫化石年代的確定,無疑為“非洲起源說”提供了新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