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8條詞條名為曼哈頓的結果 展開
- 美國紐約轄區和中心區
- 美國堪薩斯州城市名
- 1925年美國歌曲
- 美國1979年伍迪·艾倫執導電影
- 香港2004年張堅庭導拍電影
- Cat Power演唱歌曲
- 成龍主演電影
- 花椰菜品種
曼哈頓
美國1979年伍迪·艾倫執導電影
《曼哈頓》是由伍迪·艾倫執導,伍迪·艾倫、黛安·基頓、瑪瑞兒·海明威、梅麗爾·斯特里普等主演的愛情片,於1979年3月14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伊薩克在與崔西的交往過程中愛上了好友耶爾的情人瑪莉,之後伊薩克發現崔西對他的重要性,並且想要重新追求崔西的故事。1980年,該片獲得第33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電影獎。
42歲的伊薩克·戴維斯是曼哈頓著名的電視作家。在夜總會裡,他帶著17歲的女友崔西和朋友耶爾夫婦談論著生活、婚姻、藝術。伊薩克的第二任前妻正在寫一本關於他們婚姻破裂的書,伊薩克希望前妻放棄這個計劃,但沒有成功。
耶爾的婚姻不幸福。有一次,伊薩克碰到他和女友瑪莉在一起。瑪莉是《洞察》雜誌社編輯,她在藝術上的很多論點讓伊薩克很不舒服。伊薩克越來越討厭無聊的電視節目,於是辭去了電視台的工作。在晚會上,伊薩克和瑪莉相遇。經過和瑪莉的交談,伊薩克逐漸發現瑪莉聰明、討人喜歡的一面。
伊薩克的前妻帶著孩子威利搬去和一個女同性戀同居,並繼續在書中描寫她和伊薩克的婚姻生活以及自己作為一個同性戀者的快樂。這本書出版后轟動一時,伊薩克被人看作是個怪物,只有崔西還是那樣崇拜和熱愛他,但伊薩克總是認為兩個人的年齡差距太大,甚至鼓勵崔西到倫敦學習和發展戲劇事業。
耶爾決定和瑪莉斷絕關係,並維持自己的婚姻。之後,耶爾開始鼓勵伊薩克和瑪莉交往,但伊薩克卻發現瑪莉和耶爾深深相愛。於是,伊薩克一面責備耶爾的軟弱,一面與瑪莉斷交。伊薩克開始寫小說,但總是感覺不順利。伊薩克頓悟到崔西對他的重要性,於是來到崔西的公寓。但為時已晚,崔西已經決定離開。不過,她保證半年以後一定回來。
角色 | 演員 |
伊薩克·戴維斯 | 伍迪·艾倫 |
瑪莉 | 黛安·基頓 |
崔西 | 瑪瑞兒·海明威 |
吉爾 | 梅麗爾·斯特里普 |
耶爾 | 邁克爾·墨菲 |
Television Actor#2 | 凱倫·阿蘭 |
Emily | Anne Byrne Hoffman |
Connie | Karen Ludwig |
Dennis | Michael O'Donoghue |
Party Guest | Victor Truro |
Party Guest | Tisa Farrow |
Party Guest | Helen Hanft |
Guest of Honor | Bella Abzug |
Television Director | Gary Weis |
Television Producer | Kenny Vance |
Television Actor#1 | Charles Levin |
Television Actor#3 | David Rasche |
Willie Davis | Damion Scheller |
Shakespearean Actor | Mark Linn-Baker |
Shakespearean Actress | Frances Conroy |
Porsche Owner#1 | Bill Anthony |
Porsche Owner#2 | John Doumanian |
Pizzeria Waiter | Raymond Serra |
製作人 | 羅伯特·格林赫特、Charles H. Joffe、Jack Rollins |
導演 | 伍迪·艾倫 |
副導演(助理) | Frederic B. Blankfein、Lewis Gould、Joan Van Horn |
編劇 | 伍迪·艾倫、馬歇爾·布瑞克曼 |
攝影 | 戈登·威利斯 |
剪輯 | Susan E. Morse |
藝術指導 | Mel Bourne |
服裝設計 | 艾伯特·沃斯基 |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曼哈頓[美國1979年伍迪·艾倫執導電影] | 伊薩克·戴維斯 演員 伍迪·艾倫 著名電視作家,崔西的男友。他和女友崔西交往期間認識了耶爾的女友瑪莉。瑪莉在藝術上的很多論點讓伊薩克很不舒服。但經過和瑪莉的交談,他逐漸發現瑪莉聰明、討人喜歡的一面。他和瑪莉交往後發現瑪莉和耶爾深深相愛。於是,他一面責備耶爾的軟弱,一面與瑪莉斷交。 |
曼哈頓[美國1979年伍迪·艾倫執導電影] | 瑪莉 演員 黛安·基頓 《洞察》雜誌社編輯,耶爾的女友。瑪莉在一次晚會上遇到了伊薩克。經過和伊薩克的交談,她的優點逐漸被伊薩克發現。在耶爾的鼓勵下,她和伊薩克交往。當伊薩克發現她和耶爾深深相愛后,就和她斷絕交往。 |
曼哈頓[美國1979年伍迪·艾倫執導電影] | 崔西 演員 瑪瑞兒·海明威 伊薩克的女友,天真善良,毫不虛偽做作。當伊薩克被人用異樣的眼光看待時,只有崔西還是那樣崇拜他。伊薩克鼓勵她到倫敦學習和發展戲劇事業。之後,她決定離開曼哈頓並向伊薩克保證半年以後一定回來。 |
曼哈頓[美國1979年伍迪·艾倫執導電影] | 吉爾 演員 梅麗爾·斯特里普 伊薩克的前妻。她和伊薩克離婚以後,就開始撰寫一本關於他們婚姻破裂的書。之後,她帶著孩子威利搬去和一個女同性戀同居,並繼續在書中描寫她和伊薩克的婚姻生活以及自己作為一個同性戀者的快樂。 |
曼哈頓[美國1979年伍迪·艾倫執導電影] | 耶爾 演員 邁克爾·墨菲 伊薩克的朋友,個性軟弱,和女友瑪莉彼此相愛。他為了維持自己的婚姻決定,決定和女友瑪莉斷絕關係,並鼓勵伊薩克和瑪莉交往。 |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來源
影片花絮
• 在拍攝伊薩克和瑪莉一起看日出的戲時,劇組向區政府請求打開大橋上的燈,但被區政府拒絕。劇組只好找到負責大橋燈光的人幫忙打開燈。
• 片中角色崔西的原型是伍迪·艾倫在拍攝該片期間的女友Stacy Nelkin 。
• 崔西的扮演者瑪瑞兒·海明威在拍攝該片之前從未和男人接過吻。為了體驗親吻的感覺,瑪瑞兒·海明威在拍攝吻戲之前嘗試親吻自己的胳膊。
穿幫鏡頭
• 在伊薩克沿著大街跑時,攝影機和工作人員的影子出現在擦肩而過的汽車上。
• 在伊萊恩的第一段場景中,當伊薩克準備說話時,有人走過攝影機前面。
• 事實錯誤:演員字幕表上的Mark Linn-Baker顯示為扮演Mary的Linn-Baker 。
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提名方 | 結果 | |
1980年 | 第52屆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女配角 | 瑪瑞兒·海明威 | 提名 |
最佳原創劇本 | 伍迪·艾倫 馬歇爾·布瑞克曼 | |||
第37屆美國金球獎 | 劇情類最佳影片 | 《曼哈頓》 | 提名 | |
第33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 最佳影片 | 《曼哈頓》 | 獲獎 | |
最佳劇本 | 伍迪·艾倫 馬歇爾·布瑞克曼 | 獲獎 | ||
最佳男主角 | 伍迪·艾倫 | 提名 | ||
最佳女演員 | 黛安·基頓 | |||
最佳女配角 | 瑪瑞兒·海明威 | |||
最佳女配角 | 梅麗爾·斯特里普 | |||
最佳導演 | 伍迪·艾倫 | |||
最佳攝影 | 戈登·威利斯 | |||
最佳音效 | James Sabat Dan Sable Jack Higgins | |||
1981年 | 第4屆日本電影學院獎 | 最佳外語片 | 《曼哈頓》 | 提名 |
第5屆法國凱撒獎 | 最佳外國電影 | 《曼哈頓》 | 獲獎 |
獲獎記錄參考資料
曼哈頓的劇照
幕後公司
公司名稱 | 國家 | 時間 |
Jack Rollins & Charles H. Joffe Productions | 美國 | 製作公司 |
聯美電影公司 | 美國 | 發行公司 |
米高梅聯美家庭娛樂 | 美國 | |
Argentina Video Home (AVH) | 阿根廷 | |
20世紀福克斯家庭娛樂公司 | 巴西 |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美國 | 1979年3月14日 |
西德 | 1979年8月30日 |
西班牙 | 1979年9月10日 |
義大利 | 1979年10月5日 |
芬蘭 | 1979年11月2日 |
法國 | 1979年12月5日 |
中國香港 | 1979年12月20日 |
日本 | 1980年2月16日 |
澳大利亞 | 1980年2月21日 |
瑞典 | 1980年3月12日 |
製作發行參考資料
《曼哈頓》延續了《安妮·霍爾》的發展路線。伍迪·艾倫早期影片中大量,甚至毫無節制的噱頭和俏皮話在片中退居其次,成為活躍氣氛的調劑品。影片中的主角有著濃重的個人色彩,電視喜劇作家伊薩克和伍迪·艾倫電影導演、演員的身份幾乎可以重疊。影片通過黑白攝影和格什溫的音樂營造了一種樸素柔和的懷舊氛圍,令觀眾感嘆人生的歲月流轉。(網易評)
影片的描述主體雖然是曼哈頓大都市中的孤獨個體,但其中灌注的是伍迪·艾倫對於城市文化的熱愛。在觀眾眼中,他描繪的曼哈頓高樓、白雪、長橋、霓虹足夠美輪美灸,發生在曼哈頓形形色色的人們之間錯綜複雜的故事稱得上人生百態。(網易、《北方文學》評)
影片雖然採用了黑白的呈現形式,但鏡頭的運動卻非常豐富。伍迪艾倫運用大量的移動鏡頭來消解大量對話的冗長感,在移動鏡頭的選景上他選擇了曼哈頓繁華的街區,用各個角度、各種光線下的紐約街頭來展現紐約知識分子生活中的嘈雜與混亂,美好與繁華。片中經典的鏡頭是伊薩克和瑪麗初次心動時徹夜長談的情景。鏡頭只有剪影,並且將兩人處理得小小的、遠遠的,這種處理方式讓觀眾浮想聯翩,都市男女邂逅的暖昧與浪漫色彩躍然眼前。除此之外,《曼哈頓》的室內鏡頭也十分有趣。(《北方文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