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宜棟

鄭宜棟

鄭宜棟,男,漢族,1925年9月生,江西省上饒縣黃沙嶺鄉麻墩村人,中共黨員,江西省上饒縣旭日街道退休幹部。CCTV2015年度法治人物評選候選人。

主要事迹


為了償還去世父親解放前欠下的債務,歷時67年,償還債務合計13600多元。還清了一筆本可不必還的債務,用自己的誠信堅守表達對社會公序良俗的自覺遵守。
替父還債67年
“欠債還錢”是他最淳樸的承諾,“誠信為金”是他最堅定的信仰。
鄭宜棟的老家在上饒縣黃沙嶺鄉麻墩村。上世紀四十年代,父親在當地經營一家榨油作坊,因為誠信經營,老少無欺,深得鄉親們的信任和擁戴,油坊生意特別紅火。但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卻給鄭家帶來了滅頂之災,1942年8月,父親與兄長被強行抓丁國民黨反動派殺害,鄉親們存放在鄭家準備榨油的茶籽菜籽、桐籽也悉數搶走。由此,鄭家便欠下了周邊106戶鄉親的茶油、菜油、桐油等各種油料數百斤,現金(舊幣)數千元。鄭家橫遭不測后,鄉親們也十分同情,沒有一人提起債務,更沒有一人上門討要。鄉親們越是這樣,鄭宜棟的心裡越不好受,雖然家敗了,沒有能力立即還清債務,但能還一分是一分。年少的鄭宜棟暗暗發誓,無論多麼艱難也要替父親還清債務。他奔赴福建干起了挑鹽的挑夫,每天擔著一百多斤鹽包餐風宿露,跋山涉水。等到上饒解放時,他已替父親還清了一千多元(舊幣)的現金債務。
解放以後,鄭宜棟先後當過鄉民兵營長、區農協主席、縣農技站站長、公社黨委書記等職,每月薪水除了自己生活,還要贍養母親和供弟弟讀書,加上撫育7個子女,家庭生活十分清苦,難以擠出閑錢還清父債。但鄭宜棟始終把這筆債務掛在心上。1996年,退休的鄭宜棟終於攢夠了償還父債的資金。老人拿出珍藏了幾十年的老賬本,用了足足半年的時間進行整理核實,終於算清父親生前所有債務,共欠106戶人家茶油、菜油、桐油共計873斤4兩5錢。
債難算,人更難找。那年冬天,他不顧天寒地凍,捧著賬本挨家挨戶上門還賬。有些債主已經過世的,他就還給他們的子孫;少數債主沒有後人的,則請親友代收。大部分人家不肯收,他就將賬本展示給債主的後人看,然後加上利息,毫釐不少地將油還給人家。2008年,鄭宜棟無意中了解到父親解放前使用的是16兩1斤的老秤,而現在用的則是10兩1斤的新秤。他為自己的粗心大意後悔不已,決定按照新老秤相差最高15%的比例償還差額。當年年底,83歲的鄭宜棟返回家鄉補還了差額。 1996年臘月還債后,鄭宜棟仍然繼續尋找餘下的一些債主。由於時隔多年,有7戶債主或遠走他鄉,或杳無音訊。2009年清明節,鄭宜棟第五次來到債主翁新華孫子家。翁新華和兒子都已過世,孫子常年在外打工不在家。在其鄰居的反覆勸說下,鄭宜棟把一元錢塞進了他家門縫裡,在“還債記事簿”上鄭重寫下:欠翁新華一角,今還1元。這是鄭宜棟最後一戶債主,當天他終於還清了父親的所有債務。67年間,他償還債務合計13600多元。
鄭宜棟堅守67年為亡父還債的動人故事,引起了強烈反響,先後當選2009年中央電視台年度“全國十大法治人物”和中央電視台“十年法治人物” 。
修築“誠信橋”
還清父親的債務后,鄭宜棟最大的心愿就是為家鄉修建一座小橋和一條小路。社會愛心人士捐款15萬元幫助他了卻了報恩鄉親的心愿。
2011年正月初六,86歲的鄭宜棟在老伴的陪同下回到了老家麻墩村,全程參與修橋修路。他每天都到現場去監督施工,認真管理每一筆開支。經過4個多月的努力,終於建成了3.5米寬的水泥橋,被鄉親們命名為“誠信橋”。

獲得榮譽


2011年9月20日,獲得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