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安門

歷史遺跡

廣安門,是明清北京城外城唯一向西開的門,與廣渠門相對,又稱彰儀門。明代稱廣寧門,清道光年間為避清宣宗旻寧之諱改為現名。

廣安門城樓原規制與廣渠門相同,乾隆三十一年,以該門為南方各省進京的主要通路,故提高城門規格,仿永定門城樓加以改建。改建后城樓重檐歇山三滴水,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面闊三間通寬13.8米;進深一間,通進深6米;高17.6米;樓連城台通高26米。瓮城呈方形,外角為圓弧形,東西長34米,南北寬39米,瓮城牆基寬7米、頂寬6米。1956年,廣安門拆除。

建築特色


箭樓為單檐歇山式灰筒瓦頂;面闊三間寬13米,進深一間6.6米,高7.8米,連城台通高16.6米;南、東、西三面各闢箭窗二層,南面每層7孔,東西每層3孔;北側樓門為過木式方門系冰月樓下城台正中對著城樓門洞辟一券洞門。
當年在外城,有著兩條用石板鋪砌的道路,一條是連通永定門與正陽門,為皇帝去天壇和先農壇祭祀而鋪設的御道,另外一條則是由城外通往廣安門的道路。由於遼南京城、金中都城的城址都在廣安門地區,所以自古廣安門大街便是外省進出的門戶。清代,當雍正皇帝決定在河北修建皇陵后,便下令修築這條從廣安門到宛平城的石板路。對於當時耗費巨資鋪設的石路,北京人用“一尺道路五兩三”來形容。那時僅從廣安門到小井村長1500丈的路段就花費了白銀八萬兩,平均每修一尺長的道路就要花去白銀五兩三錢三分。路修好了,交通的便利也為外城增添了生機和活力。那時廣安門外最常看見的景象,就是“拉駱駝跑城兒”。
註:圖為20年代初在城外從北向南拍攝的廣安門城樓、瓮城、箭樓的北側面。

建設背景


廣安門
廣安門
廣安門明代稱廣寧門,又名彰義門(該門與金中都彰義門在同一軸線上)。清朝道光年間為避清宣宗旻寧之諱改為現名。原規制與廣渠門相同,乾隆三十一年,以該門為南方各省進京的主要通路,故提高城門規格,仿永定門城樓加以改建。
由於廣安門是各省陸路進京的必經之路,因此廣安門內的彰儀門大街(即今天的廣安門內大街)在清朝時期是比較繁華的,有“一進彰儀門,銀子碰倒人”的說法。雍正年間,因為皇帝打算在河北修建皇陵,雍正帝下令從廣安門到宛平城修築石板路。廣安門到小井村的路段長1500丈,共花費白銀八萬兩,平均每尺長的道路用去白銀五兩三錢三分,因此有“一尺道路五兩三”的說法。這條道路的修通對廣安門地區的發展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所處地位


京張鐵路起點車站——廣安門車站在北京與各地之間的鐵路、公路修通之後,廣安門的重要地位逐漸下降,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從城門到菜市口大街並沒有二層樓房,這條大街也並非是商鋪相連的大街。1956年,廣安門被以“年久失修、阻礙交通”的理由拆除。
2001年修成通車的兩廣路,使廣安門一帶的經濟得到了促進,正逐漸成為北京重要的商業中心之一。

參見


廣安門事件

地理位置


廣安門地理位置
廣安門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