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林天文台

鹿林天文台

鹿林天文台是一座設於嘉義縣及南投縣交界處鹿林前山的天文台,海拔2862米,由台灣中央大學在1999年設立。目前由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管理。

簡介


基本資料

鹿林天文台暫定LOGO
鹿林天文台暫定LOGO
名稱:鹿林天文台
地理位置:鹿林前山位於嘉義南投交界處,臨近玉山國家公園
經度: 120d 52' 25" E ( = +120.87361d )
緯度: 23d 28' 07" N ( = +23.46861d )
高度:海拔 2,862 m
現有觀測建築群:
鹿林SLT天文台(地址:嘉義縣阿里山鄉中山村自忠78號)
鹿林天文台控制中心(地址:南投縣信義鄉神木村九鄰鹿林1號)
TAOS望遠鏡遮罩4座
LELIS遮罩一座
啟用日期:1988年1月13日
現有設備:
1m(40吋)Cassegrain望遠鏡(LOT)
40cm (16吋)RC望遠鏡(slt)
TAOS 50cm自動望遠鏡4部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台灣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位於台灣玉山國家公園內的鹿林前山,地理坐標為東經120度52' 25",北緯23度28' 07",海拔為2862米,於1989年開始勘探,1999年1月14日建成。鹿林天文台平均視寧度為1.39角秒,每年平均有200個晴夜,天空背景亮度為20.72等/平方角秒(可見光波段),可稱得上是東南亞最好的觀測場址之一。

41厘米R-C式反射鏡

鹿林小天體追蹤項目使用的是41厘米R-C式反射鏡,但有時它也使用鹿林一米鏡來對新近地小行星或者新彗星進行後續觀測。望遠鏡由RC光學公司(rCOS)製造,使用的是Apogee公司製造的Apogee Alas U42背光式CCD,配上減焦鏡,視場可達38角分x38角分。

優勢

台灣鹿林天文台
台灣鹿林天文台
鹿林天文台位於台灣中部,較不受東北季風、西南氣流以及颱風的影響;加上位於高山,透明度及天空條件均相當理想。台址尋覓工作始於1990年,於鹿林前山設置一個臨時觀測站進行選址研究及天文教學。將近3年的視像相究,得出平均視相為1.39角秒。此台址的天空背景極暗,無光害,可觀測天數約為180天,較好的觀測季節是每年的秋季與初冬。1997年獲得天空計劃室(今國家太空中心)輔助,正式開工建設第一座天文台建築,1999年完工,安裝測試自行設計製造的76公分超輕型望遠鏡。在教育部追求學術卓越發展計劃的挹注下,2001年完成水電建設。2002年安裝台灣首座突破1公尺口徑的鹿林1米望遠鏡。
2003年7月開始,鹿林望遠鏡加入伽馬射線(gamma ray bursts,GRB)光學餘輝觀測行列,並與大陸、日本以及韓國的天文台合作成立東亞伽馬射線爆觀測網(East-Asia GRB Follow-up Observation Network EAFON)。三年內成功觀測15個光學餘輝。此外,台灣超新星巡天計劃(Taiwan Supernovae Survey)利用LOT進行超新星巡天工作,2004-2007年共發現了15個超新星。在台灣近百年來的天文發展史上,締造了許多首度發現的記錄:小行星、超新星、彗星、近地小行星等。
鹿林天文台的研究工作應用小型望遠鏡和台灣觀測條件優勢。因為小型望遠鏡的運作及時間的分配,比中大型望遠鏡更具有彈性,而台灣維度接近赤道,經度與國際各主要天文台相輔,因此可以集中注意力在南天目標,也可針對瞬間爆發的天文現象(如超新星及伽馬射線爆),與高級上各大天文台合作協力觀測。

設備


鹿林天文台目前主要的研究設施有鹿林1 米望遠鏡、4 座中美掩星計劃 (TAOS) 的 0.5 米超廣角望遠鏡、0.4 米鹿林巡天望遠鏡、台灣大學鹿林發射線巡天觀測站。此外,鹿林天文台做為一個科學基地,還擔任支持其他科學領域的角色,如成功大學紅色精靈地面觀測與極低頻無線電波偵測系統、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的氣暉全天相機以及環保署鹿林山空氣品質背景測站,都設置在鹿林天文台基地,進行著大氣、太空相關的研究計劃。

光學系統

中央大學天文台 24 吋反射式望遠鏡架設時的情形
中央大學天文台 24 吋反射式望遠鏡架設時的情形
中大24 吋反射式望遠鏡,是屬於 Cassegrain 形式,Cassegrain 形式一般焦比較大,望遠鏡的焦比較長,加上整個光路中沒有折射的光學元件,不會嚴重吸收 UV 波段,所以適合光度測量的觀測工作。
主鏡 (Primary mirror):直徑 24 吋,拋物面,焦比 3.5
次鏡 (secondary mirror):直徑 7 吋,雙曲面。Cassegrain 焦點的焦比為 13.5
調焦:電子控制推動次鏡,可做 ±0.5 吋範圍的次鏡位置位移
光學品質:在 0.5 arcsec 內聚有 80% 的入射光

感光元件及追蹤

24 吋望遠鏡搭配感光元件為液態氮冷卻的 CH-210 CCD,工作溫度可低到 -140 度以下。24 吋目前使用 ST-6 CCD 作導星,追蹤可達兩個小時,效果良好。只須修正赤經變動,而幾乎不須修正赤緯方向,證實 24 吋的極軸對得相當好。

定位系統

CH-211CCD 與磁像儀
CH-211CCD 與磁像儀
使用編碼器於兩軸步進馬達,利用 PC 控制兩個步進馬達,驅動赤經赤緯兩軸,可以高速-極低速多段驅動,並經編碼器 (encoder) 回饋兩軸步進角度,可以達 1 分角之定位精度。

主要儀器

主鏡規格 61cm (24吋)Baller & amp; Chivens 為反光赤道儀
圓頂直徑 6.5 m
35 cm Celestron (c-14) 反光赤道儀
20 cm Celestron (c-8) 反光赤道儀
12.5 cm Celestraon 反光赤道儀
CH-211 液態氮 CCD
光譜儀
光度計

目前執行的計劃


2009年2月24日 鹿林天文台拍攝的鹿林彗星
2009年2月24日 鹿林天文台拍攝的鹿林彗星
台美掩星合作計劃 (TAOS)
鹿林發射線巡天觀測計劃 (LELIS)
低質量雙星系統X 射線源
彗星與小行星的觀測
超新星巡天計劃
伽瑪射線爆可見光餘暉認定
參與美國夏威夷大學天文所及美國空軍合作的泛星計劃 (Pan-STARRS)
紅色精靈地面觀測與極低頻無線電波 (ELF) 偵測系統
亞洲大氣污染物之長程輸送與衝擊研究
中大太空所地面 airglow imager 與華衛二號 ISUAL 之聯合觀測除了以上的計劃外,連年參與WET、WEBT全球望遠鏡聯測更成為鹿林天文台必行之事,讓我們與全球天文台接軌,協力觀測,完成單一天文台所不可能達成的任務。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台灣超新星巡天計畫自2003年執行迄今發現11顆超新星;在新天體發現方面,鹿林天文台2002年發現台灣第一顆小行星,迄今累計發現超過280顆,其中有6顆已取得正式編號,擁有命名權,成為亞洲發現小行星最活躍的地方。
從天文學研究大架構的建立,到以鹿林天文台做為培育人才的搖籃,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更進一步想凝聚研究能量的中心,以期提倡國內天文研究與教育,實現科技富國的美好遠景。

鹿林彗星


主詞條:鹿林彗星
鹿林彗星是在台灣本土發現的第一顆彗星,也是台灣與大陸天文學界所合作發現的第一顆彗星。該彗星以其發現地台灣中央大學位於鹿林前山的鹿林天文台命名。
首先由台灣中央大學的林啟生及廣州中山大學的葉泉志於2007年7月11日經由位於鹿林前山的鹿林天文台,在寶瓶座附近發現疑似彗星的天體。后經由美國天文學家詹姆士·楊確認為彗星。正式命名為鹿林彗星(Comet Lulin),編號為C/2007 N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