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元山莊

銀元山莊

銀元山莊位於山西東部陽泉市西郊3公里平潭鎮官溝村,又名張家大院,創建於清康熙年間。2005年公布為陽泉市重徠點文物保護單位。

布局


地面建築24000平方米,其中地下建築8000平方米。有院落11套,窯洞125眼,瓦房185間。山莊坐西向東,整個院落沿菜山下30米高、75度斜坡的石崖上卧山而築,上下落差50米,10層建築整齊劃一,隨形生變,錯落有致。入庄斜坡銀元長133.8米,是張家八世祖張士林於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以工代賑修建而成。院落分上巷、下巷兩級通道。上巷有三級式四合院,下巷有六級式四合院,層層成樓,層層有院,在上下院落之間有地道相通。主要建築的布局相仿,有倒座、垂花門、拱券窯洞和上房,在每個院落都有大量的磚雕、木雕、石雕以及題名牌匾。2005年公布為陽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由來


“銀徠圓山莊”這一名稱的由來要追溯到張家大院興盛的時候。
民國九年華北大旱,平定縣責成官溝張家籌辦西鄉賑災事宜(當時陽泉西鄉隸屬平定縣)。當時,官溝張姓主持家政的是張家的第八世張士林。張士林為了讓賑濟的幾千塊銀圓真正分到受災人的手裡,就想出一個以工代賑的辦法,決定出資整修入庄的南北坡。因為這是一次賑災的舉動,身體強壯的工錢自然不低,老幼體弱的工錢也不能少,通過以工代賑的方式,救災款就真正發到了群眾的手裡。事後結算,南北坡上的整修石料平均每一塊摺合大洋一塊。度過飢荒的人們感念張家的恩德,就把這道坡叫成了“銀圓坡”,“銀圓山莊”也因此得名。
負責這次賑災的張士林,其遠祖是明末清初由當時屬於平定州的陽泉賽魚遷居官溝的張文秀。張家經過幾代的苦心經營,到清道光至民國初年,進入鼎盛時期。最繁榮的時期,張家資本達到30萬兩白銀,大小商鋪遍布全國。可以說張家是由商而富、農商結合的豪富人家。後來由於疏於管理,用人不當,導致了張家商業的衰退。到張士林時期,官溝張姓得到最後一次振興,期間辦私塾、興學校、賑災民、爭礦權。張士林之後,張家再也沒有一個象樣的管理人才,張家一步步走向衰弱。
張家宅院的修建始於清代中期,大約定型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後來由於戰亂頻仍和文革浩劫,張家宅院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近年當地利用這座氣勢恢弘的宅院搞起了旅遊業,隨著影響不斷擴大,宅院的維修和保護也提上日程。銀圓山莊坐西朝東依山而建,建築由高到低逐層興建,完全不同於晉中大院的建築形式。其實,在我看來,這個建築群與其稱其為“大院”倒不如稱為“城堡”來得形象和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