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溫泉村
福建省安溪縣蓬萊鎮轄村
溫泉村地處蓬萊鎮政府駐地西北13公里處,龍潭溪東岸,海拔142米。因唐姓居住開發,稱唐家村。後由於該地有天然溫泉湯,故取名湯泉。
安溪縣蓬萊鎮溫泉村景觀
自古以來,溫泉重教興學,人才輩出。在封建時代的科舉制度中,登進士有唐夢斧、唐文黼、唐桂生,中舉人有唐時興、唐道一、唐王成、唐朝誥、唐協龍(武科),這在安溪的鄉村中是少見的。
明代有安溪富豪“三朴”之一唐添賜(號朴齋)。主要古迹有龍潭溪邊的“韓德樓”,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由曾任陝西韓城知縣、廣西新寧州、西隆州知州的進士唐桂生返鄉時建。該樓為四方形的石土木結構,坐東南朝西北,共3層94個房間,佔地面積約1350平方米,1998年10月縣文管會在此樹立文物保護標誌。
民國22年(1933年)9月8日,陳鳳伍等在該村青雲樓不幸被捕,壯烈犧牲,安溪中共黨史稱“青雲樓事件”,青雲樓亦被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唐氏家廟被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評為“泉州名祠”。村民主要為唐姓。
溫泉還是安溪僑鄉之一,著名僑領唐裕為中國與印尼復交、中國與新加坡建交做出積極的貢獻,曾多次受到江澤民、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苦湯位於苦湯壩下。溪中有巨石,石上有像碗大的窟窿,常年積水,水味苦,故名。
吳悲婆以前在吳氏居住,后徙居尚卿鄉福林村。
石神在虎頭石山西麓,龍潭溪東畔。包括石神、墓庵、陳頭、石磜頭、頂山尾、田厝洋、溪東7個自然村。
溫泉村歷史悠久,據該村村志記載:南宋淳祐二年(1242),溫泉村唐姓始祖從晉江磁灶遷過來,近千年來,唐姓人口已發展到人。
在村尾,記者看到一座名為龍渡宮的小廟,據村民介紹,這裡千百年來是一個古渡口,古代這裡的船可以通往安溪、泉州等地,對面還有一座老房子,就是存放瓷器、茶葉、鹽巴等貨物的,人們通過水運將這個貨物運往四面八方。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古渡口已經不復存在了。
在古渡口上方,有一條一尺多寬的狹窄的小道,這就是通往渡口的古官道,記者一行沿著拾階而上,儼然有一種穿越時空隧道的感覺。不時可以看到殘留的牆基,據說在古代這裡還有幾家商鋪,但現在只留下殘垣斷壁。
“在宋元時期,安溪的瓷器並不輸於德化,同樣是外銷瓷。”同行的泉州考古工作者劉志成告訴記者,1977年,他就曾來到安溪做文物普查,發現了許多宋元時期的古窯址,只是隨著歷史的變遷,安溪瓷器已經逐漸消失。
確實,古渡口承載著許多歷史的記憶。劉志成說,尚卿、藍田一帶的瓷器、鐵器,經過這裡到達安溪、泉州的港口甚至漂洋過海。
白天男人泡澡,晚上女人沐浴
溫泉村原名叫唐家村,因為盛產溫泉,後來以溫泉命名。在村裡隨處可見熱氣蒸騰的泉水噴涌而出,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季,分不清是雲霧還是水蒸氣,宛若人間仙界。
目前,該村開發利用的溫泉有五六座,有一座作為洗衣用,其餘的都是天然的澡堂,這裡有一個不知道哪個朝代留下的規矩:白天男人泡澡,晚上女人沐浴,彼此互不相擾。
在村中一處溫泉,有兩名老人泡完澡后正在邊聊天邊洗衣服,一副怡然自得的樣子令人羨慕。溫泉村村委書記唐藝林告訴記者,他們曾經檢測過溫泉出口處溫度,水溫達70℃,甚至可以煮熟雞蛋,而澡池的溫度也有30℃—40℃,正適合泡澡。村裡的風景名勝不少,縣級文物點就有四處,韓德土樓就是其中的一處。土樓建於乾隆年間,為該村最後一名進士唐桂生所建,經過200多年的風雨洗禮,依然保存完整。
“未有唐姓先有樟。”在溫泉村煎餅山上,我們看到了一棵20餘米高的香樟樹,從樹上一塊保護牌上看到,樟樹已經有1200年歷史了,是這個古老村莊的見證者,在當地被稱為風水樹,該樹於2006年被確認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三朝七進士,一村兩牌坊
在溫泉村唐氏家廟是一幢重檐燕尾脊的宏偉建築,門前排列四座古式旗杆柱礎,一塊宋代墓道碑,門前有100多平方米月牙形池塘。走進家廟,各種匾額枚不勝數,“三朝七進士”、“四世五明經”,據介紹,唐姓在宋、元、明三朝曾出過七位進士,還有不少舉人,真不愧是一個文化積澱深厚的歷史文化名村。
泉州的古牌坊已寥寥無幾,但溫泉村卻至今保留著兩座。第一座為“孝子坊”,在距離20米外的是一座“節孝坊”,建在古驛道必經之地。“節孝兩坊”建於清乾隆年間,是朝廷唐焻黎之母守寡50年及唐焻黎孝順母親的一種表彰。
據介紹,唐焻黎7歲就沒父親,母親黃氏一直沒有改嫁,雖然日子過得艱難,但她熱心幫助他人,經常拿出食糧救濟他人。這件事傳遍了鄉里,人們無不為他們母子的節孝之舉所感動。後來,唐焻黎的孫子唐桂生中了進士,當了官,把這事稟報乾隆皇帝。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唐焻黎被敕封為孝子,御賜匾“孝子”,慈肅黃氏,御賜匾“孝節”。
現任村長唐贊良先生告訴記者,目前已有幾家企業集團公司看好溫泉村的發展前景,正在洽談開發建設事宜,也許在不遠的將來,溫泉村將迎來一個跨越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