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自動手槍的結果 展開

自動手槍

槍械種類

自動手槍指可以自動裝填、單發射擊,用彈匣供彈,有空倉掛機裝置的手槍,部分型號可以全自動射擊。彈匣可攜帶6-12發子彈,部分型號甚至可裝20發子彈。

實際上一般指能自動裝填彈藥的單發手槍(即射手扣動一次扳機,只能發射一發槍彈),所以嚴格地說應叫作自動裝填手槍或半自動手槍。

分類


包括半自動手槍和全自動手槍。半自動手槍能完成自動裝填但僅能單發射擊,全自動手槍既能完成自動裝填又能連發射擊。

組成


由槍管、套筒、握把座、復進機、彈匣、擊發機構、發射機構和瞄準裝置組成。一般利用發射時膛內火藥燃氣壓力推動套筒后坐退殼,再利用復進簧力推動套筒前進,推彈入膛,完成自動裝彈。常見的自動方式有槍管短后坐式和槍機后坐式,槍機后坐式又分為自由槍機式和半自由槍機式。多採用槍管擺動式閉鎖機構和慣性閉鎖機構,槍管擺動式閉鎖機構又以鉸鏈式、凸耳式和卡鐵擺動式為主。發射機構有單動式和聯動式,通常為閉膛待擊。
擊發機構主要採用擊錘迴轉式或擊針平移式。在擊發機構和發射機構中又設有保險機構,主要有安全保險、到位保險、偶發保險(自動保險)和射擊保險等。自動手槍均採用彈匣供彈,供彈形式包括單排單進、雙排單進和雙排雙進,彈匣裝在手槍握把內,多數設有空倉掛機裝置。瞄準裝置一般採用準星缺口,為便於在夜間或者光線較暗的條件下瞄準射擊,有的準星缺口塗有熒光點。有的自動手槍還增設了一些新的機構,如單手裝填機構、快速回閂機構、彈膛有彈指示器、彈匣余彈顯示、雙扳機機構、扳機保險機構、擊針阻隔保險機構等。還可加裝外接式槍口消聲器、激光指示器、小型聚光燈等。自動手槍口徑5.45~11.43毫米,以9毫米和7.62毫米最為常見,空槍重多在1千克左右,全槍長200毫米左右,彈匣容彈量一般為6~20發。半自動手槍戰鬥射速30~40發/分,有效射程50米。全自動手槍必要時可將彈匣、匕首或手槍套等備附件作為槍托,結合到手槍握把上抵肩射擊,增加射擊穩定性,提高遠距離(100~150米)的點射精度。全自動手槍彈匣容彈量較大,火力較強,連發戰鬥射速可達80~110發/分,適於裝備營以下軍官,也可裝備特種兵或警察。

基本含義


自動手槍是指利用火藥燃氣能量實現自動裝填槍彈的手槍。是可以自動裝填、單發射擊,用彈匣供彈,有空倉掛機裝置的手槍。部分型號可以全自動射擊。大多數彈匣可攜帶6-17發子彈。部分型號甚至可裝33發子彈。是現代軍、警、民用的主流手槍。
奧地利格洛克19型自動手槍
奧地利格洛克19型自動手槍
自動手槍是射擊中在火藥氣體的作用下,可實現再次裝彈入膛的手槍。分為兩種,一種是只能打單發的半自動手槍,又稱自動裝填手槍。由於半自動手槍使用最為廣泛,習慣上也稱為自動手槍。另一種是可以打連發的全自動手槍,又稱衝鋒手槍。自動手槍的口徑通常為7.62—11.43毫米,以9毫米為多見;長130—250毫米不等,重約0.3-1.5公斤不等,大多採用裝於握把內的彈匣供彈,容彈量通常為6-17發,打單發時,射速約40發/分,有效射程約50米。自動手槍出現於19世紀末葉,由於其具有裝彈快、容彈多、射速快、威力大等特點,很快世界各國都開始使用,以此取代了轉輪手槍。有的全自動手槍(衝鋒手槍)在必要時可加裝肩托,用雙手握持抵肩射擊,有效射程可增加到150米,所加肩托一般由槍盒或其他附件(如匕首等)兼做。連發射擊時火力猛、射速快,有的射速高達1100發/分。世界上最早被廣泛使用的衝鋒手槍是1932年德國製造的毛瑟衝鋒手槍。

發展歷程


自動手槍1892年奧地利首先研製出8毫米的舍恩伯格手槍,這是公認的第一把自動手槍。
雨果-博查特C93手槍
雨果-博查特C93手槍
世界上第一支自動手槍(即自動裝填手槍)是由美籍德國人雨果·博查德於1893年發明的7.63毫米自動手槍,該槍的開鎖、拋殼、待擊、裝彈、閉鎖等動作均由槍機的后坐和復進來完成,並採用彈匣供彈。這些結構設計為現代手槍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後來德國洛韋公司的格奧爾格·呂格對博查德的設計進行了改進,定名為“帕拉貝呂姆”手槍。這種手槍1900年後裝備了瑞士,德國等國軍隊。德國的著名槍械設計師,毛瑟步槍的發明人P·P·毛瑟在1896年也設計了毛瑟自動手槍,後來還發明了可連發射擊的全自動手槍。中國抗日戰爭中曾廣泛使用的“駁殼槍”和“20響”就是毛瑟式半自動,全自動手槍。
毛瑟M1932自動手槍
毛瑟M1932自動手槍
毛瑟手槍也是較早研製和使用的自動手槍。在中國俗稱"駁殼槍"、"盒子炮"等等。毛瑟手槍是德國毛瑟兵工廠費德勒三兄弟於1895年研製成功的,以毛瑟的名字在德國申請了專利,定型為毛瑟M1896式7.63毫米手槍,舊中國時亦有仿製。軍事博物館收藏的朱德在“八一”南昌起義時使用的手槍就是毛瑟手槍。在民主革命時期,我軍的許多將士也配帶使用過毛瑟手槍。
通常所說的自動手槍,實際上僅指能自動裝填彈藥的單發手槍(即射手扣動一次扳機,只能發射一發槍彈)。所以嚴格地說應叫作自動裝填手槍或半自動手槍。各國軍隊裝備的手槍大多是這類槍,而真正的自動手槍是既能自動裝填,又能連發射擊的手槍。由於它射擊精度差,命中率低,所以僅在20世紀的20─40年代在少數國家得到使用。
著名的槍械設計師約翰·摩西·勃朗寧出生於美國一個頗有聲望的軍械世家,1897年後移居到比利時。勃朗寧曾根據博查德的發明設計了多種性能優良的手槍,其中某些類型的勃朗寧手槍生產至今仍在許多國家的軍隊中裝備使用。

手槍


博查特C93
博查特C93手槍后擊發組件
博查特C93手槍后擊發組件
博查特C93手槍是世界上第一支實用的自動手槍,之所以給它這樣定位,是因為它是第一支完全符合現代自動手槍主要特徵的手槍:使用金屬彈殼的中心發火式整裝彈,依靠火藥燃氣能量后坐並完成抽殼、拋殼和供彈動作,有很好的氣閉性;利用擊針擊發槍彈,採用彈匣供彈,並且彈匣在握把裡面,設有保險裝置。
該槍最明顯的特徵是採用肘節式閉鎖機構。該槍的握把位於槍身中部、彈匣從握把底部插入、槍尾部有很大的一個“頭”等,這些特徵可以很好地幫助識別此槍。
博查特C93手槍由6大部分組成:肘節與槍機組件、槍管與節套組件、槍底把組件、扳機組件、復進簧、彈匣組件。從機構動作看,該槍主要由閉鎖機構、供彈機構、擊發機構和保險機構組成。
開鎖動作原理
扣動扳機,扳機上的斜面壓節套左側的擊發槓桿,使擊發槓桿脫離擊針簧銷,釋放擊針,擊針打擊底火,點燃火藥。火藥點燃瞬間,槍彈在火藥燃氣作用下後退,推動槍機,由於同槍機相連的肘節在復進簧的拉力下不能彎曲,並且節套尾部同肘節連接在一起,這時槍機、槍管、節套和肘節就實現了共同后坐,完成了擊發瞬間火藥的密閉。
柯爾特
柯爾特m1911a1式11.43毫米自動手槍
柯爾特m1911a1式11.43毫米自動手槍
在自動手槍的發展歷史上,美國“柯爾特”M1911式及其改進型M1911A1式無疑是獲得讚譽最多的手槍之一,有時也直接簡稱它為ACP——Automatic Colt Pistol(“柯爾特”自動手槍)。
從1911年定型裝備開始,“柯爾特”自動手槍幾乎見證了美國在世界上的每一個戰爭歷程,一戰、二戰直至九十年代初的海灣戰爭。它雖於1985年完成了作為美軍制式手槍的歷史使命,但依然活躍在現代手槍的舞台上。2000年聯邦調查局新手槍選型,M1911A1的改進型“伯羅”式手槍以其良好的性能擊敗了所有競爭對手。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945年二戰結束,美軍已經購買了270多萬支“柯爾特”自動手槍。而且該槍的派生產品有一百多種,這在槍械發展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一代槍械設計師約翰·M·勃朗寧
一代槍械設計師約翰·M·勃朗寧
該手槍是美國著名槍械設計師約翰·M·勃朗寧的傑作。19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肖伯格”、“博查特”及“毛瑟”等手槍先後問世,揭開了自動手槍發展的序幕。當時正專註於步槍和霰彈槍設計的勃朗寧敏銳地看到了自動手槍的發展前景,決定設計一種性能優良的自動手槍。在猶他州的生產車間里,勃朗寧的第一支自動手槍誕生了。
然而令勃朗寧感到失望的是,多年的合作夥伴溫徹斯特公司對自動手槍並不感興趣。萬般無奈之下,勃朗寧不得不另尋買家,找到位於康涅狄格州的柯爾特專利製造公司。柯爾特公司認可了勃朗寧的設計並開始與其合作。勃朗寧為柯爾特公司設計的第一支手槍被命名為M1900式,這就是M1911的雛形。該槍發射由勃朗寧設計的9毫米ACP彈。在此槍基礎上略加改進,於1901年底又推出了M1902式手槍。瑞典和挪威等國的軍隊曾對此槍進行過試驗,但未採用。
1899~1902年,在鎮壓菲律賓人民的戰爭中,由於美軍裝備的9.65毫米口徑的“柯爾特”轉輪手槍缺乏足夠的打擊力,只能有限殺傷而無法從根本上制止對手,致使美軍傷亡慘重,也在美國國內引起了手槍口徑的爭議。經過軍方反覆試驗后認為,作為軍用手槍或左輪手槍要達到理想的停止效果,其口徑不能低於11.43毫米。
根據這種要求,柯爾特公司要求勃朗寧對M1902式手槍進行修改。勃朗寧首先開始設計11.43毫米“柯爾特”手槍彈,1905年推出了M1905式手槍,口徑變為11.43毫米,於1906年參加美軍軍用手槍的選型。從1906年12月到1911年3月,美軍先後進行了三輪測試。勃朗寧根據試驗結果對M1905式手槍又進行多次改進,最終的樣槍不但結構簡單,而且性能可靠、堅固耐用。1911年3月29日,美國國防部長簽發命令,批准該槍為美軍制式軍用手槍,並命名為M1911式手槍。1912年4月,開始正式列裝部隊,成為美軍裝備的第一種軍用自動手槍。該槍全長219毫米,槍管長127毫米,全槍重1.13千克。初速253米/秒,槍口動能502焦,有效射程50米。自動方式為槍管短后坐式,彈匣容量7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在文職軍官馬西勒斯·朗布的建議下,由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對M1911手槍進行了部分改進:減小了線膛部分的內徑,增加了陽線的高度;在扳機後方增加了拇指槽;握把背部拱起,表面增加了刻紋;為了便於在射擊過程中有效地控制住槍並更好地瞄準,增加了準星的寬度,降低了槍尾部的凸出部分。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改進對M1911手槍的自動機構沒進行任何變化。改進設計工作於1923年完成,1926年6月25日被美軍正式採用,命名為M1911A1式軍用手槍,1935年投入批量生產,並開始大量裝備部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裝備的一種主要的單兵自衛武器。
“柯爾特”自動手槍自裝備部隊以來,跟隨著美軍經歷了無數次的大小戰役,從比利時泥濘的無人區到越南濃密的熱帶叢林,經受住了各種條件的考驗,同時也深受了美國大兵的喜愛。關於M1911手槍有很多故事。其中最為傳奇的是,1918年10月8日,一個名叫阿爾文·約克的美國遠征軍下士在用一支步槍射殺了德軍的一個機槍組后,僅用一支M1911手槍就威逼住132名德國士兵放下武器並押往俘虜營。據說也是這個約克,有一次在同伴們都犧牲了、自己的“恩菲爾德”步槍子彈又打光的情況下,他沉著冷靜,用M1911式手槍將6名德國兵全部消滅。他是先向離自己最遠的德軍士兵開火,這樣前面的德軍就不會發現有人躺下了,避免一起向自己射擊,最後消滅離自己最近的。當時靠近前面的德國兵與約克的距離不到9米。經過戰火洗禮的“柯爾特”自動手槍伴隨著這些不老的傳奇走向了永遠的輝煌。
Glock18
Glock 18型9毫米全自動手槍有一個專用的大容量33發彈匣。
Glock 18型全自動手槍
Glock 18型全自動手槍
Glock18型如果不鬆開扳機,它能自動發射全部的彈匣內子彈(每分鐘1,200發)。事實上Glock18型標準彈匣僅僅能容納17發子彈,這意味著能在不到兩秒的時間內發射完。然而該槍功能完善,也能改為發射二連發或三連發的點射。手槍上有一個射擊選擇桿,來進行標準半自動或全自動之間轉換。Glock18型還有一個專用的大容量33發彈匣,因此也被稱為“微型衝鋒手槍”。
Glock18型全自動手槍非常注重安全性,防止意外走火。採用專利的“安全行程”(safeaction)保險機構,主動撞針(striker)平時只上緊至待髮狀態的1/3處,在扣引扳機時才完成待髮狀態,並同時擊發;撞針阻擋裝置,此裝置只有在扳機完全扣下時才會移開,讓撞針擊發子彈底火;扳機保險,突出於扳機本體之外,只有和扳機一起扣動時才能讓扳機向後運動;注重安全性同時,使用便捷。當射擊選擇桿轉換到全自動模式時,射手扣下扳機時即釋放撞針擊發子彈,當滑套往複運行時,因無第一道保險限制而行全自動射擊。
一但習慣於使用全自動手槍射擊,就會體驗這款槍的優異性能:一般距離較遠使用單發來保證精度;較近時使用二連發或三連發;當遇見緊急情況需要增大殺傷力或阻擊、遮斷時,自動連續射擊能發揮衝鋒槍的威力。Glock18型全自動手槍最適合狹窄空間的操作,像走廊或住所內,這些場所往往當使用衝鋒槍或突擊步槍時感到是笨拙的。但是Glock18型極好的設計使它能單手使用進行精確射擊提供有效火力,能夠在緊急情形下保衛生命。Glock18型雖然售價較貴,但特別地受到世界各國政要、貴賓的安全人員歡迎。沒有任何一種武器阻止暗殺行動時能比這把Glock18型手槍的9毫米子彈更快。
Glock18型大約重量二磅。手槍7.3英寸長,使用一個4.5英寸槍管。早期型號在1986年研製,最高射擊速率低一些,每分鐘約350發。現在最新型號Glock18C型在1990年後期研製。
Glock18型由於威力較大,限制銷售,只提供給特種部隊、反恐特警組(SWAT)或其它軍事單位人員。由於採用特殊設計,Glock18型全自動手槍的零件不能與其它Glock手槍互換。但據稱有些人員和槍械公司已經自己將Glock18型改造成衝鋒槍樣式或將其自動射擊組件安裝在其它型號的Glock手槍上。
M1935
M1935勃朗寧大威力自動手槍
M1935勃朗寧大威力自動手槍
與此前的各種勃朗寧手槍一樣,勃朗寧M1935 9mm大威力自動手槍也是一支憑藉自身性能而進入世界名槍之列的手槍。其特別之處在於,與以前的設計相比,結構中更多地凝聚了約翰·摩西·勃朗寧的豐富想象力。在1991年9月美國《槍與彈》雜誌進行的“20世紀十佳手槍”的評選中,M1935名列第五,勃朗寧的另一傳世之作——M1911自動手槍則位居第二,考慮到兩者設計的年代差別和美國人對0.45英寸口徑的偏愛,M1935獲得這樣的排名並不奇怪,但如果在歐洲進行同一評選的話,結果肯定會顛倒過來,因為M1935從一開始就是一支“歐洲人的手槍”。
誕生
“大威力”的誕生1920年代初,比利時FN公司應法國陸軍的要求,開始設計一種全新的軍用手槍。此時勃朗寧已近七旬,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他仍以極大的精力投身到新槍的初期設計工作中。除了職業熱情之外,勃朗寧也有商業上的考慮,那就是之前設計的9×20mm勃朗寧長彈,與競爭對手——喬治·盧格設計的9×19mm巴拉貝魯姆槍彈相比,槍口動能小,彈道性能也不盡理想,作為軍用手槍彈先天不足。為爭奪歐洲的軍用手槍市場,勃朗寧決心設計一種發射9×19mm手槍彈的“大威力”自動手槍,以確保FN公司在商業上的應有地位。勃朗寧在美國猶他州奧格登的工作室里開始了他的工作,幾星期後就研製出兩支樣品,其中第二種型號就是後來M1935的原型,該槍在歷史上首次採用了容彈量高達15發的雙排彈匣。FN公司對這支槍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為中國生產的首批“加九零”手槍
為中國生產的首批“加九零”手槍
幫助勃朗寧最終完成這一設計的,是其在FN公司時培養的得意門生——後來成為FN總設計師、設計出著名的FAL自動步槍的迪厄多內·J·塞弗。他繼承和發展了勃朗寧的設計思想,在原型基礎上將其縮短,增加了外露式擊錘、手動保險和彈匣保險,同時簡化了分解過程,這種改進型稱為M1923。1925年,法國軍方對M1923進行了試驗,結果非常滿意。之後,塞弗進一步將其完善,主要是縮短套筒和槍管長度,使全槍質量進一步減輕,彈匣容彈量也減少到13發。
天有不測風雲,1926年,71歲的勃朗寧因心臟病突發而去世,但此前他還是看到了試製成功的樣槍。幾個月後,相關專利也獲得批准。塞弗在參考了同為勃朗寧設計的柯爾特M1911A1的一些特點后,又設計出了M1928,該槍有一個歐洲式的圓頭擊錘。幾經修改後,1929年,塞弗又改進了握把和空倉掛機解脫桿的形狀,改進后稱為M1929。1934年,M1929在經歷了少許改變后最終被命名為M1935手槍。次年,比利時軍隊成為其第一個正式用戶,勃朗寧晚年最後的“傑作”終於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風格
M1935手槍又稱為GP 35(法語the Modele 1935 pistolet autamatique Grand Puissance的縮寫),在法國有時也簡稱為勃朗寧自動手槍(BAP),在英語國家則稱之為勃朗寧大威力自動手槍(Browning High Power或Browning Hi-Power),簡稱BHP。之所以稱為“大威力”,主要是區別於以前以FN名義設計的各種勃朗寧手槍,如M1900、M1906、M1910等,它們多是發射低威力的7.65mm/6.35mm手槍彈,主要用作自衛。而盧格設計的9×19mm槍彈對當時歐洲人來說的確是一種威力最大的手槍彈,其槍口動能達到490焦耳,在50m上的落點動能達到365焦耳,如此之大的能量對殺傷相應距離內的無防護有生目標綽綽有餘。其次,M1935的彈匣容彈量達到了13發,與當時流行的自動手槍僅7~10發的彈匣容彈量相比也是空前的,這使得該槍的使用者擁有更強的單兵火力,對近距離作戰具有重要意義。此外,該槍完全由鋼件製成,結實耐用,尺寸較傳統的勃朗寧手槍明顯大出一截,線條簡練而凝重,給人以粗獷、墩實的感覺,也充分顯現了“大威力”的風格。
結構內窺:M1935是一支純粹的常規單動型軍用自動手槍,採用槍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槍管偏移式閉鎖機構,迴轉式擊錘擊發方式,帶有空倉掛機和手動保險機構。全槍結構簡單、堅固耐用。由於該槍生產時間較長,其間幾經改進,加上生產廠家較多,細節上有諸多差別。
組件
套筒組件由套筒本體、準星、表尺、阻鐵槓桿、阻鐵槓桿軸、抽殼鉤、擊針、擊針簧和擊針限制板組成。M1935採用與M1911相同的軸式抽殼鉤,它與擊針一起被擊針限制板限制並固定在套筒上。阻鐵槓桿軸的形狀比較複雜,由帶有一粗一細兩個突軸的腰形板組成,細軸用於與阻鐵槓桿配合,使後者能夠可靠地旋轉;粗軸上帶有一個缺口,剛好卡在抽殼鉤上並被抽殼鉤限制住,使得阻鐵槓桿軸不會從套筒上脫落。該槍套筒右側的防滑紋里嵌有一個腰形機件,即是該零件外露的部分。
M1935的槍管長118mm,內有6條右旋膛線。槍管外表面在位於彈膛上前方處設有兩道半環狀閉鎖突起,在彈膛下方的突起部分則加工有開閉鎖導槽,彈膛後下方還加工有導彈斜面。M1935採用槍管偏移式閉鎖原理,這種原理是天才的勃朗寧於1895年首創的,適合發射大威力手槍彈,並獲得了專利。不過在具體結構上,M1935的槍管下部採用凸耳式,與此前勃朗寧設計的M1911並不完全相同。M1911的槍管採用的是迴轉鉸鏈式,零件數量多、機構相對複雜,而凸耳式結構則更加簡單,工藝性也更好,同一時期設計的波蘭拉多姆VZ35自動手槍也採用類似的凸耳式結構。
QSZ92
QSZ92 9×19mm自動手槍
QSZ92 9×19mm自動手槍
92式9mm手槍使用DAP92式9mm普通彈,與9mm手槍彈通用,發射方式為半自動。採用槍管短后坐自動方式,槍管迴轉式閉鎖機構,迴轉式擊錘擊發。槍彈擊發后,槍管在彈底壓力的作用下帶動槍機一起后坐,聯接座螺旋面迫使槍管迴轉實現開鎖;槍機在慣性力的作用下繼續后坐到位。槍機后坐到位后,由於復進簧力的作用,槍機復進推彈入膛。同時,槍管在聯接座螺旋面的作用下迴轉,完成閉鎖。
連接座
擊發機構為拉杆分離式,可單動或雙動射擊。推彈入膛后,拉殼鉤鉤齒進入槍彈底槽中,槍彈底緣則頂開裝於拉殼中間的指示桿,指示桿突出拉殼鉤外表面0.5mm,這樣就能方便地知道彈膛中是否有彈,達到有彈指示的目的。當彈匣內最後1發槍彈射完后,彈匣內托彈板在托彈簧力的作用下上升,並將空倉掛機上抬,當槍機從後端復進到空倉掛機位置時,被空倉掛機掛住,完成空倉掛機動作。
槍管
除有手動保險外,還有擊針保險和跌落保險。容彈具為雙排雙進15發彈匣,每支槍配備兩個彈匣。全槍壽命大於3000發,全槍故障率低於0.2%,高、低溫分別達到+50℃和—45℃,在測試中通過了各種環境模擬試驗,包括揚塵和揚塵后淋雨、浸河水(含泥砂)等試驗。
彈匣
由於軍方對新手槍系統要求有較好的侵徹能力,因此為92式手槍研製的DAP92式9mm手槍彈同北約制式9mm手槍彈的外形尺寸及某些參數基本相同,但彈頭結構卻採用鉛鋼複合式彈芯。DAP92式9mm手槍彈可與9mm彈通用,但對輕型防護目標的穿透能力則大得多,這樣既符合了軍方的要求,又使92式手槍易於外貿。
DAP92式9mm手槍彈全彈長30mm,全彈重12.3g,彈頭重8g,採用制式的無鏽蝕底火,發射葯採用單基火藥,槍彈速度(V5)為360±10m/s。在25m的距離上,射彈20發。R50≤25mm,R100≤65mm。在50m距離上,穿透1.3mm厚的232頭盔鋼板后,仍能擊穿50mm厚松木板,而用其他制式手槍彈和巴拉貝魯姆手槍彈作對比試驗,均不能擊穿鋼板,只在鋼板上留下一微凹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