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
薔薇科枇杷屬植物
枇杷,別名:蘆橘、金丸、蘆枝,拉丁文名: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l。薔薇科、枇杷屬植物,枇杷原產中國東南部,因葉子形狀似琵琶樂器而名,其花可入葯。
樹高3~5米,葉子大而長,厚而有茸毛,呈長橢圓形,狀如琵琶。別名又叫蘆橘、蘆枝、金丸、炎果、焦子。枇杷與大部分果樹不同,在秋天或初冬開花,果子在春天至初夏成熟,比其它水果都早,因此被稱是“果木中獨備四時之氣者”。枇杷的花為白色或淡黃色,有五塊花瓣,直徑約2厘米,以五至十朵成一束,可以作為蜜源作物。
枇杷原產於中國甘肅、陝西、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台灣;各地廣行栽培,四川、湖北有野生者。日本、印度、越南、緬甸、泰國、印度尼西亞也有栽培。枇杷適宜溫暖濕潤的氣候,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要求較高溫度,年平均溫度12-15℃,冬季不低於-5℃,花期及幼果期不低於0℃為宜。
枇杷是美麗觀賞樹木和果樹。果味甘酸,供生食、蜜餞和釀酒用;葉曬乾去毛,可供藥用,有化痰止咳,和胃降氣之效。木材紅棕色,可作木梳、手杖、農具柄等用。
枇杷
葉片革質,披針形、倒披針形、倒卵形或橢圓長圓形,長12-30厘米,寬3-9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或漸狹成葉柄,上部邊緣有疏鋸齒,基部全緣,上面光亮,多皺,下面密生灰棕色絨毛,側脈11-21對;葉柄短或幾無柄,長6-10毫米,有灰棕色絨毛;托葉鑽形,長1-1.5厘米,先端急尖,有毛。
圓錐花序頂生,長10-19厘米,具多花;總花梗和花梗密生鏽色絨毛;花梗長2-8毫米;苞片鑽形,長2-5毫米,密生鏽色絨毛;花直徑12-20毫米;萼筒淺杯狀,長4-5毫米,萼片三角卵形,長2-3毫米,先端急尖,萼筒及萼片外面有銹色絨毛;花瓣白色,長圓形或卵形,長5-9毫米,寬4-6毫米,基部具爪,有銹色絨毛;雄蕊20,遠短於花瓣,花絲基部擴展;花柱5,離生,柱頭頭狀,無毛,子房頂端有銹色柔毛,5室,每室有2胚珠。
果實球形或長圓形,直徑2-5厘米,黃色或桔黃色,外有銹色柔毛,不久脫落;種子1-5,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1.5厘米,褐色,光亮,種皮紙質。花期10-12月,果期5-6月。
成熟的枇杷果子亦成束掛在樹上,每個果子長3-5厘米,成圓形、橢圓、或長狀“琵琶形”。枇杷表面被有絨毛,未熟時青綠色,較硬實,芳香氣味較濃。成熟后外皮一般為淡黃色,亦有顏色較深,接近橙紅色的。果肉軟而多汁,主要可分為白色及橙色兩種;稱“白沙”(白枇杷)及“紅沙”。當中白沙甜,果型較小;紅沙較酸或頗酸,相對較大。每個枇杷果子內有五個子房,當中一至五顆發育成棕色的種子,人工開發的無籽品種則無種子。
產甘肅、陝西、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台灣。各地廣行栽培,四川、湖北有野生者。日本、印度、越南、緬甸、泰國、印度尼西亞也有栽培。
浙江杭州市餘杭區的塘棲軟條白沙,蘇州東山(照種白沙枇杷)蘇州西山(青種枇杷)和福建莆田的寶坑解放鍾,為中國三大枇杷產地。
枇杷
根系分佈較淺,大部分分佈在離地面5-30厘米之間,極少深達50厘米以下。水平分佈則在100-200厘米左右。由於根群分佈較狹而淺,在栽培上應重視深耕及施肥,使根系能深入土中,樹體生長健壯。枇杷每年抽梢約3~4次:2月初到4月中旬抽生春梢,枝短而粗壯,葉片大而深綠,能成為當年結果母枝或由此抽生夏秋梢;5月中到6月底抽生夏梢,由采果後果枝頂部和營養枝上抽生,比春梢細長而多,葉片小而狹,當年常成為開花結實的母枝,因此在采果后加施肥料,使夏梢生長良好,可保證翌年豐產,7月底到8月中,常從春夏梢頂端延伸成秋梢,已達結果期的秋梢很長,著生2-3葉或不生葉,頂端出現花蕾,成為結果枝,但也有出現節間長而生長快的營養性秋梢,至明年才能形成花穗,冬梢則常在幼樹上11-12月間抽生,盛果期后抽生少。
花期10-12月,果期5-6月。花芽分化一般在7-8月間夏梢停止生長后開始。開花順序是樹體頂部最早,中部次之,下部最遲,各支軸先開頂花,以後自下而上開放。花期自10月開始至次年2月,長達3-4個月,1個花序約開1個月左右,分3批開放,10-11月叫頭花,所結果實因生長期長,果形大,品質好,但易受凍害;11-12月叫二花,受凍機會較前少;1-2月叫三花,受凍機會較前更少,但果實小。果實在幼時生長緩慢,2月上旬主要是增大縱徑,2月底至3月中旬縱橫徑相等增大,3月中旬至4月上旬則橫徑增大加快。因此,後期管理多施速效性肥料可以豐產。
成熟的枇杷味道甜美,營養頗豐,有各種果糖、葡萄糖、鉀、磷、鐵、鈣以及維生素A、B、C等。當中胡蘿蔔素含量在各水果中為第三位。中醫認為枇杷果實有潤肺、止咳、止渴的功效。吃枇杷時要剝皮。除了鮮吃外,亦有以枇杷肉製成糖水罐頭,或以枇杷釀酒。枇杷不論是葉、果和核都含有扁桃苷。
枇杷葉亦是中藥的一種,以大塊枇杷葉曬乾入葯,有清肺胃熱,降氣化痰的功用,常有與其他藥材製成“川貝枇杷膏”。但枇杷與其他相關的植物一樣,種子及新葉輕微帶有毒性,生吃會釋放出微量氰化物,但因其味苦,一般不會吃足以致害的分量。
枇杷樹形寬大整齊,葉大蔭濃,特別是初夏結果累累,可呈“樹繁碧玉簪,柯疊黃金丸”之景,宜單植或叢植於庭園。在庭院中常作綠籬及基礎種植材料,也可叢植或孤植於草地邊緣或園路轉角處。果枝還是瓶插的好材料,紅果可經久部落。
我國是枇杷生產大國。在對枇杷的長期栽培和選育中,形成了眾多的品種,現有枇杷品種300多個。枇杷的分類,主要有枇杷品種原產地分類法和果肉色澤分類法兩種方法。
1.枇杷品種原產地分類法
枇杷品種原產地分類法,是根據枇杷品種原產地的不同,將枇杷品種分為南亞熱帶品種群和北亞熱帶品種群兩大類。
南亞熱帶品種群,主要包括原產於熱帶邊緣及南亞熱帶地區的品種,如福建的早鍾6號、解放鍾和長紅3號等。這類品種耐熱性較好,枝梢粗壯。木質部較疏鬆,生長迅速。樹形較開張,葉片大,果實大,但風味稍淡。開花期和成熟期較一致。將其引至冬季溫度較低的枇杷栽培地區種植,幼果越冬時容易受凍害。
北亞熱帶品種群,主要包括原產於北亞熱帶及溫帶南緣地區的品種,如浙江的大紅袍和洛陽青、江蘇的白玉和照種,以及安徽的光榮等。這類品種耐寒耐旱性較強,枝梢的木質部硬韌。樹冠擴展級慢,樹形較直立,葉片小,葉色綠。果實較小,果色和風味較濃。開花期和成熟期不一致。將其引至溫度較高的福建、廣東地區種植,往往生長過旺,結果性能下降。
2.枇杷果肉色澤分類法
枇杷果肉色澤分類法,是根據果肉的色澤,將枇杷分為紅肉類(紅砂)和白肉類(白砂)兩大類。紅肉類枇杷,果肉呈橙紅或橙黃色,樹體生長比較健壯,抗性較強,容易栽培。產量較高,肉質較粗,風味稍遜,耐貯運,可供鮮食和加工。如解放鍾、早鍾6號、大紅袍、洛陽青、白玉和光榮等。
白肉類枇杷,果肉呈白色、乳白色或淡黃色。植株一般生長稍弱,抗性較差。果皮薄,肉質細,味甜,品質佳,適於鮮食。產量較紅肉類稍低,栽培技術要求較高。成熟期如多雨,則易裂果。如浙江的軟條白沙、福建的白梨和江蘇的白玉等。
枇杷
一般情況下河南省也可以栽培,但結果期低於零下2度幼果即受凍,栽培適區是長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區。最好為肥沃土壤。
除了中國以外,日本、美國(夏威夷及加利福尼亞)、印度、巴西、以色列、土耳其、西班牙等地都有栽種枇杷。其中日本種植枇杷歷史為江戶末期由中國南部傳入。
枇杷原產亞熱帶,要求較高的溫度,年平均氣溫12℃以上即能正常生長,但進行經濟栽培的年平均氣溫應在15~17℃,且無嚴寒天氣。枇杷花期在冬末春初,冬春低溫將影響其開花結果。氣溫-6℃時對開花、-3℃時對幼果即產生凍害;10℃以上花粉開始發芽,20℃左右花粉萌發最合適。但氣溫或地溫達30℃以上時,枝葉和根生長滯緩而不良,果實在採摘前7~15天遇上35℃的高溫,很容易產生日灼傷害,甚至失去食用價值。
枇杷對土壤要求不嚴,適應性較廣,一般土壤均能生長結果,但以含砂或石礫較多疏鬆土壤生長較好。
1、枇杷種植宜選擇平整,土層深厚疏鬆、肥沃、富含有機質的歷年耕種的高產旱地,以土壤pH6.0為最適宜,選地必須考慮水源,保證在每年的11月至翌年的5月果園能灌溉,交通和運輸方便。不宜選用地勢低平容易積水的土地。種植前要全面深耕30cm以上。
2、有灌溉條件宜在2~3月份種植;沒有灌溉條件的應在6月中旬(雨季初期)種植。
3、氣候溫暖,枇杷樹生長快,種植密度宜為960.5株/h㎡,株行距3m×3.5m,定植3年後可投產。經一定年限后再實行間伐,有利於管理和獲得早期豐產。
4、在種植前一年的9~10月份,趁土壤濕潤開挖深60cm、口寬80cm、底寬70cm的定植坑,同時把表土和底土分開堆放。每定植坑施入30kg農家肥或糖泥、0.8kg鈣鎂磷肥作底肥,與表土混合后施入植穴,再將原底土全部回填。回填工作必須在種植枇杷苗2個月前結束,以使基肥充分腐熟、填土沉實。
移栽苗應選無病蟲、葉色濃綠、根系發達,嫁介面粗度要在lcm以上,介面癒合良好,介面以上45~50cm(最好是分枝的)。種植時,苗株根頸部應以地面平齊,不能過深,應剪去部分葉片、嫩枝,以減少蒸發。種植時讓細土和根系充分接觸,壓實根部周圍土壤,每株必須澆約20L定根水,待水滲下后再蓋一層細土。在離地面45~50cm處定干。
嫁接換種技術
用種子、嫁接和壓條方法進行繁殖,但以嫁接繁殖為主。
1.切接
切接法操作容易,成活率高,萌發抽梢快,接穗用量省,枇杷嫁接換種最佳接法。
鋸(剪)砧:在換種樹上選分佈均勻、斜生的1~2級分枝2~3個,距分枝15~22cm處鋸斷,剪口應平滑,稍傾斜,不撕裂。鋸口斷麵皮層用嫁接刀削平滑,稍傾斜,不撕裂。鋸口斷麵皮層用嫁接刀削平滑,留嫁接部下面分枝角度大的斜生側枝節1~2個作“抽水枝”,其餘枝條從主幹分杈處鋸除,嫁接部位離地面高度約1米左右。
枇杷
插穗、包紮:接穗與砧木的形成層務必對齊、密切緊貼,插穗深度以微露削麵為宜,以利與砧木斷面傷口癒合。插穗后馬上用薄膜帶包紮,先在接部中上處緊扎兩圈,固定接穗,使接穗與砧木切口形成層密貼,後用薄膜覆蓋砧木斷面,繼續環扎薄膜帶,包裹整個嫁接部,接穗部分用地膜留芽眼包裹。
2.嵌接
適用於主幹高、嫁接部位干徑粗15cm以上的換種樹,嵌接操作較困難,成活率比切接低,接穗要求粗且用量大。
鋸砧:一般在離地40~50cm處鋸砧,主幹應留1/4倒砧,切忌鋸斷。如樹冠較大,鋸砧前應先鋸除樹冠部分大枝條,減輕樹冠重量,防主幹撕裂、斷砧。
砧木鋸槽:用手鋸在斷面光滑處一側縱鋸寬1厘米左右,深1.2~1.5cm,長5~6cm的楔形缺口,用嫁接刀修切鋸槽,使槽內比槽外略寬,槽上比槽下略寬,槽下部2厘米處由內向外傾斜,槽兩側要修切平直。在相應的對面同樣開一個槽。
削插接穗:在接穗枝條對稱的兩側,稍帶木質部削成長4~5cm的斜面,向內的一側下端削長約2厘米的短斜面,深達接穗木質髓部,呈楔形,其形狀與介面大小相似,穗削成后,對準兩側形成層插入介面,稍向下輕敲,使穗砧密貼。
包紮:介面空隙用鋸屑堵塞,接部用薄膜帶綁紮牢固,斷面覆蓋薄膜並紮緊,接穗部分用地膜留芽眼包裹。
一般不易保持母本優良性狀,但生長健壯,壽命長,限於育種時進行。採種時應從產量高、品質好,果大而均勻、生長健壯的優良品種母株上選取,並選擇果中僅有1-2粒充分成熟的種子進行播種。由於種子無休眠期,采后應馬上播種,否則易失去發芽力。如不能馬上播種,宜將洗凈陰千種子一份與干砂2份混合放置陰涼乾燥處保存,約可貯藏半年。播種期以5月為好,苗圃宜選土質疏鬆的砂質壤土。播種時覆土宜淺,深約6-9毫米或用木棍滾壓種子入土即可;並在畦面覆蓋稻草及搭設蔭棚。通常用寬幅條播,每畝用種子40-60千克。播后2周出苗,苗高7-10厘米時進行間苗及施追肥。苗高70-100厘米時,可供作砧木或定植用。
用實生苗作砧木,常用枝接。小砧木用切接或腹接(在離地10-15厘米處進行低接);大砧木多用劈接或皮接(在離地30厘米處,也有高至80-100厘米處)。接穗應選取優良健壯母株上一年生枝,以生長充實、節間稀、葉柄小、芽處被白色茸毛者較好。嫁接通常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進行,在嫁接時砧木必須保留部分葉片或用倒砧法(只剪斷2/3,然後折倒),待接穗芽萌發伸長、葉片展開時才進行全部剪砧。接后應隨時除去砧芽,做好田間管理工作。中國福建也有採用貼芽接(全年均可進行)即在小砧木離地10-15厘米處選樹皮光滑一面用刀尖自下而上划2條平行切口,寬0.6-0.8厘米,長3厘米左右,深達木質部,切口上部交叉連成舌狀,然後從尖端將皮層挑起往下撕開,並切去大部分;接穗的芽片也削成舌狀,比砧木切口略小,不帶木質部,待芽片插入后,用寬1.2厘米塑料薄膜條自下而上捆紮,25天後,癒合組織生長良好,即將薄膜條解開,成活后,在離芽片上方2-3厘米處將砧木剪斷4/5,等接芽生長新梢時,再行全部剪斷。
用高壓法繁殖,即選用2-3年生枝,在離分枝基部7-8厘米處環狀剝皮,寬約3-4厘米,用園土、焦泥灰混合苔蘚作髮根基質,外用塑料薄膜包紮。通常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枝稍萌動前進行,5-6月髮根,待次年2月剪下栽植。
以播種繁殖為主,可嫁接。播種可於6月採種后立即進行。嫁接一般以切接為主,可在3月中旬或4月~5月進行,砧木可用枇杷實生苗和石楠。定植於萌芽前3月下旬至4月上旬,也可在梅南期5月~6月或10月進行。定植苗需多帶鬚根和附土,以利成活。栽植地點以向南而風少處為好。
枇杷
6月下旬,在主幹上環割2~3道,使用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倍液塗抹傷口預防病菌感染;6~7月,將所有枝徑lcm以上、枝長70cm以上的主側枝拉成與主幹成50~55角,牽引枝梢向水平方向發展,使枝丫傾斜生長,略有下垂;其它枝條採取扭枝、揉枝讓其改變枝條生長方向,以利花芽形成。
2、肥水促控花芽分化
6~8月,不施氮肥,適當增施磷鉀肥;6~8月拉枝後到花芽形成前,如果仍然無法控制旺枝生長,可在葉面噴施600~800倍磷酸二氫鉀和硼酸的混合液2~3次。6~9月,對生長旺盛的枇杷樹,要開溝排雨水,降低土壤水分,要適當截斷表土的部分根群,降低枝條水分。
3、用調節劑促控花芽分化
枇杷
常在春芽萌動前或5-6月霉雨季節進行。栽植前園土須進行全面深耕,每穴施入腐熟堆肥或其他有機肥或草木灰,栽時苗木應帶土球,並剪去1/3-2/3葉片。如一周內無雨,應灌水直至成活。株行距約4米×5米(視品種不同及土壤而異,大紅袍較寬,軟條白沙次之,夾腳較小)。每畝約栽30-40株。有些品種自花不實或結實少如大紅袍應混植授粉品種。
● 土肥水管理
枇杷需鉀肥最多,氮、磷次之。一般每年施3-4次追肥,分別予2-3月,3月底至4月上旬,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及9-10月上旬施。15-20年生壯年樹在表土淺的山地每畝需氮肥10-15千克,磷肥10-12.5千克,鉀肥12.5-15千克,表土深厚的平地,施肥量可適當減少。有時可在12月前增施一次防寒肥,也可採用根外施肥,用3%過磷酸鈣加0.3%尿素在5月初及5月底噴施2次,可以促進果實膨大,酸性土壤要施適量石灰調節pH值。
幼年枇杷園可在株行間間作豆類蔬萊和綠肥作物,增加收入及改良土壤;成年樹園則每年進行5-7次中耕除草。有時可在春季翻土,深10-20厘米,這樣可使凍後土壤疏鬆。在冬季,一般在立冬時進行全面翻土,深13-16厘米,這樣既可保肥、保水及防凍,又可清除病蟲害。在開花前(10-11月)或夏季采果後進行培土以增厚土層,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同時在夏秋乾旱時注意灌水,在枇杷成熟時如雨水過多則注意排水。在冬季進行覆蓋培土防寒或煙熏防霜,降雪天要搖雪以防折枝。
● 整形及修剪
枇杷的整形採用分層式,留主幹高40-60厘米,分3-4層(層間距離50-80厘米),每層留2-4主枝,3-4年後可形成樹冠。修剪則在春芽萌動前、花芽分化后及采果後進行,主要是刪除過密枝、枯枝和徒長枝,有時也疏刪部分弱果枝,一般用利刀削平剪日,塗以石硫合劑或波爾多液。
● 疏花與疏果
枇杷的花期自10月開放可延至次年2月,每花序有30-200朵花,周此應在開花前剪去1/2-1/3花朵(留先開韻花)。疏果則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進行,大果品種每穗保留2-3果,中果品種留3-5果,小果品種留5-8果,應疏凍害及密生的桑,在幼果時也可噴以10ppm的蔟乙酸。
採收時須注意選黃留青,分批採收,如需遠運的約八九分熟時即可採收。採收時應由外圍下部開始,逐漸向內轉入上部,並注意輕采輕放。採收后應分級包裝。
枇杷常見病蟲害有折帶黃毒蛾、枇杷黃毛蟲、枇杷毒蛾、蘋掌舟蛾、堆蠟粉蚧、咖啡豹蠹蛾等。
折帶黃毒蛾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科學肥水管理,千方百計增強樹勢;適時採茶,及時修剪,提高通透性;及時摘除卵塊,捕殺群集幼蟲;冬季注意清除落葉、雜草,刮除粗樹皮,殺滅越冬幼蟲。
(2)保護與利用天敵。
(3)藥劑防治。掌握在3齡前噴灑90%晶體敵百蟲或80%敵敵畏、25%亞胺硫磷、50%殺螟松、50%馬拉硫磷、50%二溴磷1000-1500倍液。也可用98%巴丹可濕性粉劑或10%多來寶乳油2000倍液、95%乙醯甲胺磷乳油3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或10%二氯苯醚菊酯、10%天王星乳油4000-6000倍液、35%賽丹乳油2500-3000倍液噴霧。
常用藥劑 敵百蟲、敵敵畏、亞胺硫磷、殺螟松、馬拉硫磷、二溴磷、巴丹、多來寶、乙醯甲胺磷、氯氰菊酯、二氯苯醚、天王星、賽丹等。
枇杷黃毛蟲防治方法
(1)加強果園管理 增強樹勢,提高樹體抵抗力。科學修剪,剪除病殘枝及茂密枝,注意果園排水措施,保持適當的溫濕度,結合修剪,清理果園,減少蟲源。
(2)必要時進行人工捕殺。
(3)保護和利用天敵。
(4)化學防治 幼蟲初發時可噴2.5%天王星乳油2500倍液或80%敵百蟲晶體800倍液。
枇杷毒蛾防治方法
(1)加強果園管理增強樹勢,提高樹體抵抗力。科學修剪,剪除病殘枝及茂密枝,注意果園排水措施,保持適當的溫濕度,冬季結合修剪,深翻土壤,將越冬蛹凍死,清理果園,減少蟲源。
(2)根據幼蟲有假死性,可震動樹榦,進行捕殺。
(3)在成蟲發生期,利用其有趨光性,可在夜間用黑光燈誘殺。
(4)化學防治 在幼蟲發生期,選用90%晶體敵百蟲加水1000倍液,5天進行1次,噴施2-3次即可。
堆蠟粉蚧防治方法
1、實行檢疫:防止害蟲隨苗木調運、嫁接接穗傳播。
2、農業防治:結合果樹修剪,剪除密集的蔭、弱枝和受害嚴重的枝、葉,以減少蟲源。
3、藥劑防治:在若蟲孵化涌散期和低齡若蟲期噴葯。採用狂殺蚧800-1000倍液,或40%速撲殺乳油1500-2000倍液,或40%水胺硫磷乳油或40%氧化樂果乳油800-1000倍液,或2.5%撲虱蚜1000倍液。
4、生物防治:由於蚧類的天敵較多,注意保護利用原有的天敵,以發揮其自然控制蚧害的作用。
咖啡豹蠹蛾防治方法
(1)成蟲發生期設黑光燈誘殺。
(2)刺殺幼蟲,用細鐵絲從蛀孔或排糞孔插入向上反覆穿刺,可將幼蟲刺死。
(3)及時剪除受害枝,集中燒毀或深埋,經1—2年可將其控制。
(4)成蟲盛發期結合防治其他害蟲噴10%溴·馬乳油1000倍液、20%菊·馬乳油1500倍液、20%氯·馬乳油2000倍液、2.5%功夫乳油3000倍液、21%滅殺斃乳油3000一4000倍液、30%桃小靈乳油25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1500倍液。
(5)幼蟲初蛀入韌皮部或邊材表層時,用40%樂果乳油柴油液(1:9)塗蟲孔,防效高。
枇杷的英文Loquat來自蘆橘的粵語音譯。蘇軾的詩中亦曾提及這種水果:“羅浮山下四時春,蘆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又有人認為蘆橘這個名稱為訛傳。
林順權教授用一輩子為枇杷改名
1988年公派到日本留學時,林順權發現原來國際上枇杷的學名統一為"日本山楂",且被認為原產日本。而據資料記載,枇杷原產中國,唐朝期間隨日本遣唐使傳入日本。為此,林順權用一輩子做研究、寫論文糾正這一說法。據林教授介紹,由於枇杷種植難,人工成本高,目前種枇杷的多為老人,年輕人不願接手。10年間,全國枇杷種植面積已減少四分之一。而隨著電商平台加入,枇杷種植戶收入提升,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返鄉靠枇杷致富。
食物名稱 | 枇杷 |
含量參考 |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
能量 | 41千卡 |
蛋白質 | 0.8g |
脂肪 | 0.2g |
碳水化合物 | 9.3g |
不溶性膳食纖維 | 0.8g |
鈉 | 4mg |
鎂 | 10mg |
磷 | 8mg |
鉀 | 122mg |
鈣 | 17mg |
錳 | 0.34mg |
鐵 | 1.1mg |
銅 | 0.06mg |
鋅 | 0.21mg |
硒 | 0.7μg |
維生素B1(硫胺素) | 0.01mg |
維生素B2(核黃素) | 0.03mg |
煙酸(煙醯胺) | 0.3mg |
維生素C(抗壞血酸) | 8mg |
維生素E | 0.24m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