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甸子墓地

大甸子墓地

大甸子墓地,在內蒙古赤峰市(原昭烏達盟)的西拉木侖河以南,距今年代約為公元前1695—1735年,相當於歷史紀年的夏代。

簡介


大甸子墓地,在內蒙古赤峰市(原昭烏達盟)的西拉木侖河以南,自1960年發現距今4000年左右的夏家店下層文化以來,考古工作者一直在尋找這種文化的墓地。直到1974年才在敖漢旗大甸子子村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旁發現了它的蹤跡。經過多年工作,在大甸子墓地先後發掘了800多座墓葬,於些刊出的彩繪陶器皆選自這處墓地的發現,多數照片是末曾發表過的。

墓葬群


大甸子墓地均勻為長方形土坑堅穴墓,無論大小都是頭向西北,在不到1萬平方米的範圍內密集排列了800多座墓葬,井然有序,墓與墓之間罕有打破關係,可見當時墓地表面必設有標幟,是在有管理狀態下使用的。

隨葬物


幼童小墓長1米左右,成人墓長2米左右,少數隨葬豐厚、禮遇隆重的墓長達3米,甚至4米。一般成人男女都是單人葬。墓中隨葬有陶器或隨身佩帶的物品。隨葬陶器的墓有600餘座,最少的為1件,最多的達12件。器類有鬲、爵、鼎、罐、尊等,共計1600多件。器高多在20厘米左右,多為泥質陶、燒制火候低,不堪實用,明顯具有冥器性質。
隨葬陶器通常是以鬲、罐為一組,一般成人多用一組,禮遇隆重的才用二組成三組。隨葬陶、爵這兩種酒器的只見於13座墓,爵形態與河南出土的夏代晚期的、爵基本相同。大甸子墓地據碳十四測定年代約為公元前1695—1735年,相當歷史紀年的夏代。
大甸子墓地出土的陶器有200多年保存著較為完整的彩繪紋飾。這些彩繪紋飾都是用紅、白兩色繪於燒制完成的器物表面,紅然顏料為硃砂和氧化鐵,白色顏料為碳酸鈣。從紋飾笑道的疾徐頓挫、轉折變化中可辨認出是用毛筆畫的。陶器底色為黑色,紋飾便是在黑底色上繪出的。多數是先畫白色主紋,再以紅色勾勒或填塗餘地,紅白兩色間留出均勻線狀的黑底色,襯托得紅白兩色分外鮮明,具有濃烈的時代特色。
紋飾均是依據器物的不同部位分為主要畫面與邊緣畫面。主要畫面施中心紋式,國緣車面用輔助紋式。為適應畫面特殊形狀也有的作適形的單元結構。紋式的基本因素是“C”形和“S”形的“捲雲紋”,以此構成各式不同的單元內容,多數為二方連續的構圖。有少數單獨設計的獸面紋圖案,雙目對稱,形似青銅時代的饕餮紋。凡此種種皆為純熟精當的商代銅器花紋的先驅。
大甸子墓地夏代紋式的發現,有助於說明中國青銅器上的施紋程式和某些圖案結構早在商代以前就已經達到了成熟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