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俊

山東科技大學教授

謝俊:男,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后),1968年8月生,湖北京山人,1996年7月參加工作,現擔任山東科技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礦產地質系主任。全國化工優秀科技工作者,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拔尖人才,研究生導師。

學習經歷


1993年7月畢業於西安石油學院(現更名為西安石油大學),獲學士學位;1996年6月畢業於西安石油學院石油天然氣地質專業,獲碩士學位;1996年至2001年在中國石油華北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工作,2001年至2004畢業於成都理工大學沉積學專業,獲博士學位,2005年至2008年進入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質博士后流動站。

工作經歷


1998年晉陞講師,2003年晉陞副教授,2008年晉陞教授,現在山東科技大學山東省油氣勘探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作,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博士點學術帶頭人,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信息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通信技術委員會委員,《石油勘探與開發》、《山東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西北地質》期刊審稿專家。
多年來一直從事油氣儲層評價、地質建模、油藏數值模擬、剩餘油分佈、調整挖潛、三次採油提高採收率、油氣田開發地質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為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過《油藏數值模擬》、《沉積盆地模擬》、《剩餘油描述與預測》、《油氣田開發地質學》、《油藏工程》、《地質過程的計算機模擬》、《計算機在地學中的應用》等多門課程。
自“十五”以來,主持完成了國家“十五”科技攻關專題2項,先後在勝利油田遼河油田華北油田中原油田長慶油田南陽油田江蘇油田完成重點科技攻關課題30餘項。公開出版教材和專著3部,在國內外雜誌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有15篇論文被SCI和EI收錄。近5年來,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9項、三等獎5項,青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自然科學三等獎2項,廳局級獎多項。軟體著作權登記2項。

突出貢獻


為油氣儲層評價、三維地質建模、油藏數值模擬、剩餘油分佈、調整挖潛、三次採油提高採收率、天然氣地下儲氣庫建設等,山東科技大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博士點學術帶頭人。針對我國高含水油田開發難度大、剩餘油分佈認識不清、天然氣地下儲氣庫建設緊迫的現狀,帶領團隊開展精細油藏描述、剩餘油儲量定量評價、天然氣地下儲氣庫設計等研究工作,先後完成和承擔國家“十五”科技攻關專題2項、國家“十二五”科技攻關專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1項、油田企事業重點科技攻關課題60餘項;出版相關學術著作3部,獲國家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2項,在國內外刊物及會議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其中被SCI、EI收錄檢索20餘篇,目前擔任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信息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通信技術委員會委員,《石油勘探與開發》、《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中國科技論文》、《山東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西北地質》、《河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等期刊審稿專家。近年來,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科技進步二等獎9項、科技進步三等獎5項。
2008年被評為全國化工優秀科技工作者,2011年被評為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拔尖人才。

獲得獎勵


1. 2010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油氣儲層精細表徵技術及其在高精度勘探開發中的應用,排名第3;
2. 2010年,青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副省級),深部複雜油氣藏形成機理與評價技術,排名第3;
3. 2009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濟陽坳陷深層油氣藏形成條件與有利目標預測,排名第3;
4. 2009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深部碎屑岩儲層特徵及流體實時監測評價,排名第10;
5. 2009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濟陽坳陷深層精細勘探和油氣快速檢測技術研究,排名第4;
6. 2008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自動化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地質錄井油氣快速檢測技術與儀器研製,排名第4;
7. 2007年,中石化協會科技進步二等獎,砂礫岩油藏精細勘探技術與勘探實踐,排名第5;
8. 2007年,中石化協會科技進步二等獎,地質錄井油氣快速檢測技術與儀器研製,排名第4;
9. 2006年,中石化協會科技進步二等獎,高含水油田剩餘油描述技術與預測方法,排名第2;
10. 2006年,中石化協會科技進步二等獎,東營凹陷斜坡帶油氣成藏條件與精細勘探,排名第3;
11. 2009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二等獎,深部碎屑岩儲層特徵及流體實時監測評價,排名第10;
12. 2009年,山東省教育廳科技進步一等獎,嚴重非均質油藏提高採收率技術研究,排名第1;
13. 2009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勝利探區地層異常壓力分佈規律及隨鑽評價方法研究,排名第3;
14. 2010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三等獎,嚴重非均質油藏提高採收率技術研究,排名第1;
15. 2010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三等獎,深部複雜岩性油藏有效識別技術與精細勘探方法,排名第3;
16. 2009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三等獎,勝利探區地層異常壓力分佈規律及隨鑽評價方法研究,排名第3;
17. 2007年,青島市自然科學三等獎,盆地中央氣藏形成的地質條件及成藏模式,排名第2;
18. 2007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砂礫岩油藏精細勘探技術與勘探實踐,排名第5;
19. 2006年,青島市自然科學三等獎,高含水油田剩餘油描述技術與預測方法,排名第2;

登記權


1. 《油氣藏動態分析系統》,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2009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版權局
2. 《自適應油田開發分析系統軟體》,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2009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版權局

發表著作


1. 謝俊,張金亮. 《剩餘油描述與預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3,北京
2. 張金亮,謝俊. 《儲層沉積相》(教材),石油工業出版社,2008,北京
3. 張金亮、謝俊,《油田開發地質學》[M],石油工業出版社,2011,北京
4. 2009, Xie Jun, Yu Jiangtao, Lin Peng,Meng Ningning. The Application of 3D Geological Modeling on below 7 oil group in Henan Shuanghe oilfield, 2009 Second ISECS International Collopuium on Computing, Communication, Control,and Manegement(CCCM2009), IEEE Technology Management Council,USA, 2009.8, pp474-477【EI收錄】
5. 2009, Xie Jun, Lin Peng, Yu Jiangtao, Meng Ningning. The Model Building Study of Henan Shuanghe Oilfield Updip Area, 2009 Second ISECS International Collopuium on Computing, Communication, Control,and Manegement (CCCM2009), IEEE Technology Management Council,USA, 2009.8, pp478-481【EI收錄】
6. 2009, Xie Jun, Meng Ningning, Yu Jiangtao, and Lin Peng. The Research of Fine Geological Modeling for a Single Well in 7 Lower Unit of Shuanghe Oilfield, 2009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FITME2009), IEEE Computatioanal Intelligence Society, 2009.12, pp555-558【EI收錄】
7. 2009, Hui-zhen Liang, Jun Xie, Jiang-tao Yu, Ning-ning Meng. The BP Network Study of the Time Series Overrolling Modek for Forecasting. 2009 IIT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s Science,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SSME2009), IEEE Computatioanal Society, 2009.7, pp307-310【EI收錄】
8. 2009,梁會珍,謝俊,張金亮. 下二門油田中上層系剩餘油成因及可動油定量分佈研究. 西安石油大學學報,24(6)
9. 2009, 武英利,謝俊. 英吉蘇凹陷蓋層評價. 《石油地質與工程》,23(3)
10. 2008,謝俊,張金亮,梁會珍. 濮城油田沙二上1砂組末端扇沉積體系研究. 西南石油大學學報, 30(2)
11. 2008,謝俊,張金亮,梁會珍. 塔里木盆地誌留系柯坪塔格組沉積相與沉積模式研究. 西安石油大學學報, 23(2)
12. 2008,謝俊,張金亮,梁會珍等. 濮城油田末端扇儲層隔夾層成因及分佈特徵.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 38(4):653-656
13. 2008,謝俊,張金亮,劉寶珺. 英吉蘇凹陷天然氣藏成岩演化模式及成藏機理. 西安石油大學學報, 23(3)
14. KYPAM和MO-4000聚合物性能對比。特種油氣藏,2008 15(1)
15. 2008,李偉,謝俊,高曉輝. 吐魯番坳陷侏羅系泥岩超壓特徵及其對尤其成藏的控制. 石油勘探與開發, 35(1)【EI收錄】
16. 2008,魯明輝,謝俊,王金凱. 濮城油田西區沙二上1氣頂油藏剩餘油研究及方案調整. 山東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7(4)
17. 2008,司學強,張金亮,謝俊. 成岩圈閉對氣藏的影響,天然氣工業,28(6):27-30
18. 2008,Zhang Jinliang,Xie Jun, Research on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the Interlay and Insulating layer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n the 2+3 layer of the upper Second Member in the Shahejie Formation, the West of the Pucheng Oilfield. Petroleum Science ,Vol. 5, No.2,pp135-144【SCI收錄】
19. 2008, Jun Xie, Lin Peng, Huizhen Liang, and Minghui Lu. The improved rapid convergence algorithm of the connecting rights in the BP network, 2008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Modeling (KAM2008), IEEE Computatioanal Intelligence Society, 2008.12, pp819-822【EI收錄】
20. 2008, Jun Xie, Minghui Lu, Huizhen Liang, and Peng Lin.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bp Network Tracking Model for Forecasting Oil Well Yield, 2008 IEEE Pacific-Asia Workshop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 (PACIIA2008), IEEE Computatioanal Intelligence Society, 2008.12, pp18-22【EI收錄】
21. 2007, Xie Jun, Zhang Wei. Discussion on Particularities of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in Later Development of Reservoirs.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07.8,Vol.18【SCI收錄】
22. 2007,Si Xueqiang, Xie Jun, Zhang Jinliang. The Mechanism of Secondary Pore of the Beach-Bar Sandstones and Prediction of Favorable Region in the Upper Es4 of the Palaeogene,Boxing Sag.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07.8,Vol.18【SCI收錄】
23. 2007,謝俊,張金亮,梁會珍. 適於高溫高鹽油藏的聚合物性能指標評價.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 37(2)
24. 2007,謝俊,王金凱,劉法平. 勝坨油田聚合物驅轉後續水驅技術對策研究. 山東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6(2)
25. 2007,謝俊,劉法平. 用於提高油田採收率的聚合物降解與防護. 山東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6(5)
26. 2007,謝俊,張金亮,梁會珍等. 勝坨油田聚合物驅油效果的影響因素分析. 複雜油氣田,16(3)
27. 2007,孫緒寶,謝俊. 基於頻域方法混疊信噪比的研究. 電波科學學報,22(增刊)
28. 2006,王金凱,謝俊. 油層韻律特性對驅油效果以及剩餘油分佈的影響. 山東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5(增刊)
29. 2005,蘇維,謝俊. 法哈牛油田法21斷塊剩餘油分佈研究. 山東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4(4)
30. 2005,謝俊. 我國海上油田強化採油提高採收率配套技術研究. 我國近海油氣勘探開發高技術發展研討會文集,中國北京
31. 2005,張金亮,謝俊. 我國高含水油田剩餘油描述技術與預測方法. 我國近海油氣勘探開發高技術發展研討會文集,中國北京
32. 2005,謝俊,張金亮,梁會珍. 渤海稠油油藏開採技術對策研究. 中國深水油氣開發工程高技術論壇,中國上海
33. 2005,張金亮,謝俊. 我國海上油田強化採油配套技術研究. 中國深水油氣開發工程高技術論壇,中國上海
34. 2005,張金亮,謝俊,梁會珍. 我國海洋石油剩餘油描述技術研究. 中國深水油氣開發工程高技術論壇,中國上海
35. 2004,謝俊、張金亮. H31斷塊東二段水淹特徵及剩餘油分佈研究. 山東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3(1):108-111.
36. 2004,謝俊、張金亮、梁會珍. H26斷塊東二段水淹特徵及剩餘油分佈研究. 河南石油,18(1):25-28.
37. 2004,謝俊,武英利,梁會珍等. 應用流動單元尋找油田有利挖潛區的新思路. 西北地質, 37(4)
38. 2004,謝俊、張金亮、梁會珍. H31斷塊稠油油藏常規注水開發效果評價,全國礦井地質會議論文集,地質出版社,北京:357-361
39. 2004,劉寶珺,謝俊,張金亮. 我國剩餘油技術研究現狀與進展. 西北地質, 37(4)
40. 2003,謝俊,梁會珍. 黃原膠作為油田驅替劑的性能研究. 礦物岩石, 23(2)【EI收錄】
41. 2003,謝俊、張金亮. R11井山頭油藏改建地下儲氣庫方案設計.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3(3):413-419.
42. 2003,謝俊、張金亮. PS劑驅油礦場先導性試驗研究.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3(1):095-100.
43. 2003,謝俊. 微積分法計算抽油井井底壓力. 山東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2(1)
44. 2003,謝俊、張金亮、梁會珍. 法哈牛油田法21斷塊剩餘油分佈規律研究. 特種油氣藏,10(增刊):53-55.
45. 2003,謝俊、張金亮. 法21斷塊儲層非均質性研究. 山東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2(3):10-13.
46. 2003,謝俊,張金亮,梁會珍. 法哈牛油田法21斷塊低效開採技術對策研究. 複雜油氣田,12(4)
47. 2003,謝俊、張金亮、梁會珍. H31斷塊稠油油藏常規注水開發效果評價. 內蒙古石油化工,29(3):136-138.
48. 2002,謝俊,張曙光,梁會珍. PS劑驅油提高採收率室內評價研究. 礦物岩石,22(4)【EI收錄】
49. 2002,張曙光,謝俊. 基於廣義Копытов模型及乙型水驅曲線的綜合預測法. 礦物岩石, 22(4)【EI收錄】
50. 2002,謝俊,張金亮. 黑液木質素提高採收率現場試驗研究. 《油藏地質與油藏表徵》論文集,西安地圖出版社,陝西西安233-274
51. 2002,謝俊,張金亮. 京11斷塊提高採收率方法篩選及室內實驗研究. 《油藏地質與油藏表徵》論文集,西安地圖出版社,陝西西安:275-305
52. 2002,張金亮,謝俊等. 法哈牛油田法21斷塊沙三段儲層地質. 《油藏地質與油藏表徵》論文集,西安地圖出版社,陝西西安:139-176
53. 2002,張金亮,常象春,謝俊. 外海河油田東營組儲層地質特徵. 《油藏地質與油藏表徵》論文集,西安地圖出版社,陝西西安:198-232
54. 2000,梁會珍,謝俊,李建召等. 微生物採油技術在華北油田的應用. 西安石油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5(4)【EI收錄】
55. 1998,謝俊. 剩餘油飽和度平面分佈方法研究及應用. 西安石油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3(4)
56. 1998,謝俊、吳行才、宋富霞等. 華北油田提高採收率技術評價及潛力分佈,華北油田勘探開發科技文選,石油工業出版社,北京:177-186
57. 1997,李論,謝俊,薛中天. 應用人工神經網路預測油井產油量和產水量. 西安石油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2(1)

研究項目


近年來,有關的代表性科研項目如下:
(1)砂岩油藏剩餘油分佈規律研究,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項目;
(2)牛19-019-28-123井區高含水期油藏精細描述及儲層評價,遼河油田公司項目;
(3)南馬庄油田沉積微相研究及剩餘油調整挖潛,華北油田公司項目;
(4)牛16斷塊油藏精細描述及調整挖潛研究,遼河油田公司項目;
(5)牛60斷塊油藏精細描述及調整挖潛研究,遼河油田公司項目;
(6)海外河油田精細油藏描述及剩餘油分佈研究,遼河金馬油田公司項目;
(7)窪38試驗區剩餘油描述及綜合治理研究,遼河油田公司項目;
(8)龍11斷塊剩餘油分佈及挖潛對策研究,遼河油田公司項目;
(9)茨78斷塊剩餘油分佈規律及調整方案研究,遼河油田公司項目;
(10)茨79斷塊剩餘油分佈規律及調整方案研究,遼河油田公司項目;
(11)寧海油田沙三段油藏地質及油藏表徵,勝利油田公司項目;
(12)三維油藏定量描述技術及其應用,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項目;
(13)牛12斷塊儲層描述及精細地質模型,遼河油田公司項目;
(14)牛12斷塊開發動態描述及挖潛措施,遼河油田公司項目;
(15)沈150斷塊區儲量復算綜合地質研究,遼河油田公司項目;
(16)杜68斷塊區儲層參數評價與儲量復算綜合地質研究,遼河油田公司項目;
(17)油藏靜動態分析與提高採收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項目;
(18)法21斷塊剩餘油分佈規律研究,遼河油田項目;
(19)勝坨油田勝一區S21-3儲層評價及注聚前後潛力分析,勝利油田公司項目;
(20)濮城油田沙二上2+3油藏沉積微相與儲層分佈特徵研究,中原油田公司項目;
(21)下二門油田核三段沉積微相、建模和數模研究,南陽油田項目
(22)雙河Ⅶ下單元、江河上傾部位提高採收率潛力及方法研究,南陽油田項目
(23)民豐窪陷沙三段有利目標預測與評價研究,勝利油田公司項目;
(24)板876地下儲氣庫運行機理及挖潛措施研究,中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廊坊分院
(25)長春嶺主體含油區開發方式及開發技術對策研究,中石油吉林油田公司
(26)板中南、板中北地下儲氣庫地質建模與油藏數值模擬,中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廊坊分院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1:儲層地質學與油藏描述
以沉積學、構造地質學、儲層地質學和石油地質學的理論為指導,綜合運用地質、地震、測井和試油試采等信息,闡明油藏的構造面貌、沉積相和微相的類型和展布、儲集體的幾何形態和大小、儲層參數分佈和非均質性及其微觀特徵、油藏內流體性質和分佈,充分揭示它在三維空間的變化規律,為提高石油採收率提供充分可靠的依據。
研究方向2:油氣田開發理論與方法
油田開發地質學理論分為天然能量驅油、水驅油和三次採油驅油理論,與石油地質、儲層地質、油藏工程、油藏數值模擬和試井等彼此結合、相互滲透、互為補充。充分利用各種地質錄井、測井、測試、試井、特殊岩心分析技術和開發先導性試驗等手段,用分析計算和模擬相結合的方法,反覆驗證和反演地質成果,指導油田合理開發。
研究方向3:提高油氣採收率理論與技術
本研究方向針對我國高含水油田開採難度大的特點,以理論創新為基礎,利用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新技術進行尾礦採油,主要是通過往油藏注入化學物質、蒸汽、氣或微生物等,從而改變油水粘度比、驅替相和油水界面性質或原油物理性質,從而達到提高油氣採收率的目的。

研究成果


主要研究成果之一: 《高含水油田剩餘油描述技術與預測方法》
經過多年的攻關,已逐步探索出一套適合不同儲層地質特點的提高油田採收率行之有效的方法。該技術在勝利油田、遼河油田、華北油田推廣應用后,增油降水效果明顯,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勝坨油田勝一區利用項目研究成果,自2003年12月對注聚擴大區分井區調整注聚濃度,進一步優化注聚方案;對含水反彈井改層促使二次見效等措施,大大提高了擴大區注聚效果。針對注聚先導區轉後續水驅含水上升快、產能遞減快的開發特點,在潛力井區開展補孔改層、堵水調劑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區塊含水上升速度。統計到2004年8月底,該油田累計增產原油10.8萬噸,創造經濟效益6480萬元。勝坨油田二區和三區的主力區塊通過精細油藏描述研究,不但掌握了剩餘油的空間分佈特徵,提高了油田的開發效率,而且還形成了剩餘油描述和挖潛的一系列綜合配套技術。該研究成果在油田開發調整中得到了較好應用,通過在潛力井區布新井,完善基礎井網;細分韻律層,精細挖潛;大面積開展區塊整體堵水調剖等措施,大大提高了油田注水開發效果。自2001年8月應用該研究成果以來,截止到2004年6月,勝坨油田二區和三區的沙二段直接增產原油50.5萬噸,創造經濟效益3.03億元。
研究成果經華北油田的實際應用,通過在剩餘油富集區進行注采井網調整,改變平面液流方向等措施,見到明顯經濟效益,共增產原油2.6萬噸,直接經濟效益達2100萬元。
研究成果在遼河油田得到廣泛應用,收效顯著。牛12斷塊是遼河油田茨榆坨採油廠的一個主力斷塊,針對油田開發暴露出的矛盾,通過加強剩餘油精細描述和下步挖潛對策研究工作,採取有效措施,累計增油超過3.5萬噸,增氣2000萬方,創經濟效益1200萬元。然後又對牛—青地區砂岩油藏的剩餘油分佈規律進行了研究,採用油藏描述新技術和靜動態結合分析方法,對複雜小斷塊油藏的地質特徵和水淹規律及剩餘油分佈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指定出有效的調整措施,通過現場實施調整對策,有效控制了含水上升,明顯改善了開發效果,兩年內共增油4.2萬噸,增氣1500萬方,直接經濟效益2500萬元。還在海外河砂岩油藏的剩餘油分佈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搞清了剩餘油分佈規律,從而有效地指導了注采開發調整。通過調整治理和進一步完善井網和注采開發系統,增加註水井數,改變液流方向和補鑽調整井等措施,截止到2000年8月,共增油11.9萬噸,氣600萬方,直接經濟效益8600萬元。
2004年11月15日,山東省科技廳組織趙鵬大、劉寶珺、馮士筰、秦蘊珊四位院士和多位高校教授、油田總地質師組成的專家組對項目規劃、項目研究報告、用戶使用證明等材料進行鑒定后認為:該成果緊密結合油田生產實踐,針對我國不同類型油藏性質差異大,油水關係複雜的特點,遵循驅油機理研究與現場試驗結合、室內物理模擬與油藏數值模擬相結合、單項方法與優化配套技術相結合,油田地質、油藏工程與採油工藝技術相結合,油藏描述、油藏工程與油藏數值模擬技術相結合,剩餘油宏觀、微觀的定性描述與剩餘油飽和度定量描述相結合,認識油層和改善油層密切結合的原則,提出了我國油田高含水期改善開發效果的理論和方法,為老油田調整挖潛和三次採油後進一步提高原油採收率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該項研究在高含水油田增產降水、提高石油採收率方面具有明顯的效果,解決了油田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得到了油田的大力推廣應用。取得了以下突破和創新:
(1)綜合應用了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系統研究了剩餘油的形成機理、剩餘油的微觀和宏觀分佈特徵以及多種實用的定量確定剩餘油飽和度的技術,提出了一套綜合研究高含水油藏剩餘油行之有效的技術方法。
(2)定量描述了油藏三次採油后各地質小層剩餘油和聚合物的平面分佈,為高含水油藏調整挖潛提高採收率指明了方向,為四次採油充分利用殘餘聚合物提供了依據,豐富和完善了油藏描述理論。
(3)在對油藏數值模擬軟體進行二次開發的基礎上,將不同聚合物、不同配注方案劃分為“組”,在同一模擬器上對不同“組”的聚合物特徵進行描述,達到了對比評價注聚效果的目的,攻克了一個油藏同時注入兩種聚合物產品、多個配注方案的油藏數值模擬技術。
(4)該項研究緊密結合油田生產實踐,
為制定高含水油田開發調整方案提供了科學依據,通過勝利油田、遼河油田、華北油田以及其它油田的廣泛推廣應用,在增油降水、提高原油採收率方面獲到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這對我國高含水油田開採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認為該項研究成果具有開創性,不僅開拓了一套高效開發高含水油藏行之有效的方法,完善了油藏描述理論,並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明顯的社會效益。
主要研究成果之二: 《盆地中央氣藏形成的地質條件及成藏模式》
(1)該項研究指出了我國國內油氣工業發展的主要戰略接替領域,對於推進我國21世紀油氣勘探開發將發揮重要作用。盆地中央氣藏的新概念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是什麼地方存在整裝大氣田,怎麼去尋找整裝大氣田。按照盆地中央氣藏的地質理論和評價方法,這些盆地富含非常豐富的油氣資源,在油氣勘探中的重要戰略地位是不會改變的。盆地中央氣藏的新概念為實施油氣再創業戰略提供了資源保證。
(2)通過該項目的研究,改變了傳統的勘探現狀,從而使天然氣的勘探開發進入了新的階段,必須重新認識那些勘探程度很高的地區,重新評價已經被廢棄的區帶和層序。根據盆地中央氣藏的新概念,油氣勘探由淺層向深層發展,由構造或背斜控制轉向岩性或向斜油氣藏,提出了在盆地中央和構造下傾部位去鑽探去尋找油氣富集區,一定會產生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盆地中央氣藏的概念正在油氣勘探開發中發揮直接的作用,不僅為油氣的風險勘探提供了理論依據,而且也在精細勘探中發揮了直接的作用,大大拓寬了油氣勘探領域。
(3)該項目對盆地中央氣藏的評價是建立在新的成藏理論之上,不僅對鄂爾多斯、四川和塔里木盆地天然氣勘探有重要意義,對中國其它盆地的類似氣藏的分佈規律乃至世界各盆地氣藏的分佈規律評價具有深遠意義。利用新的成藏理論對鄂爾多斯、四川及塔里木盆地的盆地中央氣藏分佈規律進行評價,一方面可以明確勘探目標,同時又指出了有利地區,這對於提高天然氣的勘探成功率是十分重要的。在盆地中央氣藏分佈有利區及較有利區內開展圍繞已知氣田的源岩與儲層精細描述,進一步擴大了天然氣的有效勘探面積和儲量。
(4)該項研究對中國含油氣盆地的盆地中央氣藏分佈有利區進行了成功預測。在該項目預測的四川盆地盆地中央氣富集最有利的邛崍地區和新場地區,已成功地鑽獲工業氣藏,證實了該地區廣闊的盆地中央氣遠景。本項目對鄂爾多斯盆地盆地中央氣藏的有利分佈區進行了成功預測,目前發現的氣藏均分佈於盆地中央氣有利分佈區內,可見盆地中央氣藏的新概念對於提高天然氣的勘探成功率是十分重要的,根據盆地中央氣藏理論,對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山西組和下石盒子組進行了重新試氣和鑽探,收效顯著。
(5)該項研究利用新的盆地中央氣藏成藏理論對塔里木盆地英吉蘇凹陷的侏羅系氣藏進行了研究,提出英南2氣藏有著與盆地中央氣藏相似的地質條件,可構成一個大的間接型盆地中央氣藏,其他類似地區也具備形成大型間接盆地中央氣藏的地質背景,儘管其後期改造明顯。這一認識對塔里木油田英吉蘇地區的天然氣勘探工作起到了重大的推進作用。
山東省科技廳組織的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該項研究成果具有開創性,不僅提出了盆地中央氣藏形成機理的新理論,而且對中國多個含油氣盆地的盆地中央氣藏進行了預測,這將在開拓發現大中型氣田的勘探領域、提高勘探效果和增儲上產方面具有重大意義。
主要研究成果之三: 《東營凹陷斜坡帶油氣成藏條件與精細勘探》
《東營凹陷斜坡帶油氣成藏條件與精細勘探》課題針對東營斷陷湖盆斜坡帶的地質特徵,運用岩性、電性、地震資料,結合古氣候、古環境的研究和各種相標誌對沉積相進行了綜合表徵,並通過對湖盆斜坡帶砂體儲層的多源沉積動力學體系結構的分析,建立了三角洲、粗粒三角洲、灘壩、重力流水道、近岸水下扇和滑塌濁積扇等各種儲集砂體的發育模式。闡明了斜坡帶沉積相、成岩相對油氣成藏的控制作用,並應用流體歷史分析技術劃分了油氣成藏時間,提出了沉積-成岩-成藏一體化模式和油氣運聚演化與預測技術。針對斜坡帶油氣成藏條件和相控成藏規律,結合三維地震資料,首次提出一套精細解釋、儲層識別、儲層反演等沉積約束勘探技術系列、環窪控砂的灘壩砂體模式和環窪探邊勘探預測模式,三角洲旋迴複合輸導成藏模式和勘探技術,以及粗粒三角洲的近源高勢能深窪控砂模式及其勘探技術,這些勘探模式有利地指導了斜坡帶油氣精細勘探,也被實踐所證實。
本項研究提出一系列適合斜坡帶油氣藏勘探的成果技術,進一步補充和完善了隱蔽油氣藏的勘探理論和技術。這些研究成果的應用,使得東營凹陷油氣勘探取得巨大進展,相繼發現和落實了一批有利區塊。截止到2005年11月,新增控制儲量8795萬噸,直接增產原油195.58萬噸,新增產值達30億元以上,在增儲上產方面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目前該項研究成果仍在繼續應用中。
山東省科技廳組織的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研究成果不僅提出了斜坡帶油氣富集成藏的新理論,而且在油藏精細勘探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主要研究成果之四: 《地質錄井油氣快速檢測技術與儀器研製》
“地質錄井油氣快速檢測技術與儀器研製”是對國家863子課題“地質錄井油氣快速檢測技術與評價方法”、國家863子課題“地質錄井烴源岩成熟度評價技術與方法研究”和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等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的集成和創新。
該項研究是在鑽井、測井、地化、熒光、氣測、熱解等研究的基礎上,以物理、化學、計算機等各種先進方法為手段,從錄井資料的採集、處理、解釋總體上,建立各種類型油氣水層的評價方法和模式,研究井口油氣的賦存狀態,建立相應的快速檢測技術及識別方法,研製出適合油田現場錄井的快速色譜儀,以此提高油氣層的識別精度,最終達到充分發現油氣層和評價油氣層的目的。主要技術創新點有:
(1)提出了油氣層快速檢測技術及識別方法,對賦存於地層中的油氣被鑽開后隨鑽井液返至地面的特性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含油氣的岩層被鑽頭破碎后,所含油氣分散到井筒中,井壁附近地層中的油氣也有一部分向井筒擴散。按照攜帶油氣的載體和油氣賦存狀態的不同,井口油氣可以分為六個部分:(岩屑、岩心、井壁取心)實物中的吸附油、實物中的吸附氣、鑽井液中的遊離氣、鑽井液中的溶解氣、鑽井液中的吸附氣和鑽井液中的油。每一部分油氣都有相對應的檢測技術。
(2)通過對各項錄井資料的綜合研究,得出了不同類型油氣水層的評價方法和模式,為隨鑽過程中實時評價油氣層提供了有效方法,採用單項解釋、專家知識和數學方法等多種方法對油氣層進行評價,提出了複雜油氣層綜合解釋評價技術。
(3)針對薄油氣層,自主研製了快速色譜儀,使得快速色譜氣測方法成為可能。分析速度常規色譜快,這就意味著快速色譜氣測儀能夠分辨更薄的油氣層。
(4)對油氣的分類進行系統分析和研究,在眾多的檢測方法中認為快速色譜在分析速度方面優於普通氣測錄井。如果每一項技術都對它所檢測對象的全部(而不是樣品)進行測量,則岩石熱解(熒光、熱解色譜)、罐頂氣輕烴、氣測(快速色譜)、全脫氣分析、薄層棒狀色譜測得的油氣丰度之和約等於地下油氣的真實含量。各項技術測得的油氣丰度和組份分佈特徵之間都存在消長關係。
該成果在地質錄井技術研究和油藏勘探方面有所創新,特別是油氣快速檢測技術方面、錄井儀器研製方面形成了配套技術系列,為隱蔽油氣藏的勘探提供了快速、有效、針對性很強的勘探手段,提高了勘探效益,所提出的複雜油氣層綜合解釋評價技術,突破了傳統隨鑽過程中實時評價油氣層的方法,實現了油氣層精細解釋和定量化評價。該項研究成果可以進一步大力推廣和應用,具體措施如下:
(1)針對實際生產難題,加大攻關研究力度,改進和提高地化、熒光圖像等錄井單項新技術及其應用方法,努力在岩石可鑽性研究、壓力系統預測、儲集層物性及流體精細評價技術方面取得新突破。
(2)現今油氣勘探開發目標已向深層方向拓展,其特殊的油藏地質特徵將進一步增加錄井的施工難度,應開展複雜地層壓力預測技術、特殊鑽井工藝下的大斜度定向井、水平井、空氣鑽井、欠平衡鑽井、PDC鑽頭鑽井等錄井技術研究,解決困擾錄井行業的技術難題,適應油田勘探開發的需要。
(3)課題組所研製的針對薄油氣層快速色譜儀在國內外無生產此類儀器的廠家,這一成果的研製成功,使儀器實現了國產化,使石油開發過程中的決策更具有現場化和科學性。此儀器在油氣勘探開發鑽井的錄井過程中推廣應用效果反應良好,提高了地質錄井工作質量。
通過本項目的研究,提高了地下地層油氣的檢測精度,完善了錄井資料的處理解釋方法,研製了適合隱蔽油氣藏勘探的錄井儀器。項目研究成果已在勝利油田應用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勘探快速及時發現油氣藏提供了有力保障,從國內外來看,大量地區等待勘探開發,因而該項目推廣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山東省科技廳組織的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該項研究成果提出了地質錄井油氣快速檢測技術,開發了新型氣測錄井儀,在油氣勘探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主要研究成果之五: 《砂礫岩油藏精細勘探技術與勘探實踐》
“砂礫岩油藏精細勘探技術與勘探實踐”研究工作歷時多年,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新的認識:
(1)在地層對比的基礎上,運用錄井、測井、地震資料,結合沉積構造、粒度、古生物、電性等特徵,並通過對湖盆陡坡帶砂體儲層的多源沉積動力學體系結構的分析,進行沉積相分析,劃分沉積微相,提出了濟陽坳陷等地區的辮狀三角洲、重力流水道、滑塌濁積扇、近岸水下扇、水進型扇三角洲和深水碎屑碳酸鹽岩沉積等新沉積模式。
(2)通過對沉積體系綜合描述,從油藏成藏的各種地質條件入手,研究成藏地質要素,對濟陽坳陷等地區的各類沉積相和砂體分佈進行有效預測。在其宏觀控制下,開展高精度構造研究、古地貌恢復和沉積沉降研究、古地貌和構造演化史模擬、約束高精度層序地層學研究、沉積約束儲層預測和描述,最終將勘探研究和實踐的結果反饋到沉積體系研究成果,達到充分認識油氣成藏的地質基礎和條件,準確預測油藏分佈,提出鑽探目標和最佳井位。
(3)針對不同類型砂礫岩油藏及沉積體系約束油藏分佈規律,提出了濁積水道砂礫岩體描述技術、濁積扇砂礫岩體描述技術、舌狀濁積砂礫岩體描述技術、扇三角洲砂礫岩體描述技術等高效實用的配套技術系列。同時結合三維地震資料,提出了重力流水道古溝控砂模式和古濁積水道追蹤勘探技術;滑塌濁積扇的溝谷控砂模式和濁積岩性油藏滾動勘探開發技術;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的近岸深窪控砂模式及其砂礫岩扇體精細勘探技術,包括砂礫岩體地震識別預測技術、砂礫岩體地震描述技術、砂礫岩體測井識別及描述技術。
(4)本項研究成果提出一系列適合砂礫岩油藏精細勘探的配套技術系列,進一步補充和完善了油氣藏的勘探理論和技術。該項目自開展以來,取得了一系列新認識和新突破,勘探發現了多個新油藏,新增控制地質儲量13109萬噸,累計生產原油240.2萬噸,創直接經濟效益15.4億元,產生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山東省科技廳組織的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該項研究成果具有開創性,提出了砂礫岩油藏精細勘探新技術,並在實際勘探中取得重大突破。
通訊地址: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前灣港路579號山東科技大學地質學院
郵政編碼:266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