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破火山口的結果 展開

破火山口

破火山口

破火山口是現代詞,是一個專有名詞,指的是一種在火山頂部的較大的圓形坳陷,其直徑往往大於1英里,通常是由於岩漿回撤、火山自身塌陷而形成,或由淺部岩漿囊噴發而形成

主要分類


按形成原因,破火山口分成三類:
噴髮式破火山口(Explosion calderas)單純因噴發造成的破火山口。
沉降式破火山口(Subsidence calderas)單純因沉降形成的破火山口。
複合式破火山口(Composite calderas)由噴發后沉降所產生的破火山口。
註:各處破火山口圖冊來源

形成原因


破火山口的面積大,直徑通常達到數哩甚至數十哩;以往多認為破火山口的成因是由於猛烈的火山噴發作用(超級火山)所形成,但新的研究顯示陷落才是主因。Howel Williams認為部分鍋狀火口是純粹由火山爆發所形成,稱為噴發破火山口,不過這類的火口臼甚少且面積也較小。
無論火山的形狀為為何,最初的形成原因全都是由噴發作用開始,但是大量噴發之後導致火山錐下方空虛,引起火山錐頂陷落使得火山噴發口擴大,進而使得火山口的範圍更加擴增,也因此許多破火山口都是先因噴發作用而後再由陷落導致的雙重作用所形成,也因此有學者認為此說法應該稱做“爆發陷落說”(Explosion-collapse theory);另有少數破火山口可能是單純因沈降作用而成,在此沈降發生的前後並未伴隨噴發作用,例如夏威夷群島上的莫納洛亞火山口及吉勞亞火山口都是純粹因為岩漿柱往下方低降導致較上地層陷落而造成,也因此火山口周圍通常會發現斷層崖壁,並且逐漸層移使火山口周圍的崖壁陷落並擴大,之後就形成大型的破火山口;而在沉降破火山口之中有一種較為特殊的形式,稱為鍋狀沉降(Cauldron subsidence),倘若有一塊接近圓形的岩塊沉落陷入岩漿穴當中,使下方岩漿受到上方壓力而沿圓形周圍的裂隙垂直竄升,冷卻之後造成環狀岩牆,因此鍋狀的火山口通常伴隨著被被蝕的環狀岩牆構造。

著名火山口


世界上最大的破火山口是日本九州島上的阿蘇火山,位於日本九州島熊本縣東北部,略呈橢圓形,南北長24千米,東西寬18千米,面積250平方千米。在大火山口內有10餘個噴火口(故又稱複式火山),並形成中央火口丘群,其中以高岳、根子岳、烏帽子岳、中嶽和杵島岳最有名,稱之為阿蘇五嶽。高岳最高,海拔1592米。中嶽仍有火山活動。阿蘇山火山口外的外輪山,海拔1000米,內側多懸崖峭壁,熔岩裸露;外側地勢較緩。登上外輪山北側的大觀峰可眺望阿蘇山全景。大火山口內多溫泉、瀑布,風光綺麗,辟有阿蘇國立公園。日本九州中部阿蘇山的火山口。
日本九州熊本縣境內火山,高1,592公尺。有世界最大的活火山口,周長114公里,南北27公里,東西16公里。其破山口為一巨碗形火山凹地,標誌著原火山口的所在,內有活火山中嶽和許多溫泉。阿蘇山有居民,公路和鐵路交織如網。山上牧場用於養牛和生產乳品。此火山為阿蘇國立公園的主要景觀。
山體阿蘇山區建有京都大學的火山研究所、阿蘇山氣象站和阿蘇神社。登上外輪山北壁的大觀峰,可以眺望阿蘇山全景。交通便利,有國營豐肥鐵路幹線和支線高森線通過,並有公共汽車和空中索車從阿蘇車站和宮地車站直達阿蘇山的大火山口。阿蘇山火口原上水利條件好,外輪山麓牧草豐茂,位於火口原上的宮地、內牧、高森3鎮及其周圍的11個村,約有8萬居民,農耕、養蠶和畜牧業都很興盛。在阿蘇火山博物館可以通過遙控設置在中嶽火口的2台攝像機來觀察火山裡面的狀況。烏帽子岳北坡山腰處有一被火山灰覆蓋的草原,春秋季可放牛馬,冬季則可作滑雪、溜冰場等。阿蘇山纜車是活火山纜車,1958年完成。由登山游纜車終點到火山口,高低差108米,要4分鐘。是可乘坐91個人的大型纜車,每隔15-20分鐘運行,客人擁擠時每隔6-15分鐘運行。在上山的路上(可以看到一些老的火山口,特別是有一個非常完美的袖珍火山,因為停止活動的年代已經久遠,整個火山都長滿植物,象一個綠油油的饅頭,非常可愛。

代表性火山口


北美洲

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的黃石複式破火山口
美國的火山口湖國家公園
註:美國火山口湖國家公園圖冊來源

歐洲

希臘的聖托里尼

亞洲

台灣新北八里的觀音山
日本的屈斜路湖
日本的十和田湖
日本的箱根山
日本的阿蘇火山
日本的鹿兒島灣
印尼的多巴湖
印尼的喀拉喀托火山
印尼的坦博拉火山
菲律賓的皮納圖博火山

大洋洲

紐西蘭的陶波湖